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
1.下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以促进相关激素分泌;也可以
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激素C、D的分泌
B.当血液中激素B浓度较高时,可以反过来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C.寒冷环境下,激素B、C 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

D.激素B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的细胞
【答案】C
【解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也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
促进激素D(胰高血糖素)和C(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含
量升高,A正确;当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以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素和垂体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寒冷环境下,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分泌
量明显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增强,机体的产热增多,两者是协同作用。

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
收缩、汗液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
故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细胞,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图文转
化能力。

2.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
的重要激素。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
神经末梢释放____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________________ 的影响。

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包括 __ 调节。

(2)右图是某健康人饮用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据图可分析
判断胰岛素调节的机制是______。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因其中抗体____引起
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
与 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
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病。

(4)根据以上理论,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
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受体的问题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5)转入人的胰岛素基因的转基因牛可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人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在提取
目的基因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需要用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1分)血糖浓度或胰高血糖素含量(答对1个得1分)神经和体液
(全对得2分)
(2)负反馈调节
(3)1(1分)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自身免疫
(4)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
(5)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解析】(1)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和
胰高血糖素含量的调节,由图可知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由图可知血糖浓度高时胰岛素浓度高,血糖浓度低时胰岛素浓度低,说明血糖浓度降低可
以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

(3)图中抗体1是作用于葡萄糖受体,抗体2是作用于胰岛素受体,故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的是抗体1,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
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从免疫学的
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4)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如果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同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分泌,从而引发糖尿病。

(5)提取目的基因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需要用的酶有限制酶用于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用DNA连接酶对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进行连接。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

D.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性,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A错误;内环境的包括血浆④,组织液③
和淋巴①,内环境的稳态即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不全面,错误;血浆④中蛋白质较多,而组织液③和淋巴①中较少,C错误;若②为脑细胞,其内可以进行有氧
呼吸,血液流经脑细胞时,氧气进入脑细胞中,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血
液流经肌肉细胞时,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中,进行有氧呼吸,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4.女性孕期血糖偏高是一种常见现象。

下图为进食葡萄糖后,孕妇与正常女性(非孕妇)血糖浓
度变化的数据记录。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的升高是胰岛素浓度升高的直接刺激因素之一
B.孕妇的胰岛B细胞对血糖变化比较敏感,产生胰岛素速度较快
C.孕妇血糖浓度升高可能的原因是体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D.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就必须要及时控制糖类摄入量
【答案】B
【解析】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故A正确;孕妇的胰岛素分泌速度比正常女性慢,最高含量超过正常女性,故B错误;若体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降糖作用降低,血糖浓度会升高,故C正确;孕妇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需要控制糖类摄入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浓度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
2
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是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血浆的成分;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不进入④;血浆中的氧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因此,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6.组成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血浆组织液B.组织液→淋巴
C.淋巴→血浆D.淋巴→组织液
【答案】D
【解析】祖成人体内环境的三种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组织液也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透过毛细淋巴管成为组织液,只能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考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含有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蛋白质
B.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C.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
3-、HPO
4
2-等离子有关
D.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B
【解析】中和细菌外毒素的蛋白质是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成分,B错误;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
HCO
3-、HPO
4
2-等离子有关,C正确;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
分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剧烈运动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D
【解析】ab段体温上升,bc段体温下降。

发热和寒颤都会引起产热增加,体温上升,故A错。

提高环境温度,机体会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故B错。

剧烈运动会引起产热增加,出汗减少会引起散热下降,二者都会引起体温上升,故C错。

出汗增加会引起散热加快,体温下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9.(14分)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光照强度(×102μmol·m-2·s-1)
(1)水稻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
场所是,捕获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2)CO
2
通过气孔进人叶肉细胞后,首先与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

(3)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

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
是。

(4)分析图中信息。

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环境中。

【答案】(共14分)(1)叶绿体(1分)叶绿素a (1分)
(2)C5(RUBP)(2分) NADPH和ATP(2分)
(3)光照强度(2分)光照强度增加与CO2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相互抵消(或
“CO2供应已充足且光照强度已达饱和点”)(2分)
(4)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2分)强光(2分)
【解析】(1)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四种色素中叶绿素a最多捕获的光能
也最多。

(2)二氧化碳首先与C5化合物结合被固定,此过程需要ATP和[H]。

(3)由图可知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强度,在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足够用或者是光照强度以达到饱和点。

(4)由图可知导入基因后气孔导度增大,提高在强光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转基因水稻在光照强
度强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提高,故应种植在强光下。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和
运用能力。

10.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③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③④
C.④的成分中包括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
D.细胞生活需要③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稳态
【答案】D
【解析】图中①是组织细胞,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

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
场所是细胞,③是组织液,A项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不包含淋巴液,B错误;血浆的成分不包含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应该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C错误;各种细胞的生命活动都需要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指的是pH、渗透压、温度等都处于
稳态,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内物质的交换、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的主要成分等知识点。

