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⑴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
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上课前出示:锣、鼓、镲子,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设问:刚刚三位同学在表演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同学们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镲子发出的声音)
设疑:你们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引入新课,屏显:声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屏显)
首先请刚刚表演的同学谈谈,在使你手中的乐器发声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答:(……)
其余的同学利用你身边的(教师出示)尺、纸、水、笔帽、竖笛等器材,使它们发出声
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屏显:
①同一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⑴学生动手做实验;
⑵引导讨论,分析小结;
⑶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上面的探索过程,你得到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学生回答后)
屏显:(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刚刚在实验的过程,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学生答:(……)
屏显(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直接屏显:(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突出“正在”
2、我正在讲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设问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
屏显:2、控索声音在固体、液体、真空中能否传播?
⑴钟罩实验:(出示器具)并提醒学生注意:
1.抽气前,你能不能听到铃声?
2.抽气过程中,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
3.进气后,你听到的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
演示并做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假如真的抽成真空,你还能听到吗?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屏显结论: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问设疑1:声音在液体中能传声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看书,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
提问设疑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下面也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实验前看书,并猜想结论。
实验后,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屏显:声音也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应用举例:
⑴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
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
设疑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先提出问题,声音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
、
演示
①水波实验;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击起水波
③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以类似的方式传播,但人眼看不到。
讲解: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
设疑:声音能使耳膜振动,声音能否使其他物体振动?
实验演示:声波使烛焰在摇晃,
声波能使其它物体振动,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请大家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三复习小结:
屏显:
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中传播吗?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⑶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
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巩固练习:
⑴拔动琴弦,琴发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物体振动发声
⑵击打音叉,小球振动说明什么问题?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⑶敲响音叉A,音叉B 也会发声,靠在音叉B 旁边的小球会被弹起,你能说明原因吗?
气体可以传声
1.2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⑵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⑶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⑸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
⑵通过学生实验和听录音,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⑵通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及施教微略
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采用对比的方法,同时加强听音的反复训练:
教学用具:
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等。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声音的特征。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已经发现,小鼓的声音特别响,请敲鼓的同学谈谈,你怎么做的使小鼓特别响?边说边再做给同学们看看。
设问:①请你介绍一下,特别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怎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设计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认为敲鼓时,声音响到什么程度与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
学生讨论……
③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能否根据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
锯条振动幅度与声音响度间关系
拨动形式振动幅度声音响度
轻轻拨
用力拨
换用二胡可以做同样的实验。
演示实验两次用力大小不同弹同一弦时比较声音响度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
它们之间关系: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声音不但有大有小,还有高有低,我们称为音调,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物理学中的音调大小,在生活中常用尖细、粗哑来表示,而在音乐中常用音阶来区分。
设问:音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同学们能根据日常生活的事实或刚才各种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看法吗?
学生讨论……
引导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我们仍用钢锯条来探究这个问题。
简单介绍研究方法(出示钢尺)
按照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锯条的音调与锯条振动快慢的关系振动部分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1/4锯条长
3/4锯条长
结论
归纳总结:
①振动快慢——频率 1秒内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
②声音高低——音调
③二者关系——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3、音色
启发: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不同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
学生活动:①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二胡和笛子来演奏同一首歌曲,利用对比来听音。
②四位女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它学生听后指出是谁念的。
归纳: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不同。
介绍古代编钟,音色优美
小结:①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②音色是由发声本身决定的
③响度、间调和音色的声音的三要素 4、声音传播快慢
设问①: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学生讨论……
引出结论:声音传播快慢用声速表示
设问②:阅读课本14页开头相关内容,你能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①声音通常情况下在空气中每秒传播 340m
②声音在不同物质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较小,水中较大,钢铁中更大 三、巩固练习
1、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记时员在听见起跑的声音后才开始记时,他记录的成绩准确吗?怎样做才能减少记录成绩误差?
不正确。
看发令枪响时的烟雾
2、音调和响度有什么区别?谈谈你的看法 音调与频率有关 响度与振幅有关 四、布置作业
1、课本第14页作业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征
1、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 的 2、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①频率,每秒振动次数,单位赫兹 ②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频率大小决定的 3、音色由发生体本身决定的 4、声速表示声音传播快慢
声
音
三
要
素
1.3 令人厌烦的噪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能用所学知识寻找减弱噪声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乐音和噪声关系的分析,进行唯物辨证思想的熏陶。
2、通过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的分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教学难点:噪声的分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教学器材:多媒体、秒表、单放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声音谈感受:
1、播放轻音乐片断、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能通过多媒体把声音与大自然的景色配合更好。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优美、令人愉快)
2、播放嘈杂的吵闹声、喇叭鸣叫声、建筑工地的隆隆声、工厂机器运转轰鸣声……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难听、令人厌烦)
——引入新课:令人厌烦的噪声(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乐音和噪声(板书)
师:屏显信息快递
生:自主阅读,学习了解
⑴从物理学角度看: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在听课时,即使是美妙的音乐也是噪声;反之在欣赏音乐时,语言又成了噪声。
设问:通过刚才的阅读,你对噪声有何看法?
