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的救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患者的相关急救

一、概述

心搏骤停(CA)是指:患者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引起的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CA导致循环中断,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心搏骤停是心功能的突然丧失。患者可能有心脏病,也可能尚未被诊断为心脏病。心搏骤停也称为突发性心搏骤停或意外性心搏骤停。猝死(也称为突发性心脏猝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意识丧失及喘息后呼吸停止;

2、楼动脉、股动脉或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急性苍白或紫期;

5、出现痉挛性强直;

6、瞳孔急性无力性散大(心脏停搏后30秒开始);

7、脑电图波低平;

8、心电图改变。

①心脏停搏:心脏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呈一直线。

②心室纤颤(VF):心室呈不规则蠕动而无排血功能。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前者ECG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小波,后者波幅高大。

③无脉性电活动(PEA):即电机械分离,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而心脏并无有效的搏血功能。

三、病情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有无意识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面色死灰。

2、判断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是否消失。

3、判断呼吸是否停止,瞳孔有无散大。

4、手术患者是否出现伤口不出血或出血停止。

5、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6、皮肤是否苍白或发绢。

四、护理措施

(一)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1S),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其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被简称为ABC三步曲。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复苏。

1、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须法开放气道。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亥页,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

2、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首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当时间或条件不允许时,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施救者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但首先要确保气道通畅。术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拇指与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施救者实施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上述通气方式只是临时性抢救措施,应争取马上气管内插管,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

3、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血流产生的原理比较复杂,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通过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胸外按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4、除颤:心脏体外电除颤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壁到心脏,使得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由于室颤是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在EMS到达之前,进行一段时间CPR(例如5个循环或者大约2分钟)后。如果具备AED自动电除颤仪,应该联合应用CPR和AED。由于AED便于携带、容易操作,能自动识别心电图并提示进行除颤,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

(二)高级心肺复苏:即高级生命支持(A1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

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

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

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

必须持续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动脉

压、中心动脉压、肺动脉压等。

(1)通气与氧供:如果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充分通气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予吸入氧浓度100%。院外患者通常用面罩、简易球囊维持通气,医院内的患者常用呼吸机,潮气量为6~7m1∕kg或500~600m1,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

(2)电除颤、复律与起搏治疗: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虽可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极少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而迅速恢复有效的心律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心脏停搏与无脉电活动电除颤均无益。

除颤电极的位置:放在患者裸胸的胸骨外缘前外侧部。右侧电极板放在患者右锁骨下方,左电极板放在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其他位置还有左右外侧旁线处的下胸壁,或者左电极放在标准位置,其他电极放在左右背部上方。

心脏骤停后电除颤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电除颤虽然列为高级复苏的手段,但如有条件应越早进行越好,提倡在初级心肺复苏中即行电复律治疗。

(3)药物治疗: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早开通静脉通道。周围静脉通常选用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手部或下肢静脉效果较差尽量不用o中心静脉可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如果静脉穿刺无法完成,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给予。

(三)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主要措施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