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翻译: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
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爱的东西原来也是像这样的啊。

(二)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翻译: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

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

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
(4)。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翻译:一个姓段的大商人,养一只鹦鹉,它十分聪明,不仅能朗诵《陇客》和李白的《宫词》和《心经》,还能在客人来时,寒暄问安。

主人十分爱惜它,特别的宠爱它。

有一天,段生因为一些事情被捕入狱,半年才获得释放。

一到家,段生便走到笼子旁边对鹦鹉说:“我在狱中半年无法出来,朝夕所想的只是你,你安好吗?家人没有忘记喂你吧?” 鹦鹉回答:“你在狱中几个月就忍受不了,比得上鹦哥我被关在笼子里这么久了?” 这话感伤得段生泣不成声,于是许诺它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去。

”于是段生特备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一边哭,一边祈祝:“你可以归巢了,好自随意吧。

”然而,这只鹦鹉整羽徘徊,好像不忍离去。

(四)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

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

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

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

”中使曰:“然则当得罪。

”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中使嗟叹而去。

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

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

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

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

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

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注释] 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

②裕如:宽绰。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移时饮归.()(2)中使具.如公对()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3. 根据文章分析,“中使嗟叹而去”,他嗟叹什么?
4. 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的思想性格。

翻译:仁宗在东宫在位的时候,宗道是谕德(相当于太子太傅)。

宗道家边上有一家酒馆,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乔装在那里饮酒。

有一天,皇上急召宗道,使者到他家里找,但是他不在,过了段时间宗道喝完酒回家来了,使者和宗道商量说:“皇上假若责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事情推托?”宗道说:“就说实话。

”使者说:“但是那样会得罪圣上的。

”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瞒圣上,就是臣子的大罪了。

”使者感叹而去。

真宗果然问起这个事情,使者就按宗道说的回答了。

真宗问宗道为什么私自去酒馆喝酒,宗道回答说:“我家里贫穷,没有酒具,酒馆里的东西齐全,我去了就像在自家一样自在。

正好当时有家乡的亲戚朋友从远方过来,所以去酒馆和他喝酒。

但是我换过衣服了,百姓就没有人认识是我了。

”真宗从此觉得宗道品行很可贵,认为可以重用他。

后来他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家在汀州。

他在汀州两年时间,关门闭户不见人客,每天就是在家里看书读卷。

房子里只能容得下一张床,他坐和睡都在里面,准备就这样终老。

其他人都为他感到担忧,但是他却处之泰然,并不觉得不好。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翻译:三国时代,有一次,邓芝外出,看见一只猿母抱着小猿在树上,弄儿为乐,于是射鸟的人引弓发射,结果,箭射中了猿母的肚子。

猿母呼唤雄猿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

射猿母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

(六)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

②干:求取。

③允:与……相当。

④掺[shǎn]: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2)及后苑游.猎()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翻译: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唐玄宗的)门下的随从,同平章事。

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追求名誉权势。

等到做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

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

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

宋璟感叹说:“没想到韩休还如此有能耐!”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少有差错,常常对身边的大臣(左右在古代是身边的大臣的意思)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

唐玄宗拿着镜子对着它默不作声,身边的大臣说:“韩休做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

”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即使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

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

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

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七)洪承畴二事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

自闽迎入京。

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

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②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

”经略疾走.得免。

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黄石斋先生被执,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

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

曰:“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

[注释]①洪承畴:明朝末年将领,后降清。

②旗下:指清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为.天下除害()(2)经略疾走.得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
3.太夫人对洪经略的态度是“大怒骂,以杖击之”,黄石斋则是“”,他们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就是
4.请说说这幅对联的一个明显特点:
翻译:洪承畴进入北京后,他的母亲还活在人间。

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迎接到北京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是想让我做旗人使唤的老婢女吗?我打死你,为天下除害。

”洪承畴吓得跑掉了才没有打成。

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

黄石斋先生被清兵抓住了,然后关押着。

洪承畴前去看他,黄先生闭着眼睛不看他。

洪承畴出来后,黄先生拿起笔来迅速写下一副对联,说:“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原来“成仇”
和“承畴”正好同音。

(八)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

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

②老:告老。

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

④治具:下厨房,烧饭。

⑤脱粟饭:即糙米饭。

⑥饮馔:指酒肴。

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比.食至()(2)公强.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2)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3.下列与“比.食至”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两膝相比.者(B)比.其反也(C)天涯若比.邻(D)鳞次栉比.
4.阅读本文,从一个方面,说说你的体会。

翻译: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

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

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

”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

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

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

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

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

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

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

”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

”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九)明成祖讲官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

”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

”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

”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①之,不使有过可也。


[注释]①警饬:警告,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成祖顾.问讲官()(2)君子守道.而无欲()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3.为什么“小人易进难退”?(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远小人”,本文却认为小人也可用。

