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汤——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汤
类别
清热类
主治
太阳、少阳⼆经合病下利。
功效
清热⽌痢,和中⽌痛。
原⽅配⽅
黄芩三两(今9克)⽢草(炙)⼆两(今6克)芍药⼆两(今6克)⼤枣⼗⼆枚
原⽅⽤法
⽔⼀⽃(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
⽅解
黄芩可以清热,此⽅是由于太阳、少阳⼆经脉病邪导致,故⽤其泻⽕;⽢草、⼤枣,⽢柔⽤以和太阴经。
⽩芍酸涩,可以收敛。
主治
阳邪⼊⾥导致的痢疾。
对仲景⽅有新的认识,为中医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贡献巨⼤不得不看。
药⽅⼆
【来源】《伤寒杂病论》卷三。
【异名】黄芩⼀物汤(《仁斋直指》卷⼗六)。
【组成】黄芩12克
【⽤法】㕮咀。
⽤⽔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
【功⽤】清热⽌⾎。
【主治】⿐衄,吐⾎,下⾎,妇⼈漏下⾎不⽌。
药⽅三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黄芩⼭栀桔梗麦门冬(去⼼) 当归⽣地黄⼲葛⼈参天花粉⽩芍各等分乌梅1个
【⽤法】上药锉为⼀剂。
⽔煎,⾷后频服。
【功⽤】清热⽣津。
【主治】上消渴证。
药⽅四
【来源】《外台秘要》卷⼀引《深师⽅》。
【组成】黄芩桂⼼各9克茯苓12克前胡24克半夏9克(洗)
【⽤法】上五味,切。
以⽔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为六服,⽇三服,夜三服。
间⾷⽣姜粥。
以⼩便畅利为愈。
【主治】伤寒六七⽇,发汗不解,呕逆下利,⼩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烦。
药⽅五
【组成】黄芩8分,泽泻8分,通草8分,柴胡7分,桑⽩⽪7分,杏仁(汤去⽪尖)6分,猪苓(去⽪柴)6分,泽漆叶4分。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引《婴孺⽅》。
【主治】⼩⼉肿满。
⼩⼉痫愈后⾎⽓尚虚,⽽热在⽪肤,与⽓相搏,通⾝头⾯皆肿。
【⽤量】以⽔5升,煮取1升半,4-5岁⼉为3服,1-2岁服2合。
药⽅六
【药物组成】黄芩(去⿊⼼)3分,升⿇3分,射⼲3分,⽊通(锉)3分,⽢草(炙,锉)半两,犀⾓(镑)半两。
【处⽅来源】《圣济总录》卷⼀⼆四。
【⽅剂主治】喉痹,胸满,噎塞不通。
【制备⽅法】上为粗末。
【⽤法⽤量】每服5钱⼔,以⽔2盏,煎⾄1盏,去滓,下芒消1钱⼔,细细温呷。
药⽅七
【药物组成】黄芩(去⿊⼼)半两,⽩术(锉,炒)半两,⽩芍药(锉,炒)半两,黄耆(锉)1两,⼈参1两,⼭芋1两。
【处⽅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四。
【⽅剂主治】妊娠惊胎,胎动不安,时时转易。