11.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侧压力,即血压。

参与降压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分别是()
A.压力感受器和心脏
B.压力感受器和心脏、血管
C.温度感受器和心脏、血管
D.压力感受器和血管
【答案】B
【解析】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血液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
产生的.通常所说的血液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心脏收缩时,动
脉血压最高,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称为舒张压.健康成年人的动脉血压,
一般维持在收缩压12~18.7千帕、舒张压8~12千帕.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就称为高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则称为低血压.血压太高和太低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血压调节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的能力。

12.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
正确的理解是()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故A、B正确;年龄、
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故C正确;该变化范围机体容许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捕食误差,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图表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之间,故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故A正确;环境温度为28℃
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环境温度为40℃时温觉感受器最敏感;故B正确;大鼠进行正常体温进行调节,温度变化在交叉之间,即37℃左右;故C正确;敏感程度越大,放电频率越大,偏离敏
感温度,放电频度减小;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4.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B与A和C双向渗透,说明B是组织液,而B单向渗透形成D,D再回流到A,说明D是淋巴,A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

故①错。

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存在于组织液中,故②正确。

应该是A血浆蛋白质含量较高,故③错。

蛋白质水解酶存在动物消化道和细胞溶酶体内,故④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物质交换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能力。

15.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图可表示人体剧烈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的浓度变化,曲线BC段反映出乳酸与NaH
2P0
4

应,导致乳酸浓度下降
B.此图能反映出人体经抗原刺激后,抗体量的变化
C.此图能反映出人体肌肉细胞中ATP的生成量与氧分压的关系
D.此图能反映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
【答案】B
【解析】乳酸可以和内环境中的NaHCO
3
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A错误;人体经抗原刺激后,抗体分泌增加来消灭抗原,抗原消失后抗体的量又减少,B正确;氧分压升高的时候,有氧呼吸增强,产生ATP增多,C错误;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降低,D错误。

【考点】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稳态的调节、免疫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用文字、曲线等形式表达生物学内容的能力。

16.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

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因此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难度中等。

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D.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答案】B
【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及时排出体外,但是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浆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后排出体外的;而血浆就是内环境的组成之一。

但食物残渣是没有吸收的物质形成粪便后排了体外,它并没有进入到内环境中,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新陈代谢中产物的排出在生理学上称排泄,食物残渣的排出叫排遗。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1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
2
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答案】A
【解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
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
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9.如下图曲线中,能表示人体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图像是( )
【答案】A
【解析】正常胃液含有盐酸,为强酸性。

盐酸由胃壁细胞分泌,能活化胃蛋白酶,并保持胃蛋白
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pH值为2.0,胃液分泌到消化道中为外界环境。

当喝大量水时,pH会明显
升高,而不会像内环境一样维持稳定,但不会高于中性。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0.如图表示人体内糖代谢过程的简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肌肉细胞,则图中A所示的物质是肝糖原
B.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肝细胞,且A所示的物质不能进入线粒体,则A可能是肝糖原
C.③和④过程的进行需要胰岛素,①和②过程的进行不需要胰岛素
D.④过程的进行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肝糖原是在肝细胞中合成的,在肌肉细胞内合成的是肌糖原,A错误;葡萄糖在肝细胞
中可以被用来合成肝糖原,也可能被氧化分解,B正确;④过程表示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不需要
胰岛素,①和②过程表示葡萄糖的两个“去向”,都需要胰岛索,C错误;④过程是O
2
的跨膜运输,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过程的理解,获取信息和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下列属于反馈调节的实例的是
A.酸性果汁进入血液时,HCO
3-、HPO
4
2-等就会发挥调节作用使PH保持稳定
B.从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人体汗腺分泌减少并减少散热
C.抗原入侵机体使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D.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垂体的分泌活动减弱【答案】D
【解析】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等HCO
3-、HPO
4
2-等就会发挥调节作用使PH保持稳定,
属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发生反馈调节,A错误;寒冷刺激传至下丘脑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就会支配汗腺分泌减少并减少散热,这属于反射,不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抗体与抗原的
特异性结合属于免疫调节,没有反馈调节过程,C错误;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反馈调节机制的认识,意在引导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生命现象,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
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

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
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图
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
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到红细胞的分化,使红细胞数目增多,增加运氧能力,改善缺氧,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
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3.(9分)某人因感染沙门氏菌,患了急性肠炎,有轻微的发烧症状。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病人体温升高的过程中,由分泌的某种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增加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使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

在这一过程中甲状腺
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填“能”或“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2)若此人还出现口渴、嘴唇发干症状,说明此时其血浆渗透压与正常时相比(填“偏高”、“偏低”或“保持不变”),其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其体内调节水平衡的
激素的释放量发生相应变化。

(3)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繁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人体血液成为,机体将会通过免疫解除其
致病作用。

【答案】(1)下丘脑促甲状腺(几乎)全身细胞不能
(2)偏高下丘脑抗利尿
(3)抗原体液(答特异性不给分)
【解析】(1)当病人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
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用的细胞,提
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增加产热。

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
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的动态平衡。

(2)当此人出现口渴,嘴唇发干时,说明
体内缺水,此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种刺激,于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
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3)毒素进入人体
血液成为抗原,机体将进行体液免疫将抗原消灭,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则进行细胞免疫。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水平衡调节,人体体液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