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伯乐: 渴求、期盼 对善用人才的明君的渴求和期盼
主旨揭示
1、课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指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
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
主旨揭示
2.作者通过本文想向我们表达什么?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不识 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想象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愤懑不平之感。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美好愿望。
•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 就无法施展才华。
分析文段三:
• 1、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昧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本段的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名家范读
听名家范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注 释 注 解
3.读懂文意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 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尽,这里 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 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 “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理清文章结构。
同学们,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马吗?
赤兔马——吕布、关羽 乌骓马——项羽 的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僧
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拥有者懂马,尽其才。
“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传千古有自身 原因,更主要是有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才。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策 cè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不外见 xiàn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2.疏通文意
马 食马者 儿 档 案
伯乐
常马、名马(千里马)
分 类
住 槽枥
双 马 并 驾

2.读准节奏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 来喂养它。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读懂文意
结合注释,左右2人一
组互读,一翻一译,疏通文 意。
解析:能力,才能。
四、随堂练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弗食,不知其旨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解衣欲睡 C.策之不以其道/虽有至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计一舟
解析:A.喂/吃;B.想要;C.正确方法/道理;D.通晓/全。
三、课堂总结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提出问题
马 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懑 之

分析问题
揭示主旨“不知马” 。
得出结论
四、随堂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C.虽有千里之能 能:可能 D.执策而临之 执:手里拿着
朗读课文,分析文段一:
• 1、为什么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表现“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所以概括本段内容的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分析文段二:
• 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
但是不是所有的马都能遇到赏识他的人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韩愈的《马说》
文体介绍——“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用以陈述 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
《师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 河南孟州 )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散文家、诗人。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 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 得千里马吧!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文章开头两大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
者是怎样说明这二者关系的?
有......然后有....... 依赖关系
10
3.读懂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因此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但是,转折连词 即使
辱没 介词,在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助词,的
凭借 著称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
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 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 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3.读懂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定其语能后千置标里志而食也。这是种马,也这样,虽有千…里的之人
代词,它 能够 顺接连词,来
即使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的能力
才能,美好的素质
想要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等同
怎么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照
难道,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恐怕 识别
也。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
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 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 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 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3.读懂文意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翻译:因此即(jí)使有名马,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屈辱,在 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
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
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3.读懂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按照 他的,代词
结构助词,不译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11.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
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 观条件允许。 1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5.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6.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 千里的才能。 17.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8.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 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19.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 知:懂得。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常有......不常有....... 数量对比关系




论 题
埋 没 是





2.千里马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3. 食马者如何对待千里马?
祗辱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 马
食不抱,力不足,才美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外见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曰:“天下无马!”
千里马被埋没
浅 薄 无
结知 论
不 知 马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奴隶人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伯乐
奴隶人 食马者
韩愈 人才Biblioteka 能发现、赏 识、任用人 才的人
愚妄浅薄、 不识人才 的统治者
对千里马:痛惜、同情、愤愤不平 对贤才被埋没的痛惜
对食马者: 愤恨、嘲讽、谴责、批判 对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愤恨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称:著称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特别注意:
通假字: 祗、食、见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其 反问:难道
推测:大概
①尽:吃尽(形作动)
②千里:日行千里(数作动)
③策:用马鞭驱赶(名作动)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参考注释或工具书给下面的加粗字注音。完成后再读两遍课文,
力求读得流畅。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zhǐ )(2)骈死于槽枥之间( pián)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4)才美不外见( xiàn )
(5)其真无马邪( yé )
我发现,通假字都要读成所通的那个字的音,如上面这些加点字中的“ 祗 ” “ 食 ”“ 见 ”等。
默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奴仆 )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有时)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同)(办到) (5)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按照) (正确的方法) (6)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养)(才能) (7)执策而临之(鞭子)(面对)(8)其真不知马也(他们,代“食马者”) 我发现,文言词语释义有奥妙。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如 “策”“ 食 ”等,我们通常称这种语言现象为“一词多义”。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 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 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代表作有 《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