【制备⽅法】上为粗末。
【⽤法⽤量】每服5钱⼔,⽔1盏,加糯⽶半合,葱⽩3⼨(细切),煎⾄8分,去滓,⾷前温服。
药⽅⼋
【药物组成】黄芩3分,艾叶半两(炒),当归3分(锉,炒)。
【处⽅来源】《普济⽅》卷三九七。
【⽅剂主治】⼩⼉⾎痢不⽌,肌体黄瘦,腹痛,不能饮⾷。
【制备⽅法】上为粗散。
【⽤法⽤量】每服1钱,⽔1⼩盏,加薤⽩3⼨,豉50粒,煎⾄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药⽅九
【药物组成】黄芩6分,川归1钱,川芎8分,天花粉7分,知母(酒炒)7分,苍术7分,⽩芍7分(⼀⽅有⽢草7分,⽆苍术、⽩芍)。
【处⽅来源】《⽵林⼥科》卷⼀。
【⽅剂主治】妇⼈⾎⽓俱虚,经来如猪肝⽔,五⼼烦热,腰腹疼痛,⾯黄肌瘦,不思饮⾷。
【⽤法⽤量】⽔煎,温服。
药⽅⼗
【药物组成】黄芩2两,栀⼦14枚(擘),葱⽩1握,豉1升(绵裹)。
【处⽅来源】《千⾦翼》卷⼆⼗⼆。
【⽅剂主治】虚⽯发,内有客热,胸中痞,外有风湿不解,肌中急挛。
【⽤法⽤量】上㕮咀。
以⽔7升,煮豉3沸,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分2服;不⽌,更为之。
药⽅⼗⼀
【药物组成】黄芩、⽠蒌、⽢草。
【处⽅来源】《普济⽅》卷⼆七⼋。
【⽅剂主治】汗后余毒,颊肿痛。
【⽤法⽤量】上㕮咀。
每服半两,⽔煎服。
药⽅⼗⼆
【药物组成】黄芩(去⿊⼼)1两,茵陈蒿1两,升⿇1两,栀⼦仁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龙胆半两,犀⾓(镑)1两。
【处⽅来源】《圣济总录》卷⼆⼗⼋。
【⽅剂主治】伤寒发黄,或先服利药未愈者。
【制备⽅法】上为粗末。
【⽤法⽤量】每服5钱⼔,⽤⽔1盏半,煎⾄1盏,去滓,加⽣地黄汁1合,搅令匀,不拘时候温服。
药⽅⼗三
【药物组成】栀⼦仁半两,知母(焙)1两,⽢草(炙,锉)1两,黄芩(去⿊⼼)1两,⼤黄(锉,炒)2两。
【处⽅来源】《普济⽅》卷⼆七四。
【⽅剂主治】表热实,⾝体⽣疮,或发疮疖,⼤⼩便不利。
【制备⽅法】上为粗末。
【⽤法⽤量】每服5钱,⽔1盏半,煎⾄1盏,去滓,⼊芒消1钱,空⼼温服。
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药⽅⼗四
【药物组成】黄芩(去⿊⼼)半两,柴胡(去苗)半两,地⾻⽪半两,⼈参半两,⼲漆(炒令烟出)半两,鳖甲(去裙襴,醋炙黄)半两,⽢草(炙)半两,半夏(汤洗7遍,同⽣姜捣作饼⼦,晒⼲)半两,葛根(锉)半两,⼲青蒿半两,⽩茯苓(去⿊⽪)半两,麦门冬(去⼼,焙)1分。
【处⽅来源】《圣济总录》卷⼋⼗七。
【⽅剂主治】热劳。
⼼忪肌热,夜有盗汗,⾯黄肌瘦,饮⾷减少,⾻节酸痛。
【制备⽅法】上为粗末。
【⽤法⽤量】每服5钱⼔,先⽤⽔2盏,加⼩麦、乌梅、⽣姜各少许,煎5-7沸,去⼩麦等,⼊药末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阴虚和阳虚的四个真相#中医】
桂枝汤治疗过敏性⿐炎
过敏性⿐炎症状多见⿐内发痒、⿐塞、打喷嚏流清涕、头涨闷等。
