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浚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浚县
我的家乡————浚县
000
浚县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西南五十里,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

浚县周围散落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偶尔游之,便可见饶有趣味的古建。

其中北齐、隋唐时期的历史遗迹也有,但仍以明、清时期遗建为主。

有的是显
赫的“名胜”,有的是消沉的“痕迹”;有的在不时地接受着这些或者那些人的瞻仰和赞扬,有的则静静地躺在丛草堆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建筑的审美是不能够势利的。

那些被众多的名家提笔赞扬的,未必一
定是什么重要的宝贝;而那些名不见经传、默默地躺在丛草堆里的,则不一定
不是一位无名英雄。

古代建筑的美,在于发现,在于用心去体会。

我们用手拨
开那一株株青草,我们用手抹去那一缕缕灰尘,时间便在这一刻凝固了,所有
的思绪便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古迹建造的时代。

此时此刻,我们试图用心去体会
它们所经历的历史沧桑,时间的呐喊和岁月的流失。

一、浮丘山、千佛洞与碧霞宫
浮丘山(当地老百姓谓之南山)。

说它是山,因为四周都是平原,唯有它突出于地表,其实相对高度也只有五六十米,且坡度不大,故而登上山顶几
乎不费什么气力。

1.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开凿在浮丘山颠一块凸起的青灰色石灰岩山崖上,四壁峭直,顶部平坦,南北长十五米,东西宽五米,高四米,人称"山上山"。

在西壁
南部及西壁开有二窟,西壁中下部崖面又雕有大小龛像。

南部的第一窟内雕有
大小佛像996尊,故称"千佛洞"。

石窟开凿年代失考,但不会晚于唐代,经过
干余年的风雨剥蚀,如今大都去其原样远矣,佛像头部的损坏最为严重,但整
个轮廓还依稀可见,其中固然有自然风化的原因,但人为的破坏无疑是罪魁祸
首。

从个别幸而遗留下来的佛像看,其雕工是极其精细的,线条柔和而精美,
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保级单位。

虽然如此,千佛洞的破
坏还在继续着。

我们发现一号窟的顶部有一条二三米长的裂缝,侯馆长说这是
由于千佛洞顶部近年来修建的庙宇所产生的压力造成的,因牵扯到多方利益迟
迟未能拆除,当地文物部门正在积极协调,力争在近期拆除,作为考察者我们
也殷切企盼着好消息的来临。

2.千佛寺
千佛寺始建于唐代,一进三院,规模宏敞,闪建于千佛洞旁而得名。

虽全貌无存,但主要建筑依在,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山门殿、中院中殿、后院水陆殿,两侧还有厢房。

这些殿堂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大都已残破不
堪而被弃用。

唯有中殿还发挥着它的功能,不时有人来这里烧香拜佛、闲聊休息。

水陆殿石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因为这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宏大而又
残破不堪的大殿。

大殿已有明显的漏顶现象,而且屋檐发生了严重变形。

整座
建筑没有斗拱,是典型的穿斗式建筑,柱上的檩直接承受屋檐的重量,因此屋
檐也就不甚突出,但仍有重檐。

从破旧的窗户朝里望去,大殿的结构清晰可见:高达的立柱、粗壮的横梁,而最特别的是它的柱础,从中间到两边变化多端,
圆的、方的形态各异。

其实,要说规模,比起那些有名寺院的大殿,它差远了,而它的价值就在于其现今的残破,在于其自然的遗存,让人触摸历史的沉淀,
感受岁月的沧桑。

在此之前,看着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只有对古人的赞美而
没有留恋。

如今,这座大殿的外围已经装好脚手架,将于近期内修复,又一历
史见证将会消失。

当然,我们不是反对古建的保护,只是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建
立一个专门的博物馆,原封不动地展出一些古建筑,让人们真正了解它地历史
与现状,地点可以在浚县,也可在其他地方。

3.碧霞宫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

位于千佛寺南侧,座北朝南,依山势而上,前后三进院落,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代建
筑群。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

历时21
年落成。

经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四十一年、嘉庆元年、咸丰二年、咸丰十二年、同治九年、光绪四年多次重修扩建,渐具今日之规模。

据说,当年的蒋知县是
以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碧霞宫的,因此才有“小北京”之称。

