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的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教的小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
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三:教子有方的曹操
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曹丕、曹植二人与曹操并称“三曹”,历史地位堪比“三苏”。
曹丕文武双全,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植才华横溢,七步成诗流传千古。
曹操的其他几个孩子也是各有所为,曹彰勇武过人,曾大破鲜卑于辽东;曹冲聪明过人,称象的典故也是众所周知,这与曹操平日里对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尊重兴趣。
曹操注重孩子童年的启蒙教育,但是不强行命令,除了平日必修的课程外,循循善诱,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着重培养。
曹丕喜好政治,曹操便把自己著的《孟德全书》交给他学习,培养政治能力;而曹植喜爱诗赋且极具天分,曹操便专门请老师教他;曹彰天性好战,曹操便令其拜师张辽习武。
正是曹操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战略成就了他们。
宽严并施。
曹操很爱他的孩子们。
曹冲生病时曾“食不下咽,昼夜照看”,是个慈父,深受孩子们喜爱。
但是曹操也非常严厉。
曹植奉命解送军粮,喝酒误事,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但是曹操仍然罚曹植向众军磕头请罪,其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这种宽严并施的教育理念,使得曹操在给予孩子们爱时又不至于太过溺爱,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尊师重道。
曹操深知老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曹植喜爱诗赋,曹操自己也是位诗人,但为了避免限制孩子的发展,于是拜请被称为“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邴原当曹植的老师,而且令曹植尊之如父;曹彰喜武,曹操本也有些武艺,但还是请了猛将张辽教习曹彰武艺。
由曹操的教子之道可见,教育孩子不能盲目施压,有病乱投医;更不能任其发展,过分溺爱。
应当根据孩子兴趣着重培养,并请良师辅之,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胡乱教育。
平日里多关心孩子的生活,遇事时不要一味包办,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学会负责。
焦裕禄的家教和家风:
传承良好家训
焦家祖先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焦裕禄的爷爷早年在城里的商品当过学徒,30岁回到乡下后,守着几亩薄田,做着卖旧衣服的生意,虽然辛苦,倒也攒下了不菲的家业。
后来,世道不堪,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焦家就日渐衰落。
焦裕禄的母亲是一位十分要强的女人,嫁到焦家后,她就偷偷立下志气,不靠娘家接济。
她不嫌贫,不羡富,孝敬公婆,哺育儿子。
为了不让这个家露出穷相,她不仅整日里起早贪黑下田劳作,还将一家人的衣服鞋袜缝补得整整齐齐,洗得干干净净。
焦裕禄很小的时候,母亲不仅教会了他许多生产生活上的知识,还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母亲常常教育年幼的焦裕禄说:“天上的每颗星星都对应地上的一个人,好人的星是亮的,坏人的星不亮,好男儿要有担当。
”后来,焦裕禄的父亲因交不起捐税被逼上吊自尽,全部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但她咬紧牙关,拉起焦裕禄说:“禄子,你哥回不来,只有你给你爹顶包打瓦了。
你给娘记住,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塌了脊梁骨。
”母亲的这句嘱托深深地印刻在焦裕禄的心里,成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
严格家教家规
焦裕禄对家人的要求非常严格。
1962年6月,焦裕禄担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以后,就特意来到丈哥家,语重心长地说:“我已来咱县工作,可有一点要注意,咱的亲戚近,你们可不要仗着说俺妹夫是县委书记,要‘铁’,那可千万
使不得!一来影响不好,二来今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你们要是不听,要做出违犯政策的事来,大事,你们自己负责,小事,你们可要受批评。
”
不搞特殊是焦裕禄对家人的基本要求。
1964年2月7日,组织上看焦裕禄整天东奔西跑,身上的棉衣单薄,便决定给他爱人3斤棉花票。
当徐俊雅高兴得不得了,想着能给焦裕禄做件新棉袄,免得他早晚下乡受冷。
可等焦裕禄回来,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他开口就说:“那不中,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这棉花咱不能要。
虽说我的棉衣破点,还能穿。
我是领导,不能特殊。
”最后,在焦裕禄的开导下,徐俊雅只好把棉花票退回救灾办公室。
不谋私利是焦裕禄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
1963年4月,焦裕禄的内侄想在兰考找一份工作,跑了几趟没敢开口。
一天,焦裕禄的丈哥亲自来说此事,焦裕禄听说后,便耐心地做他的工作说:“安排人是有政策、有计划的。
我虽是县委书记,也不能违犯政策乱安排人。
现在农村正需要知识青年,在那里好好干是大有作为的。
”经焦裕禄这么一说,他丈哥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培育良好家风
焦裕禄注重培养家人热爱劳动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闲暇之时,他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参加生产劳动。
1963年8月,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一直在家呆着。
很多单位想为他安排工作,都是坐办公室的好活,焦裕禄都不同意。
他说:“一出学校门就想着坐办公室,不行。
年轻人应该干点脏活、累活,找个体力劳动比较重的职业锻炼锻炼,不劳动就会忘本。
”最后,焦守凤被安排到了食品加工厂工作。
焦裕禄注重培养家人孝敬父母的美德。
焦裕禄是一个孝子。
参加革命工作后,焦裕禄与母亲聚少离多,为了缓解对母亲的相思之苦,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让母亲来与自己小住一些日子。
母亲每次来,不管多忙,他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到火车站去接送。
只要母亲不在自己身边,他都会寄钱给她。
1964年春节,焦裕禄向组织借了300块钱,执意带着全家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和母亲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认门,看看奶奶,给爷爷上上坟。
通过这种形式,他也把这种美德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