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翻译:仁宗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在成祖旁边侍奉,(一次)成祖问讲官说:“今天要讲什么文章?”讲官回答说:“讲《论语》里面的小人和同章。

”明成祖问:“为什么君子难以晋级而却容易被(罢免?或者退职?),小人则容易晋升难以被(罢免?)呢?”讲官回答说:“(是因为)小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又无耻,君子恪守道义又没有什么欲望。

”明成祖又问:“为什么小人却往往得势呢?”讲官回答说:“这要看上面的人的好恶,如果执政的是个明君,那么必定是君子胜过小人了。

”明成祖又问:“明君都不用小人吗?”讲官回答说:“小人如果真的有才不能舍弃的,必须常常去警告提醒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


(十)银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

②行:巡视,考察。

③墨:贪墨,贪财。

④爇[ruò]:点燃,焚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丰庆为.河南布政使()(2)顾谓.令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3.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的目的是
4、联系全文分析,丰庆是个怎样的人?
翻译: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

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

”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

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十一)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

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

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 ①辐辏:归聚、会集。

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

③国门:指京师。

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

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

⑥振——同赈,接济。

⑦字:嫁女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召还()(2)顾.谓子友沂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3.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用原句回答)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
翻译: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归聚,谄媚贵权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

等到他被免职,离开了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

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

当时独有吴园次一个人,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

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

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园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

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十二)谲判
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

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

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③也。

今骤得多金,恐不为汝福也。

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

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人大哗。

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

”举金以授卖菜者,曰:“汝无罪妄得吾笞,吾过矣,今聊以是偿⑥,汝母所谓不祥者,验矣。

”促持去,一市称快。

[注释] ①题:标明、注记。

②窭人:穷苦人。

③分:本分。

④匿其五:从其中藏匿了五两钱子。

⑤笞之五:在此谓打了五板子。

⑥聊以是偿:姑且用这个作为补偿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道.中拾遗金一封()(2)或逼偿致.死矣()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

3.当官的不把银子判给丢失的人,而是给了拾到银子的穷人,这是为什么?
4.故事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翻译:乾隆年间,苏州有一个姓李的人,每天早上起来,去市场卖菜,用来赡养母亲,一天在路上捡到一封有钱的信封,回到家里打开,数了一下有45两银子。

母亲看了大为惊奇,说:“你是一个穷人,每天凭自己能力所得不过才百钱,这是自己的本分,现在突然得到这么多的钱,恐怕你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啊,而且丢失钱的人可能另有自己的主人,可能遭到鞭刑责骂,甚至可能有人会逼他偿还这笔钱从而会逼死他。

(母亲)催促他回到捡钱的地方等待,刚好丢钱的人到了,于是还给他。

那人拿到钱立马就走,市场中的人都责怪他没有感谢李姓男子。

众人要他拿出一部分钱酬谢李姓男子,他不肯,狡辩说:“我丢的钱本来是50两,他却从其中藏匿了五两钱,这样又何必有给他酬谢呢?”市民都哗然。

刚好一个官员到了。

问了这个事情的原委,假装对卖菜的李氏发怒,打了他五板子,打开装金子的信封,指出其中写过的字对丢金的人说:“你丢掉的钱是50两,但是信封上却写着45两,这不是你的钱”拿着这个钱给卖菜的李氏说:"你没有罪:但是却受到了我的笞刑,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就把这个补偿给你,但是她的母亲所说的不祥的事情已经验证了。

”马上就给了他,百姓都举手称快。

(十三)物破自有时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

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④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

②中外亲:中表亲。

③开燕:开设宴席。

④吏将:差役中的统领,相当于现在的领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云.耕者入冢而得()(2)玉盏俱.碎()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3.这则故事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刻画韩魏公的,如“公神色不动”与“”对比,“物
破亦自有时”与“”对比。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翻译:韩琦在担任北都的知州期间,他的中表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

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

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

”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

(十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讨要猫。

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

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

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何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是在于鸡。

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

我们将会挨饿受冻,没有鸡总归比这些坏处好啊!如果没有鸡的话,不吃鸡罢了,我们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像这样为什么(还)要赶走那只猫呢?”
(十五)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

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

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

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

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

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

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中央;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

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

②肩舆,轿子。

③仰攒,向上排列。

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解释文中句中的加点词语。

(1)自顶至足.()(2)有极.天之天门()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
4.这段选文写出了泰山的“”和“”。

(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翻译:泰山的南面,从山顶到山脚,只有山石,没有泥土,山中有的草木就松柏,没有其他的树木,石洞中往往有泉水流出,小的滴滴而出,大的喷发倾泻出来,围绕各大小山峰的成为溪涧。

这是泰山的奇景,并非是泰山所独有,凡是山的奇物,都因石头、泉水、树木的奇特而出名。

泰山所独特的地方,有到达天顶的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