其病程长,反复发作,笔者常⽤桂枝汤加味治疗,效果满意。
⽅药:桂枝9克,炒⽩芍15克,炙⽢草5克,⽣姜3⽚,⼤枣5枚,葶苈⼦12克,蝉蜕9克。
⽔煎服,每⽇⼀剂,服5~10剂可明显见效或痊愈。
过敏性⿐炎⼜称变态反应性⿐炎,中医称之为“⿐渊”。
其病机多为风寒或风热邪⽓袭肺,热郁肺经,可见肺虚卫⽓失调。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葶苈⼦、蝉蜕两味,葶苈⼦⼊肺、膀胱经,
可祛痰⾏⽔下⽓定喘;蝉蜕则⼊肺肝⼆经,质轻性浮,有开肺平肝、散风清热、熄风定惊之功。
两药⼀升⼀降,营卫和,则症可愈。
患者男,35岁,诉⾃⼊冬以来,每于晨起则喷嚏连连,⾃服⼀些感冒冲剂类的药物,则减轻。
患者于12⽉5⽇上午来诊,见其流涕不⽌,稍感畏寒,⾆淡苔薄⽩脉⼨浮
给于桂枝汤:桂枝25 ⽩芍15 炙⽢草10 ⼤枣4枚⽣姜20g ⾟夷15 两剂。
嘱其服药后,吃些热⾷。
盖被休息。
患者第⼆天来诉:吃完药后,泡服便⾯⼀代,就睡觉了。
睡觉后,感觉浑⾝热,从头到脚。
不多⼀会就出汗了。
患者说这是今冬以来第⼀次出汗,感觉⾮常舒服。
今天已经没有任何症状了。
问我是不是还吃第⼆幅。
答⽈不⽤。
今⽇来我诊所,进来未曾反复。
蔡某,男,36岁。
⿐流清涕,总揩不⽌,屡治乏效,已经10年,甚为痛苦。
每因操劳则头痛、头胀,眩晕,⼝和,余⽆异常。
⾆淡稍胖润,肪滑⼨弱。
辨证:营卫失和,肺虚失宣。
⽅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10克,⽩芍10克,灸草10克,⽣姜10⽚,⼤枣10个,附⼦15克(先煎),⼲姜10克,⿇黄5克,砂仁10克,天⿇15克,葛根15克。
共13味。
5剂,⽇1剂,⽔煎服。
[⼆诊]5剂后⿐涕显减,守⽅加黄芪调理2周,症状消失。
[评析]10年之症,总由营卫失和、肺虚失宣引起。
⼼肺阳虚,第因操劳重任上焦阳⽓,下焦阴⽓上逆,⽽见头痛、头胀、眩晕等症;⼝和,⾆淡胖润则是阴象实据。
⿐流清涕不⽌显系⼼肺阳虚,不能统摄津液,兼以营卫失和所致,⽤桂枝汤加附⼦、⼲姜当属正治,收效当在情理之中。
若囿于过敏学说,⽤些所谓抗过敏中药,终是不能治本,不如把功夫⽤在阴阳上,求得治本之功。
[本⼈按语]
此案治疗之原则,实是温⾥解表也。
桂枝汤加葛根⿇黄(实则为葛根汤)解表;四逆汤加砂仁以温⾥;天⿇以治头痛、头胀、眩晕。
实际上,⿇附细汤全四逆汤加天⿇即可。
⿇附细汤有温⾥解表之作⽤,有四逆汤合葛根汤之功效。
故丁宇丽医案中以⿇附细汤加味治愈过敏性⿐炎。
李可医案中以⿇附细汤加味治愈过敏性⿐炎。
是故治疗过敏性⿐炎之⼤法,乃温⾥解表也。
桂枝汤:
桂枝汤这个⽅⼦也是个⾮常古⽼的⽅⼦,有五味药,分别是桂枝、⽣姜、⽩芍、炙⽢草和⼤枣。
桂枝汤是⽤来治疗⼈的体表防御⼒量太弱,风寒侵⼊深⼀层,就是破⽪⼊⾁时的病症。
这时候⼈表现出的症状是怕风,出虚汗。
这个时候显然不能⽤⿇黄了,因为⿇黄只能在表⽪猛冲,敌⼈已经越过表⽪,⿇黄不能发挥作⽤了。
这个时候,古⼈给我们安排了桂枝和⽣姜两位⼤将来驱除肌⾁⾥的敌⼈。
和⿇黄汤的思路⼀样,桂枝和⽣姜都是两味发散的药,是冲击型的部队。
桂枝已经介绍了,他负责供应军需弹药。
⽣姜的特点是什么呢?
