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19新教材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掌握原子结构的构成以及规律。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明确宏观与微观上的关系,理解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理解化学知识从实验到理论,再由理论推测出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引入】直接引入课题,通过科学史话,引出所学内容。

【投影】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重难点: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掌握原子结构的构成以及规律。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投影】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 15

一、原子结构

【过渡】将学习目标细分为两部分,出示学习目标一。

【投影】学习目标一

1.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在演变过程中掌握原子结构及其中存在的质量关系和数量关系

【过渡】那么咱们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共同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在演变过程中掌握原子结构及其中存在的质量关系和数量关系。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讲解】公元前五世纪-德漠克利特-哲学猜测:万物的本质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1803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能再分了。

1904-汤姆孙-枣糕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中和正电荷,原子为电中性。

1911-卢瑟福-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中心有个带正电的核,具有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他周围沿着不同轨道运转。

1913-波尔-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

1926~1935-海森堡-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没有确定轨道。

【过渡】在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不同阶段,科学家提出的每个新的模型总是建立在证据推理的基础之上,每个模型都体现了当时科学家对原子的一种认识。我们带着前人的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学习咱们今天的内容——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根据卢瑟福原子模型结构的知识,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2/ 15

3 / 15

【讲解】根据卢瑟福原子模型以及初中化学知识,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相对于原子而言,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电子都在核外进行高速运动;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

【设疑】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12C 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讲解】因为微观粒子的质量太小,为了方便起见,一般用相对质量表示微观粒子的质量,例如初中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相对质量是指微观粒子的质量与一个12C 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等于1。忽略电子质量,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得到的就是质量数。

【设疑】质量数如何计算?(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什么叫质量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原子的质量,即质量数越大,原子的质量越大)

【讲解】质量数用A 表示,质子数用Z 表示,中子数用N 表示,可以得到公式:A=Z+N 。根据质量数的定义,我们可以用X A Z 的形式来表示一个特定的原子,即X A Z 表示具有Z 个质子,Z 个电子和(A -Z)个中子的原子。

【例题】1.科学家于2000年发现了核电荷数为116的元素(Lv)。下列有关质量数为293的Lv 原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质子数为116

B .中子数为177

C .电子数为116

D .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多61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2)某种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8,则其质量数是35,核外电子数是17( )

(3)质量数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

【板书】疑点小结

1. A=Z+N

2. X A

Z

3.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自己做出的答案。发现答案的不同,小组进行讨论,统一答案。并再次询问学生答案。由回答错误的学生,对题目进行解答。

【投影】学习目标二

1.明确电子层概念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渡】通过玻尔原子模型,我们知道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那说明电子运动区域是分层的。

【投影】

【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运动,我们将这些不同的区域简化为电子层。有人把这种电子模型比拟为洋葱结构。用n=1,2,3,4,5,6,7或K、L、M、N、O、P、Q 来表示由内向外的电子层。因为离核较近的电子层中的电子能量低,所以电子总是由内向外排列的

【设疑】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学生活动】观察下表,从中发现规律,回答相应的问题

(1)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多少电子?(2个)

(2)其余层为最外层,最多容纳多少电子?(8个)

4/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