虽没有故宫的皇
家气派,却也显得端庄别致。

碧霞宫主题建筑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对称分布。

宫楼殿宇井然有序,巍峨壮观。

山门面阔3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山门两侧
各设一便门,便门外侧各建高楼一座,左曰“巽宫楼”,右曰“坤宫楼”。

入山门,即碧霞宫前院。

正中有一长方形莲池,池上架砖砌拱桥,还真有点金水桥
的味道。

越桥而北,即碧霞宫二门。

二门有三,各筑门楼一座,中间门楼较大,为木结构四阿顶,如意斗拱。

据侯馆长介绍,当年翻修此门楼时把原来的每一
斗拱部件都作了标号,即便如此,到最后还是有一个部件装不上去,足见其结
构之复杂。

过二门到中院,院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

两廊各7间,中5间为
阎王殿,是碧霞宫的主体建筑,建在高2米的平台上。

正中两道旁龙御路,上
雕“二龙戏珠”,匠心独运,雕功精湛。

大殿是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
组合式建筑,两殿相连,浑然一体。

绕过大殿过妥圣坊便是碧霞宫的后院。


中迎面为寝宫楼,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面阔3间,三重檐歇山顶建筑。

楼两层,上下均有走廊回环,故又称“转角楼”。

楼上一暖阁内有木雕碧霞元
君睡像一躯,俗称“睡奶奶”。

寝宫楼后,旧有“三教堂”,内供释迦、老子、孔子佛道儒三教始祖像,今已无存。

二、大伾山
大伾山紧依县城东南角,与浮丘山相对,虽不是崇山峻岭,但由于平原突起,因而雄浑挺拔、气势非凡。

跨过山门,拾阶而上,在道路两旁的栏杆
上均刻一石猴,或端坐沉稳、或嬉笑顽皮,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名曰
“百猴路”。

在路中间有一明代石刻建筑“恩荣坊”。

坊分上下三层,下层是
一座极为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结构建筑,中间一楼的正脊上又起一座三间
四柱三楼式小坊,重坊相叠、造型奇特。

坊的四柱上有五个楼,均为歇山顶。

中间一楼檐下雕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下面有七道坊,有图有字,均为立
体透雕,精美绝伦、惟肖惟妙。

