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 成就杜克实干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长避短成就杜克实干家
——朱同学杜克大学录取访谈实录
朱同学背景
分数背景:TOEFL 91, GRE 1310, GPA 83/100
教育背景:浙江大学
专业背景:通信工程
录取专业:MS in EE
录取学校:
杜克大学(MS in EE)
罗切斯特大学(MS in EE, 奖学金减免35%学费)
俄勒冈州立大学(MS in EE)
匹兹堡大学(MS in EE)
南加州大学(MS in EE)
明尼苏达大学徳鲁斯校区(MS in Telecommunications)
雪城大学(MS in EE)
今天面对的这个男孩显得很精干,我向他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们就开始了面对面的交谈。

“我本科在浙江大学读通信工程专业,现在已经毕业了。

”语调平和的他简单的介绍了自己。

他申请到了杜克等7所美国比较知名的大学。

除了祝贺他以外,我就让他追溯了当初选择出国留学的过程,问他是怎么确定要去美国留学的。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专业目标,那就是去读工科,因为浙江大学的理工科水平在国内算是很不错的,所以当时就选择了浙江大学,可以说直到我选择了留学申请,工科这个大方向始终没变,也可以说我出国留学的方向在高考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申请只不过就是继续在这条路上走,并且通过留学申请武装自己的“双脚”,让自己走的更远。

刚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没有一个完整的留学想法,跟其他同学一样,会认真地去上每一门基础课,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校社团和活动,觉得大学生活还是很新鲜的。

到了大二的时候慢慢接触到了一些专业课,就觉得工科挺适合我的,因为我本人比较喜
也许会取得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学工科让我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可能天生就对工科比较敏感,也更适合我。

凡事我习惯于想在前面,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喜欢提前去想一些方案和结果,到了大二我就开始考虑我毕业后的出路了,当时觉得要么毕业之后跟其他同学一样挤招聘会,疯狂地投递简历,频繁的面试和被拒,最后勉强找到一份起步的工作;要么就继续读研究生,这样可能会比本科毕业的出路好一些。

总之就觉得如果本科毕业,将来的发展空间不会很大,因为扩招以后,国内的本科生已经很多了,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激烈。

如果在国内读研究生,觉得接触到的新东西可能不会太多,视野会比较窄,最后跟我的一个学长交流的时候,他建议我可以选择出国读研究生,选择一个好学校含金量会大一些,也会接触到很多前沿性的东西,视野也会比国内要宽的多,而且我对国外的生活有一种好奇,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最后就决定去美国读研究生。

回到家跟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当然都很支持我,他们也觉得我这个年龄应该多出去闯闯,见见世面,他们觉得拓展一下视野是很必要的,我爸妈可以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这一点我很欣慰。

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准备GRE,因为既然要出国留学,所以觉得除了知道GRE的知识以外,有必要初步了解一下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

看了一些书籍,也会在网上看一些资料,当时也只是在字面上理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大三的时候就把GRE和托福都考完了,考的并不算特别理想,但是我觉得如果重考可能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且我出国留学的花费肯定不小,当时心理负担挺重的,我的指导老师也是不断安慰我,释放我的心理压力,而且老师也跟我爸妈沟通了几次,最后消除了我的顾虑,决定就用我这个分数申请,毕竟学校不仅仅注重成绩,那个时候我会看一些老师帮我介绍的学校资料,这是选校的参考。

关键时候老师帮你解了围,帮你释放了积聚在心中的压力。

当时怎么想到要跟指导老师合作?没有想过DIY的方式吗?现在也有不少同学在选择这个方式。

自己的学业成绩虽然算不上拔尖,但我觉得成绩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不想将就,不是说只要出国随便读一所学校就ok那种,我还是想申请一所理想的好学校,可以说当时出国的想法已经很坚定了。

其他专业的同学到了大三可能基本上就没什么课了,但我们专业的课程还是很多的,一开始受周围准备留学的同学影响当时也尝试过一个月的DIY,自己会通过论坛,跟同学交流,独立完成一些申请的准备,最后还是觉得自己精力有限,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
专业的指导老师来帮我一起申请。

第一次跟老师见面的时候,老师并没有向我保证什么,比如一定能帮我申请到某所学校,而是先跟我讨论了自己相关背景的优势和不足,就是初步地了解了一些我的情况,当时我觉得老师挺诚恳的,回家想了想,最后决定就选择这个老师了。

虽然之前了解过一些留学申请的知识,毕竟只是皮毛,申请初期最大的困惑就是定位,大方向是有了,但是具体的项目自己还是模糊的,我跟老师说了自己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只要定位准确,就可以保证申请顺利进行下去了。

那个时候也想借鉴往年同学的定位经验,后来我发现我们这个专业出国的还是挺少的,如果仅仅从论坛上了解信息毕竟还是太窄了,不管将来是选择读Phd做学术项目研究,还是选择其他方向,比如参加工作,我都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

老师也了解我在这方面的需求很迫切,就帮仔细分析了我的基本情况,最后终于帮我找到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位。

在这方面老师给我提供的帮助挺大的,就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头脑风暴”环节,在这个环节需要挖掘自己的经历和亮点,所以我就把自己大学四年回顾了一遍,梳理了一下自己有闪光点的经历,通过参加这个讨论,我感触挺深的,那就是很多事情表面看起来都很清楚,但不一定是适合用在申请上的,有些事情原本看起来很不起眼,也许就能挖掘出很多亮点,通过一个思路把它们合理的安排到文书当中。

