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铗线:哥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丝铗线:哥窑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2年第3期
哥窑瓷器存世量很少。它的造型端庄古朴,琢器多仿青铜器造型。瓷器的胎体坚细,一般施釉较厚,因此釉质滋润腴厚,釉面凝腻。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釉色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哥窑瓷器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称为“金丝铁线”纹,是由于瓷器烧窑过程中胎体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本属制瓷工艺上的一种缺陷,但宋人却将这种缺陷美视为装饰,使之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审美趣味。另外,在器物的口沿,常见垂釉形成略为凸起的一圈积釉,也是哥窑瓷器之一绝。
章生一生二的传说哥窑虽列名为宋名窑,但却不见于宋人的记载,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所记: 元人记载中有所谓“哥哥洞窑”与“哥窑”是否一事也有待进一步的证明。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因此,哥窑至今仍是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宋名窑,即汝、官、哥、钧、定。自元末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窑,并是重要收藏对象。据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考论古器记载:“旧哥哥窑出色清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 曹昭指出哥窑有新旧之别,并明确指出新哥窑成队者是元末新烧,那么哥窑当然早于元末,但早到什么时候并没有具体提到。随后从《浙江通志》记录的一则传说“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为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成为了哥窑烧瓷目前最早的材料。嘉靖四十五年刻刊的《七修类稿续编》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这是至今可见文献中肯定章生一生二弟兄为南宋时人的最早资料,明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
“聚沫攒珠”与“金丝铁线”
南宋时期的传世哥窑为数不多,这些作品现在大多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流散到国外的为数也不少,其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论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
在釉色方面哥窑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由于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孙瀛洲先生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说明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哥窑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更是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其中尤以“金丝铁线”为典型纹片,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大
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