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关心支持。

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南京都市圈在各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关于这个《规划》,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一、《规划》出台背景
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2019年国家专门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是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
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又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按照这些要求,南京市牵头,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共同开展大量的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江苏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和修改,最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

3月22日江苏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将规划正式印发。

这个规划的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期间在重要节点都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更高层级更大力度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主要内容和考虑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刻把握都市圈建设规律,结合实际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进行系统务实谋划。

《规划》主要内容可以概况为:一个空间格局、两个关键、两个发展阶段目标、四个定位、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两套保障机制。

具体包括前言、12章、38节和14个专栏,共计3万余字。

一是立足实际,合理确定规划空间布局。

借鉴世界主要都市圈发展经验,立足南京都市圈发展实际,基于人口通勤流动等大量现状数据的科学分析,也兼顾了区域合作历史和都市圈发展潜力,合理确定南京都市圈范围。

南京
都市圈主要包括: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仪征市,淮安市盱眙县,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宣城市宣州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0万;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

依托这一空间范围,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因势利导、前瞻布局“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一极”为都市圈龙头,即南京市,强化辐射服务和引领带动功能。

“两区”为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加快同城共建和先行示范。

“四带”分别为向上海方向的沪宁合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密切对接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沿江方向的绿色智造发展带,推进资源整合和绿色转型,增强对皖江城市带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南北方向的宁淮宣和宁杭滁两条生态经济发展带,畅通南北区域大通道,联动开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多组团”为都市圈内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共同发展。

二是抓住关键,聚焦同城化和高质量。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同城化发展这一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要义,将“同城化”和“高质量”贯穿规划全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努力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三是高点站位,明确都市圈发展愿景。

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重大战略为统领,着眼示范引领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系统梳理面向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优势潜力,研究提出“一高地一中心一区一圈”的战略定位,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和高品质宜居生活圈。

结合战略定位,立足南京都市圈基础条件,着力体现现代化都市圈内涵要求,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分两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是瞄准全国,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15万元。

第二阶段是瞄准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四是协作共进,加快重点领域攻坚突破。

按照都市圈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聚焦同城化、高质量,坚持各扬所
长、合作共建、共同发展,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明确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具体是: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构建内外畅通立体交通网,建设“畅达都市圈”、“智慧都市圈”;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共建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和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产业协作方面,重点是支持发展地标性产业,积极引导产业错位布局、分工协作和特色化发展,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合作方面,重点是全方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高地,合力打造“开放都市圈”;统一市场方面,重点是全面清除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

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就业社保和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生态环保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打造绿色都市圈;城乡融合方面,重点是推动城乡要素跨区域合理配置,协同建设现代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五是改革创新,构建都市圈建设制度保障。

彻底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关键所在。

针对都市圈涉及两省8市33个县市区、行政主体众多的现实困扰,充分依托南京都市圈三级运作机制,着力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进一步强化协商合作与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同城化发展”和“规划实施”两套机制。

重点提出建立健全常态化协商、政策协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跨界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同步构建各方分工落实、实体机构牵头推进、各级财政协同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都市圈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三、《规划》实施打算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部署要求,认真履行省级层面协调推进职责,密切与安徽方面合作共建,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一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按照突出年度特征、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采取清单制项目化推进的原则,制定都市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建立常态化年度推进机制,力争通过一年又一年的持续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把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二是强化协调联动。

立足都市圈跨省实际,充分发挥省级部门承上启下、沟通各方的作用,尽快建立省际工作对接机制,指导推动地方开展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积极协商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两省各部门各方面更大力度参与和支持都市圈建设。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着眼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主动做好向上对接汇报,争取推动一批重大改革试验、重大载体平台、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经验做法上升到国家层面,努力集聚更多资源力量、更大支持政策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在此,恳请新闻界各位朋友继续关注和支持南京都市圈规划建设,积极参与我们后续的有关宣传活动,充分解读好《规划》相关内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预期,让不同企业、不同群体能够按照规划明确的方向来推动都市圈建设,为把南京都市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谢谢大家!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笪艺武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来介绍一下安徽省推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今年安徽省落实《规划》的工作安排。

2019年10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来函,商请联合将其牵头编制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收到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召开专家咨询会,征求有关市和省有关单位意见。

经请示安徽省政府同意后,于2020年4月联合将《规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规划》。