头脑风暴可以帮助我充分发掘自己的亮点和不足,通过头脑风暴,我基本上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我觉得这个环节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在这个环节特别谨慎,也跟老师学会了很多从细节中挖掘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对我以后做学术和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在申请的过程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满意,就是简历的写作,之前也申请过一些实习,做过一些中文简历,一开始觉得自己有经验,写起来应该会得心应手,真正参加申请的时候才知道留学申请的简历跟应聘简历还是有区别的,要符合对方学校的风格和要求。

老师也跟我讲了很多简历的要点,最后按照老师跟我说的去做,写出了一篇自己和学校都比较满意的简历。

我觉得简历最重要还是条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重突出自己的重要经历就可以,参加留学申请,自己觉得还是提高了很多。

看来自己对简历创作的感触还是挺深的,我知道你在大学时候一直很踏实地在跟老师做项目研究,而且也比较喜欢做科研方面的工作,想必在文书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所偏重和针对性,文书思路是怎么确定的?对文书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吧?
因为我选择通信,就是看中了这个专业的实用性比较强,所以我在大学会抓住机会多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觉得如果没有实践辅助,学的那些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就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就找到了一个老师的项目研究,一直是边学习,边跟这位老师一起做。

我的成绩并不突出,更不占优势,因此老师跟我沟通之后,觉得在文书里面应该突出的主要内容是我的项目经历,毕竟这才是我的闪光点,对于成绩就要尽量回避。

我们当时确定的思路就是要着重突出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踏实、对学术的渴求,还有就是我的一些对项目的想法,老师和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我的闪光点和优势,增加录取的机率。

在确定思路之前,我会把自己过去很重要的一些经历,能更充分体现出我的优势的经历或者活动都提供给老师,当时觉得自己的文书不应该只是泛泛而谈,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文书创作的书籍,了解到文书会有好几种写法,可以写的很细腻,也有建议说不要写得太花哨,不能让国外学校反感。

在写CV的时候,除了我过去做过的项目研究以外,老师还帮我挖掘出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亮点,比如参加过的社会调查活动,突出在调查活动当中的收获和想法;在写PS的时候,我们大概确定了三方面的内容:兴趣的起源、自己为专业申请做的准备还有对通讯事业的了解,我觉得这三方面的内容针对性还是很强的,可以让国外高校充分看到我对通讯专业的兴趣和诚意。

总的来说我当时的思路就是以我自己的主要经历为重点,因为我更喜欢应用性比较强的技术领域,所以希望更多地体现出自己的项目经历,再加上老师帮我挖掘的其他方面的亮点为辅助,老师按照我的要求给我确定的思路,我自己还挺满意的,觉得文书内容很丰满,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真实性,可能也是因为做项目研究的缘故,也是受到老师的影响,觉得做事情就应该踏踏实实,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我相信国外高校也是很注重这方面的要求的。

你的文书内容真的很丰满,既有自己对专业项目的兴趣产生的过程,又有相关的项目研究,而且你说的社会调查的经历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国外高校看到你不仅仅是只会做学术的,而且还对这个社会有一份责任感,文书可以说是你申请的灵魂、核心。

在申请的过程中除了选校和文书创作以外,还有哪些方面让让你印象深刻?
每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看起来微小就不去重视,就像飞机一样,也许就是因为内部一个很细小的零部件发生故障,导致飞行事故,所以我对每个环节都挺重视的,即使
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交流的过程并没有以前想象中那样冷冰冰,好像就是各取所需,
而且老师也并不因为他专业,让我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朋友间的探
讨,当然主要会讨论一些留学申请的事情,在空余时间也会讨论我们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
我比较喜欢通讯方面的话题,他也能跟我讨论起来,其实我挺惊讶的,因为觉得这个项目的
专业性很强,没想到我和老师还能有这么多共同语言,我觉得这种感觉真的挺不错的。

在申
请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默契了,每次只要我们任何一方发现了问题,都会主动联系对方,
并且把自己的建议反馈给对方,经过讨论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可以说跟老师合作到这个程度
让我很满足,后来我们基本上就是好朋友了,我遇到困惑或者郁闷的事情会跟老师交流,他
会帮我排遣郁闷的心情,我很享受这样的合作过程。

老师平时也很关心我每一步的状态,包
括很细节的内容,我们都会去交流。

你和老师合作过程中的互动性很强,也很透明,这可能也是你能从容申请到理想学校的
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同学告诉我等offer的那段时间是整个过程中最煎熬的,充满了太多的
不确定性。

你在等offer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很着急?
当然很焦急,当时正赶上快过春节了,那个时候我的材料已经交上去两个月了,第一个
offer总算过来了,但心情还是不太好,那个春节也过得不是太好,老师还是打电话安慰我,
让我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让我期待春天的时候能得到惊喜。

果然3月份开学的时候陆续收
到了好几个学校的offer,以前很焦虑的心情立刻就开朗了,后来再回顾那段时间,觉得那些
所谓的焦虑其实不值得一提,主要是没有经验,不够沉着。

后记:朱同学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他是一个稳重、有条理的人,他很清楚自己下一步
应该去做什么,并且会提前打好预防针,此外,他更是一个实干家,对技术攻关表现出浓厚
兴趣的他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这正符合国外高校理工科项目对学生的要求,相信他将
来会成为一位通讯技术领域的精英,祝愿他在技术领域的博弈中成为真正的强者!
选自天道教育电子书《飞越常青藤》研究生学子访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