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读后感1000字[小学生优秀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读后感1000字
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
“真心与儿童做朋友”,看到这句话,作为老师的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要做起来,恐怕是很不容易的。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我努力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但孩子真正的把老师当做朋友了吗?我们该通过什么的方式与儿童做朋友呢?我们认为的这些方式能够被儿童接受吗?我们与儿童交朋友是出于“真心”吗?带着问题阅读此书,从吴正宪老师与孩子的交流中、课堂中、思想中学习,寻求答案。
史教授在总序中主要提到了教育家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即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会反思和会研究。
细读书中的一个个案例,真正体会到了吴正宪老师做为一个教育家的魅力,她的魅力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来自于对每一个内容的深刻剖析。
所以她的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了对数学的兴趣,感受着被尊重的快乐。
吴老师常说:“数学教育要用教师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也正是有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处处是真情流淌,让学生那么喜欢。
每听一次吴老师的课,都会看到最后孩子们不愿意下课的场景。
尤其让我受益的是:她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这也是我在平时的课堂中不能做到的。
平时课堂中总想着完成教学任务,对那些特别困难的孩子关注真的是太少,都留到了课下再补。
现在想想,真的是让这些孩子缺少了课堂学习的兴趣,体验不了成功的快乐。
细读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部分,真真的感受到吴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她的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时刻要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数学思想方法。
学会“数学的看问题、数学的想问题、数学的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部分将她的课堂教学细化成“真情流淌的”“思维碰撞
的”“经验对接的”、“以做启思的”“机智灵动的”“纵横联通的”“追本溯源的”“充满魅力的”八种数学课堂,每一种课堂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吴老师的教学案例,从这些课堂案例和教学实录中,我领略到了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以及她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学识能力。
其中最有感触的就是吴老师的课堂是个特别人文、温情的课堂,是个真正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这里充满了平等和尊重,流淌着关爱与真诚,洋溢着热情与喜悦。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是吴正宪老师团队的研修成果,是一本启迪思想,引领教学的好书,精读此书,收获多多。
2、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读后感
这本书便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吴正宪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育艺术。
全书分为“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三大部分。
首先,阐释的儿童观,即是学生观。
学生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要求关爱,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
因此,吴老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接受某种结论,他善于等待,善于疏导;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差生”,在她的班上,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体体面面地坐下”。
正因为她对全体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孩子们喜欢上了吴老师,同时喜欢上了数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这里是再好不过的佐证。
其次,阐释的是“儿童数学教育观”。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来分析,这里讲的“发展”是指教育应该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更应该创造促进每一个(日记)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正因为如此,吴老师提出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位一体的儿童数学教育观。
最后,阐释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吴老师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真正读懂了课堂。
创造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八种特色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喜欢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到数学。
吴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
她的思想,她的语言,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激起无数美妙的涟漪!
回味吴老师的课堂,简约的形式,实用的手段、顺畅的环节,恰到好处的提问、适时的辩论、不失时机的激发冲突,一切是那么自然、真实、简单。
正是这种平实中的丰富,平凡中的深刻,平淡中的惊喜,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激发了智慧,完善了人格。
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会感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确实,特级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而在于他们的教学细节、教学智慧,在于对课堂改革理念的诠释与实践。
正如吴老师说的:“去掉浮躁舍去功利,静下心来,用心做一个真正读懂孩子的老师。
去寻找被长大的人们渐渐遗忘的童趣,去发现虽然粗
糙但却可贵的儿童思想萌芽,去倾听学生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学生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学生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
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的守护着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的这种精神、这种追求、这种境界、这种责任值得我好好学习。
3、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有感
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
数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割。
哲学以数学等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哲学又为数学等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善于沟通二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思维更加深刻,这对学生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把哲学原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抓准数学的本质,建构良好结构的数学知识群,自然形成有效的问题链,帮助儿童解开数学学习中难解的结。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一切东西的。
我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规律,打乱教材安排的顺序,将数学教材中一对对易混且“互相矛盾”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的手段揭示概念内涵。
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中,充满了矛盾的对立面。
例如“正比例与反比例”“因数与倍数”“乘法与除法”“无限和有限”“偶然和必然”等有关知识概念,我把这些内容按专题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的两个方面,体会数学中一对对概念的“互相依存”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
又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推导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放手让儿童操作,通过“割、补、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把陌生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熟悉图形,再根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在变化的图形现象中抓住面积、体积不变的实质”,感悟辩证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正是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抽出了“主要关系”,把问题中的“次要矛盾”“次要关系”先撇在一边,经过合理的简化步骤,推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我在教学中较好地处理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所以儿童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一种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与自信的美好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辩证思维的方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