浚县历来被称为“石雕之乡”,从中可窥一斑。

穿过“恩荣坊”,来到“桥上桥”。

站在桥上,面前两道瀑布奔流而下,脚下碧绿的池水荡人心魄。

我们还没从瀑布扑面而来的水汽中回过神来,
道路一转,建于山腰之上的宋代“天齐庙”映入眼帘。

庙前甬路古柏夹道,蔚
为壮观。

庙内正殿三间,东西两廊各五间。

正殿为歇山顶建筑,内供黄飞虎像。

引人注目的是殿前四根方形滚龙石柱,据介绍,此为区别于皇帝所用的圆形龙柱,又为象征天圆地方之意而特设。

出了“天齐庙”,顺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夹道来到“太平兴国寺”。


里香火极盛,弥漫着焚香带来的烟雾和香味,再加上木鱼声声,真不愧为“古
寺宝刹”。

其实,大伾山上寺庙众多,最为有名的要算“天宁寺”。

它与“太
平兴国寺”相邻,始建于北魏年间,内部为“十字”型布局。

东为正门,南为
地藏殿,北为天藏殿,中院南北为厅,西为藏经阁。

穿过藏经阁便是极为有名
的“大石佛”,据专家鉴定,它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

石佛为坐姿,
面部表情刻画丰满,神态安详,其身高八丈许,依山凿就,高于崖齐,保存完整。

站在大佛脚下仰视之,我们仅及其一根手指大小,肃穆庄重之意油然而生。

据明代方志载:石佛为镇黄河而造,故石佛在历次的灭佛运动中幸免于难。


了寺门,登上山顶,顺着大佛所视方向放眼望去,面前开阔无比,可以使我们
浮想联翩,滔滔河水犹如正在脚下奔流,金戈铁马好似正在眼前演绎。

顺着山顶天然形成的一大片岩石往西行至百步,来到建于康熙十五年
的“吕祖祠”。

其依山而筑,层迭而上。

院内古柏参天,香烟袅袅。

中心有八
角莲池,池上建八角攒尖“云封亭”一座。

正殿内有一石洞,供吕洞宾像。

出吕祖祠后门就到了“阳明书院”。

书院因王阳明曾在此讲学而得名。

伫立院中,脚下是一汪绿池,面前是一面峭壁。

院内布满石刻碑记,抚之沧桑
凸显,品之静雅恬淡,好似能嗅到当年朗朗书声之气息。

扶栏登上绝壁,经
“张仙洞”,跨“云渡桥”,达“吹月岭”,经一圆门,上题“纯阳洞天”。

越门而望,山势若屏,石阶层层。

循阶而上,便是矗立山颠的“太极宫”。

“太极宫”为八棱柱身,八角攒尖三层阁楼建筑,高约25米,以砖为材料,整体呈灰色,庄重大方,古色古香。

因按方位每面各饰以八卦符号,故也称“八
卦楼”。

站在楼顶,极目远眺,云雾蒸腾,气象万千。

就这样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品,不知不觉已是下山的路了。


在下山的路上,碑刻题记,俯拾皆是;亭台牌坊,深韵古朴;国槐古柏,郁郁
参天,处处移步景换,朦胧秀丽,正合了“伾山仙境”、“青坛紫府”之称谓。

能像大伾山这样风景如此秀丽,古代遗存如此集中,历史底韵如此深厚真是国
内少有。

三、文治阁、文庙与古城墙
对浚县古城的考察,应是我们最得意的举措。

文治阁、文庙与古城墙,这三座古建筑遗存,每一座掂在手里都会有沉甸甸的份量。

它们是这个城市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许只有它们,才能够真正见证这座城市的沧桑。

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因位居县城中心而得名,是整个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始建年代失考。

明万历三十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

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之意。

文治阁通高20多米,分楼、台两部分。

下部为平台,砖石结构,高
10米,正方形,四面各宽12米,青石铺基,砖砌墙面。

四面券洞,十字相同。

洞门上方嵌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西曰“碧泻西山”,为清代著名书
法家赵素庐题;南曰“清环黎水”,北曰“黛护伾岚”,为浚县书法家张子白书。

台东北角有石阶,可供攀登。

平台上建楼,高10米,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建筑。

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嵌宝瓶。

上层四面开窗,窗口皆悬“文治阁”横匾。

下层四面
开门,四周有方石回廊柱12根。

平台边原建方孔女墙,今易为水泥栏杆。

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

文庙,也称孔庙,在今浚县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向南,规模宏大。

元代时,浚州城在浮丘山上,元末红巾军烧官衙,孔庙与之同归于尽。

洪武初县治移于浮丘之北麓,六年(1373年)浚县知县项如英移孔庙于今地。

以后又经过多次增修重修使这一系统——包括其附属建筑如启圣祠(在文庙中
央东侧)、名宦祠(在启圣祠后)、敬一亭(在戟门外)、明伦堂(在大成殿后)等十余处,渐趋完备。

今之文庙大门为近年重修,五开,朱红色。

虽然如此,心中仍不免庆幸,毕竟它的总体建筑在经历了艰苦的挣扎后比较完整的保
存了下来。

文庙现存建筑有泮池,明成化年间修。

泮池上跨一石桥,券拱式结构,池左有唐槐一株,围粗4米。

戟门也叫明中门,完整如故。

走过戟门,即
到大成殿。

该殿为一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顶坡为琉璃构件。

阶台前的“云
龙石”犹在。

殿里原供孔子牌位,左右“四配”,两边“十哲”,东西庑各15
间,原供“七十二弟子”牌位,戟门两侧的“祭器库”和“官书库”,至今依然完整如故。

现在的文庙已基本修缮完备。

浚县古城墙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次被拆除,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0米,高12米,宽7米。

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以砖砌成,砖墙厚1.3米,白灰灌浆,内实以夯土。

此段城墙上有垛,下有两门,南曰“观谰门”,北曰“允淑门”。

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为险阻。

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陈滞增筑西城垣,抵浮丘山而止。

此后历代多有修补。

四城门外本各建一石砌拱桥,桥头各建一石坊。

今护城河已残缺不全,北门石桥于1985年扩建北关路时拆除,南、东两门外石桥仍在使用,桥上石坊已不复存。

浚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远远不止是这些,走进浚县,你会陶醉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之中,让你留恋往返,展望未来,让你遥想苍穹,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