⼤家都知道⽣姜的模样,母姜⾝上会冒出⼀个头,就是⼩姜,⼩姜长⼤⼀点后⾝上⼜会冒出⼀个头来,是⼩⼩姜,如果继续长下去,⼩⼩姜⾝上还会冒出⼀个头。
这是不是⼀种“突破”?姜的⾁⾥,是密密的⼤约平⾏分布的细丝,把姜的⾝体横⾏贯通,这是不是⼀种“通透”?桂枝的作⽤是将弹药军需⽤动车运到战场,但是桂枝的⼒量出不来“⽕车道”,就是⾎管,眼睁睁的看着敌⼈就在站台上站着却⽆法消灭他们,⽣姜的这种突破和通透⼒量⼀下⼦就打破了⽕车道的束缚,桂枝运送来的弹药被⽣姜拿来杀向了敌⼈!
在⿇黄汤⾥,古⼈考虑到⿇黄和桂枝合起来的冲击⼒量太⼤,所以加上了杏仁来安民。
桂枝汤⾥同样也有⼀位安民的⼤⾂,就是⽩芍。
⽩芍与杏仁同样是⼀味收敛的药,就是⾦⽓药,但他
们擅长的⼯作区域不同。
杏仁因为与⿇黄的作⽤区域相同,所以被古⼈⽤作⿇黄的搭档,⽩芍的⼯作区域在肌⾁,所以被古⼈放在桂枝汤⾥做⽣姜和桂枝的搭档。
写到这⾥,我需要声明⼀下,我这种对药和药⽅的解释你在教科书⾥是看不到的,教科书⾥会告诉你⽩芍敛阴养营,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但是我敢说这种解释你看了后保准迷迷糊糊的,不知所云。
我是在被这种解释迷糊了⼏年之后,终于明⽩了他的含义,就是我⽤⼤⽩话讲的这些内容,就这么简单。
当然,张仲景医圣没有向后⼈解释药⽅组成的含义,不同的⼈对药⽅的理解会有不同,我的理解仅供参考。
那炙⽢草和⼤枣是什么作⽤呢?炙⽢草的作⽤和在⿇黄汤⾥⼀样,是护卫⼟⽓的。
到现在为⽌⼤家看到⿇黄汤和桂枝汤这两个⽅⼦的结构是⼀样的,都是两味⽊⽓药+⼀味⾦⽓药+⼀味⼟⽓药。
但是敌⼈⼊侵到了肌⾁这⼀层,会⼤⼤损伤⼟⽓(脾主肌⾁),就是会损伤脾胃。
受伤的⼟⽓(脾胃)仅靠⼀味炙⽢草的护卫仍不能抵抗桂枝和⽣姜两位⽊⽓药形成的强⼤冲击,所以古⼈⼜加上⼀味⼟⽓药--⼤枣来加强对⼟⽓的保护。
这就是古⼈治⽅的⼀个法则,既要祛邪⼜要扶正。
有⼈可能要问了,把炙⽢草的量加⼀倍是不是就可以不⽤⼤枣了?这个问题很好。
炙⽢草和⼤枣这两味药都是来保护⼟⽓的,看起来好像把炙⽢草加⼀倍也可以起到这个作⽤,其实不然,古⼈⽤药是⾮常精细的。
中医讲,炙⽢草是“缓中”,⼤枣是“补中”,什么意思?打个⽐⽅,⼟⽓就像⼀条堤坝,洪⽔要来了,⼤家就要巩固堤坝,在堤坝外加上⼀层沙袋,使洪⽔的冲击⼒受到缓冲,就是“缓中”,找到堤坝的孔孔洞洞进⾏修补,就是“补中”。
这这个病⾥,古⼈看到⼟⽓已经受伤,就像看到堤坝已经有了孔洞,所以在⽤炙⽢草进⾏常规的加固外,还要⽤⼤枣进⾏坝⾝的修补。
古⼈治⽅之简练、周密、精致,真是让我们感叹啊。
⿇黄汤和桂枝汤是古⼈治感冒的两⼤主⽅,作⽤各不相同。
桂枝汤刚才说了,是针对怕风、出虚汗的感冒,⿇黄汤呢,是针对怕冷、没有汗的感冒,这两个⽅⼦绝对不能⽤混了。
但有种情况,就是怕冷⽆汗的感冒⽤了⿇黄汤后,如果发汗不彻底,仍然发烧,就不能继续⽤⿇黄汤了,应该⽤桂枝汤继续发汗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