3月22日,两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江苏方面建立合作推进机制,共同研究年度工作清单,推动规划加快实施。

今年,我们打算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断头路”贯通工程,改造扩容“瓶颈路”。

推动沿江高铁合肥—南京—上海段开工建设,加快宁滁城际、宁马城际、来六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建成通航芜
湖宣州机场。

进一步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通勤能力,共同打造畅达都市圈。

二是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发挥南京都市圈资源禀赋,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家电等领域,强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推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推动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

共同编制完成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布局方案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全面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

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成功经验,深化管理体制研究,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路径。

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鼓励与南京等地的高水平医院合作办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加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建设,开通跨省公交线路。

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给。

五是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协同推动环境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推广滁河跨省水质生态补偿经验,落实石臼湖等跨界山体湖泊的协同治理,推进安徽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切实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绿色都市圈。

谢谢!
附:部分现场问答
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涉及江苏、安徽两省,那么从安徽省角度看,规划的实施对安徽有何种意义?今后工作中如何推动规划落实。

答: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安徽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表示完全赞同、全力支持。

在推动规划实施方面,我们将会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打破阻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规划实施督导。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推动沿江高铁合肥—南京—上海段开工建设,加快宁马城际、滁州—南京等区域城际铁路建设。

加快来安—六合、宁马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建成通航芜湖宣州机场。

推进滁州机场、芜湖宣州机场改扩建和滁州明光、滁州天长、宣城绩溪、宣城郎溪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二是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发挥南京都市圈资源禀赋,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家
电等领域,强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举办南京—马鞍山产业链对接会,推进全椒与浦口打造长三角智能家电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明光与盱眙打造中国凹凸棒新材料(绿色涂料)产业基地。

三是加强毗邻区和合作园区建设。

共同编制完成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布局方案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全面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

加快慈湖高新区—江宁滨江开发区产业协作园区、宣州经开区—高淳开发区等建设。

四是推动生态环保联防联治。

推广滁河跨省水质生态补偿经验,加大推进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落实石臼湖共治联管水质改善工作机制,定期联合开展水质监测。

推进宣城市与南京市高淳区“河长制”达成合作协议,建立边界河流共建共管机制,持续改善南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

五是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鼓励与南京等地的高水平医院合作办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

鼓励都市圈城市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建设培育一批区域内产教融合型企业。

推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县分校等项目前期工作。

联合开展南京都市圈四季自驾游推广活动,举办长三角城市非遗展示展演。

开通跨省公交线路。

推动南京都市圈建设,我们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

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落实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用,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强化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问:请问滁州市就落实《规划》有哪些考虑?
答:滁州和南京一衣带水,接壤边界长达260多公里,特别是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无缝毗邻,交流交往交融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滁州是南京都市圈构建“一极两区四带”中宁马滁同城化片区和宁杭滁发展带之一,接下来滁州将在南京市龙头带动下,秉承“发展腹地、产业配角、生态屏障、合作伙伴”的发展定位,坚定实施“大江北”战略,全面加快与南京同城化发展。

一是谋划“大空间”。

做好“十四五”规划与南京都市圈等相关规划对接衔接,推进规划体系一体化;编制顶山—汊河、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及相关专项规划。

二是共建“大平台”。

全面启动顶山—汊河、浦
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细化实化示范区的机构设计、管理运作、决策创新、利益共享等重点任务。

三是构建“大交通”。

南京都市圈将建成环线高速公路,加快实施一批纳入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加快合肥—南京高铁、宁淮高铁、滁宁城际、来六高速、汊河大桥等项目建设进度。

四是打造“大产业”。

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协同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是共抓“大环保”。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上下游联动,积极开展滁河生态保护,加强长江禁渔协同合作,共同打造“绿色都市圈”。

六是提升“大服务”。

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地铁、公交线路的衔接;深入推进两市市民卡联网通用,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支持与南京医院开展新农合跨省结算;继续举办“百所高校滁州行”大型对接活动,根据《规划》要求,积极引进都市圈内优质教育资源在滁设立分校,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特色内涵等方面加强统筹联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问:请问这些考虑中重中之重有哪些?
答:《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机制”,这是赋予滁州的重大任务。

我市也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作为重之重进行安排,今年完成功能区组织机构组建,深化完善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在组织机构、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全面加快功能区建设,尽快展现示范区建设成效,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城区,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典范。

携手与南京及各成员城市,共同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