(学生回答:……)
过渡设问:在实际生活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最大的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结合家庭、学校周边的环境,城市生活等来寻找
2、噪声的来源(板书)
⑴学生先讨论噪声的来源
⑵屏显噪声来源图示(配声音)
⑶要求学生:结合图示和实际生活的感受,谈谈噪声的主要来源。
⑷师生共同对噪声来源进行简单分类
⑸屏显分类结果
3、噪声的危害(板书)
⑴实验探究
a.二人一组,用时间表测一测,在安静的情况下,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_____次/分。
b.用单放机播放强度较大的噪声,再测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_______次/分。
设问:比较二次脉搏跳动有什么变化?
生:据实验探究结果,发表看法。
追问:这一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各自发表看法
师:点评回答情况
⑵从物理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认识噪声的危害
(屏显下列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①噪声的危害性:噪声被列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污染之一,其危害表现在:使人心烦意乱、神经紧张,损害人的听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工作。
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
人们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90dB 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③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的影响
教材P16表格内容
过渡:由于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噪声的治理势在必行。
4、噪声的控制(板书)
设问:人能听到各种声音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追问:声音传到人耳经历了哪些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声源、传声介质、人耳)
师:通过上面问题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哪些途径寻找控制噪声的方法:
生:回答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并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控制噪声事例:
⑴控制噪声声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阻断噪声的传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脑思考:
⑴教材中四幅图控制噪声分别属于哪一种途径?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点评回答结果
⑵课本P19 1、 2
三、当堂巩固
1课堂练习
(1)举例说明噪声的主要来源?
生活,工业生产,工厂……..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噪声的危害。
影响学生上课,影响人正常休息……..
(3)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方法?请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9 3
2、课外探究:P18 比较材料的隔音性能(活动)
五、板书设计
令人厌烦的噪声
1、乐音和噪声
①物理学角度;②环保角度;
2、噪声的来源;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
(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
(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2)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火山、地震暴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后的片断。
猜一猜:
(1)火山、地震暴发之前,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2)它们是通过途径获得这种信息?人类为什么不能?
学生讨论回答:
①有特殊的感觉,有奇特的声音……
②动物比人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
通过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
师: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右手在空中快速来回摆动,我们能观察到手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出声音,但你不能不能听到你手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设问:在实际生活中,象这样的现象还有没有?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生物去寻找
师点评引导: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多媒体播放:蜜蜂、蝴蝶在花上飞舞。
师:人能听见蜜蜂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但能不能听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学生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回答情况。
(屏幕显示下列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长声波叫做超声波;
(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4)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表。
(教材P20 表格内容,再添上蜜蜂和蝴蝶的声音频率范围)
过渡:与耳听声音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看一看:
用多媒体播放声呐形成的声波、胎儿的B超图像,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动脑思考:
(1)教材中五幅超声波的应用分别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生:共同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总评总结。
设问:(2)实际生活中超声波的作用还有哪些?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回答情况。
(三)次声波。
播放《犬笛》片段:
驯犬员一吹犬笛,狗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并立刻奔向驯犬员所在的地方……设问:①影片中的犬笛发出的是一种什么声波?为什么能穿越高山、森林,传得很远很远?
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声音潜伏在我们身边?人耳能不能听见?
学生分组讨论:
引出结论:
(1)铁笛发出的是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它能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很远,而且无孔不入。
(2)火山爆发、地震、核爆炸都产生相伴随的次声波。
乘坐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时感觉疲倦,这也是因为它们摆动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所以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过渡: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征和规律。
利用这些规律,用于对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的监测和预报。
例如:根据大气核爆炸产生的强大的次声波,我们可以侦察到哪个国家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了多大能量的核爆炸。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请同不们课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总结报告。
四、当堂巩固。
1、人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85——1100HZ,查阅资料,收集蝙蝠、海豚、狗、猫以
及其它你感举趣的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并与同学们交流。
2、除了歌唱家、音乐家之外,还有哪些人的工作与声有关?把这些工作列出来。
老师,播音员…………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22 1
2、课外探研:蝙蝠、海豚、鲸如何利用超声波捕捉食物、定位、导航?
六、板书设计。
人耳听视的声音
1、人耳听觉的频率的范围。
2、超声波。
(1)超声波特点。
(2)超声波的应用。
3、次声波。
(1)次声波的危害。
(2)次声波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