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兴一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关于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使用木、石头、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B.青铜是手工业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C.实行土地国有制,可以随意买卖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有学者将某时期政治制度本身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时期;第二阶段为“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时期;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
下列表述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①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④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高车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经常驾四匹马。
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
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
下列与此变化有关的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共和行政
4.唐太宗认为,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惟有二策,一则选徒十万,击而虏之,二则结以婚姻,缓辔羁縻。
”下列处理民族关系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灭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C.与吐蕃“长庆会盟” D.册封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改建隋朝的大运河,按唐朝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被佛朗西斯·培根称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下列有关这三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B.唐中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唐朝后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D.《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
7.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户数和人口情况,此时该政权()
③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④已定都于中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史载抗倭事迹,“己未,圻头贼焚舟誓必胜,拥众趋台州。
将军简锐师,以千五百人往。
”
“将军”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俞大猷 D.岳飞
9.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 Qing”(注:清朝的鼎盛)。
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
A.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商业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对外交往频繁,开放民间对外贸易 D.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10.明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其中一位作者,长期深入田间、作坊,通过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地记下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
他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皆须试见而后译之”。
该作者的著作()A.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B.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11.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及对其有效管理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点。
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还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B.元朝设置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C.明朝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行都指挥使司
D.清朝在东北、北部等边疆,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12.皇帝庙号即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下列称号以庙号相称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宋神宗 D.康熙帝
13.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1850)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
”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
14.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
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C.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
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康有为这两本书()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16.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主题是“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下列项中完全符合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选项史实
①《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
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成变法、新文化运动
③徐继畲、李鸿章、康有为、宋教仁、陈独秀
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扶清灭洋”、“民主与科学”
A.① B.② C.③ D.④
1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这一规定实际上要求实行()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共和制 D.总理负责制
18.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的企业。
1912年至1917年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创办天津永利碱厂。
这一期间民族企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是()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力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9.在阅读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目录(部分),下列各项中,
最不可能在第一章出现的是()
A.东征陈炯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中共三大 D.在瑞金建立政权
20.某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首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及其他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方针,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这次会议发生在()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湖北汉口 D.浙江嘉兴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记载:“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
”作者认为()A.天子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B.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恢复秩序必须重建周室 D.诸侯争霸导致民不聊生
22.陈胜、吴广起义开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之先河。
关于起义的原因,教材的解释是“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此说法源自《史记》“失期,法皆斩。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
对于“失期”,相关法律是“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成行),赀(罚)二甲。
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批评);
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水雨,除兴(遇到大雨,免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古史料与文字史料相互矛盾,当以考古史料为准
B.通过不同类型史料,丰富了人们对相关史实的认知
C.对于不同的观点,应该提倡百家争鸣,自圆其说即可
D.上述两种说法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历史解释不同而已
23.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
下表中的政策()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24.“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A.达到了富国目的 B.强兵效果不明显
C.顺应了经济发展 D.有急于求成之弊
25.唐宋时期学术领域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盛事之一。
唐代的经学继承汉代严谨学风,在去伪存真方面日臻细密。
宋代学风一变而为六经注我之义理之学,以经学为依傍发展出新哲学。
该哲学()
A.被陆王心学所取代 B.提倡“工商皆本”
C.提倡个性自由 D.仍属儒家思想范畴
26.(明朝中期)“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
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
参薄其值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也,周为高塍(田埂),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
池以百计,皆畜渔。
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
谈参实谭晓,常熟湖南人。
”据此不能反映()A.农业出现多种经营 B.农业出现雇佣劳动
C.农民兼营相关副业 D.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27.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主动了解西方:“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第一要大炮得用……幸勿以示他人,切祷!切祷!”。
林则徐的观念()
①体现了御辱的勇气②展现了“开眼看世界”的远见
③对西方有全面认识④承认了英国军事的优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8.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
”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触犯了守旧势力利益
C.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9.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
30.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
这反映了当时()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中共中央凝聚人民力量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共30分)
31.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地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③处文化遗址的名称及承续关系,并从政治方面概述遗址①的文化成就。
(9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朝代。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人口南迁与经济结构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
(6分)
32.(15分)救亡图存是贯穿中国近代始终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
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四次变革尝试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从背景和失败原因的角度归纳四次变革的共同特点。
(8分)
材料二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
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
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
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损(liè)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
(7分)
答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
二、选择题Ⅱ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小题15分,第32小题15分,共
30分)。
31(1)名称: 1.龙山文化 2.大汶口文化 3.仰韶文化(3分)
关系: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取代。
(2分)
成就:邦国林立(万邦时代);都城规模较大,都城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4分)
(2)
朝代:西晋、唐、北宋(3分;顺序错不给分)
关系:自魏晋南北朝至北宋,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分)
32(1)四次变革: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4分)
共同特点:都是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的背景下出现;都因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而失败(4分)
(2)新态势: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转为学习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2分)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进步知识分子反思一战暴露出的西方文明的弊端(4分)
影响: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