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阅读技巧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按应对策略所述,解答这类题目时,先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通过“涧水无 声”“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些词语可以概括出钟山环境清幽的特点。然后联系 写作背景,王安石晚年变法失利后,辞官隐居钟山,过上了闲适的生活,这首诗是 作者日游钟山时所写的。因而答案为: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之情。(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23
古诗词鉴赏 下课
—授课老师 高文—
24Leabharlann 11赏析案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蕴含深刻的哲理而被后世 广为传诵,请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6
考点
考点一 诗句的理解与鉴赏 考点二 体会主旨或感情
考点三 描绘意境
考点四 表达技巧类
7
01
诗句的理解与鉴赏
8
品味练字类
题目形式 (1)“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 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必然规律。
12
02
体会主旨感情
13
主旨情感
题目形式 (1)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 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 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雄浑、旷达、豪 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来推断诗人的 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 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解析: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参考示例1: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 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 不慕荣利的品质。(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古诗词鉴赏
—授课老师 高文—
1
解题流程
指导
审清题目 读懂大意 提取景物 揣摩思想 品味语言 赏析技巧 紧扣提示 规范表述
2
解题流程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
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
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答
案不要求统一,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
未来(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
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
19
04
表达技巧
20
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 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18
赏析案例
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问题: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是“画面”——即要求全词以“画面”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千帆”“斜 晖”“江水”“白蘋洲”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一个女子早晨起来梳洗完毕,独自 凭楼远眺江水,等待思念的人儿归来。江中千帆竞发,不知不觉,已至傍晚时分, 远方的亲人迟迟未归,此时只有落日的余晖含情凝视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 寸断于白蘋洲头。
2.思念故乡
22
赏析案例
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 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3说明表达作用。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
明、规范。
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3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 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9
赏析案例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 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4
易混术语区分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 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 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5
易混术语区分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1
赏析案例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 语言流畅即可。
10
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 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 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 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 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 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16
03
描述意境
17
描述意境
题目形式 (1) 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 进行描绘。 (2) 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 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 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 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14
主旨情感
寻找情感点的方法 1,诗词的标注,注解小序,诗词词眼或者关键词(带 有感情色彩的词) 方2,法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分析词语意象 4,辨析诗词意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内容和类别
15
赏析案例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 “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问题: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 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 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闲”字面应为“清闲、闲适”的意思,但不能孤立的分析这个词的作用。按应对 策略所述,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通过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 是妇姑浴蚕的劳动生活情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是栀子花“闲着”,用了反衬、拟 人的手法,因而答案为: 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 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 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