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坎,众川河畔的一缕沉香平静的一湖水,宛如一个梦境。

梦里有白墙黛瓦,有小桥流水,有蜿蜒的青石板路,有如虹的石桥。

一群大白鹅,在梦里奔跑,嘎嘎的叫声,搅动了四野的风和风里飘飞的落叶。

我在湖边坐下,我也成了梦境的一部分。

小湖有名,曰永兴湖,是古村呈坎的水口。

湖里有连片的枯荷,它们或相携而立,或虬曲水面,或弓身水中。

这些枯荷,仿佛来自青藤道士笔下,空而不虚,残而不凋,枯而不萎,一派寂寥和简约。

较之于夏荷的妩媚繁茂,更爱枯荷的清瘦枯寒。

一直喜欢残缺凋零的东西,它们从光艳繁华的顶峰骤然落地,有一种历经沧桑后一
刹那的明彻与超脱。

湖边遍植香樟,皆可合抱之,至少有两百岁了吧,一棵一棵,枝叶纷披,木苍苍
地站在那里,像延年益寿之人,别有一种沉稳和静气。

皖南古村的树,自与别处不
同,它们在漫漶的岁月里,一点点洇染了灵秀、安恬、无争、随和,胸中有丘壑,眉
间有山河。

通往村里的大门上,一副对联迎面而立:“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


是自信,也是一份深深的祝福。

去的那天,天空飘着毛毛细雨,风吹在脸上,有麻
酥酥的寒凉。

我在村里寻找民宿。

村里民宿多,名字也诗意:“花沐里”“花隐蹊”“燕
来阁”……最后,一家名为“书香贡元里”的客栈接纳了我。

之所以选择这家,是
看中了这家院子里的一丛翠竹和一方碧绿的菜畦。

从悬挂着“文魁”的门楼进去,
后院的清幽更让人惊喜:小桥、流水、假山、池沼,标准的一个缩小版的苏州园林。

这样幽悄的环境,加之秋雨的缠绵,有独入深山无人踪的恍然。

放下行李,趁天色还亮,去村里探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

五房厅、长春社、
燕翼堂……千百年的时光汤汤而过,多少或悲或喜的故事浮浮沉沉,唯独这些老
房子,在众川河岸默然伫立,散发着一缕缕岁月的沉香。

高高的马头墙,
把天空分隔成大小不一的浅灰色方块。

轻抚墙壁上斑驳的云纹,有旧时光在手里悄然滑过。

漫步于一栋栋老房子门前,感受着古村深厚的文化内涵,你可知道,这就是你心中
● 葛继红山水间的家
山水间的家71最美的徽州。

潺潺小溪,一路相伴,穿街入户,成为古村的血脉。

有老人在洗菜,我走过去时,她抬头看了我一眼:来家坐坐。

我很惊讶,懂得她的心意,绝非城里人虚无的客套。

真的,从她清澈的眸子里可以看出。

呈坎,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尚且没有被外界的现代文明污染,人心向善,红酒一样芳醇。

在村里兜兜转转,竟迷失了方向。

才想起呈坎古村是依照《易经》里“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的。

呈坎依山傍水,村落中形成三街,九十九巷,
宛如迷宫。

民间有语形容外人进入村子:“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


见我站在十字路口发愣,一位大娘热情邀请我去她家坐坐。

她说他们家的老房子500多年了,电视剧《爸爸去哪儿》《叶挺的一生》等摄制组都来他们家取过景。

她家天井里的几丛凤凰草被雨水洗得发亮,一副楹联悬于厅房两侧的立柱上:移门欲就山当枕,迁居常将水作琴。

我一边读,一边慢慢品味,这是怎样一种淡然的心境,才能拥有如此阔大的心胸和格局。

老人今年75岁,和老伴生活在这座老房子里。

老俩口种了几亩茶,采茶收入足够他们日常花销。

前几年,有人出巨资要买他们的房子。

“房子是祖上留下来的,卖房子不就等于卖祖宗吗,给再多的钱也不卖。

”老人有些激动地说。

到呈坎,“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不能错过的。

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600多年了。

走进祠堂,立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气韵,这种气韵瞬间让人震撼,也让人谦逊和卑微。

作为一个家族祭祀祖先、集会议事的地方,有钱人家是不惜钱财来建造祠堂的。

粗壮的木柱支撑起的不仅是祠堂高大的门楼,更支撑着一个家族万世的血脉,支撑着世世代代族人的人生信念。

院内,一棵400多年的桂花树,枝繁叶茂,蒙蒙细雨中,淡淡的桂花香一波一波弥散。

罗东舒是位大学者,皖南的灵山秀水,滋养出这位博学多才却不愿为官的孤傲隐士。

他常年隐居乡下,致力于乡村教育和族谱的整理,过着陶渊明东篱采菊式的悠然生活。

对这样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先祖,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家族祠堂以罗东舒命名,就是想以高风亮节的罗东舒勉励后人,
要做一个有境界、对罗氏家族有贡献的人。

夜幕降临,众川河畔的红灯笼次第亮起,远望,像暗夜里绽放的花朵。

一夜安眠,早起拉开窗帘,原来,我居住的房间后面就是青葱茂密的鲤王山。

清新的早晨,万物初醒,窗外一片鸟鸣声。

有的一声长叫,包含六七个音节;有的只是一种声音,圆润却不觉单调。

入得山林,方知什么是清幽清寂。

大老远跑来,哪怕就是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也是值得了。

西溪南,梦里水乡
从唐模返回黄山北站的路上,去了西溪南古村。

这个村子在我的旅行计划外。

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

“西溪”,有碧草丛生,野渡无人的幽深与寂寥。

西溪南坐落于黄山南麓,丰乐河畔,又名丰溪,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穿过一条现代化的商业街,来到古村的入口处。

一座进士牌坊后,隐藏着一大片明清时期的古民居。

黑白相间的老房子是那样纯粹、自然,
仿佛是集体从土里长出来的一片蘑菇群。

在转角处,遇到一个挑担的中年人,向他打听这片民居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老屋阁,你去那儿看看,明朝的老房子,值得一看。


老房子看过千千万,唯老屋阁与众不同——
它的东面墙壁整体没入水中,远看,像浮在水面上。

正午的阳光照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银子,白亮亮的。

老屋阁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二进,口字形四合院,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最吸引我的,是沿天井四周的栏板以及柱子上的雕花,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虽历几百年风雨,仍栩栩如生。

木雕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把美好的祈愿雕刻在床眉、窗棂、椅子、屏风等器具上,每天
与这些木质家具相伴,灵魂获得了安宁。

“独是丰溪可瞻恋, 呵冰貌影墨零星。

”到西溪南,不能不提 “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

明代中期,西溪南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加之村中吴氏徽商雄厚的财力和文化素养,使西溪南村成为江南艺术收藏重镇。

这些独特的条件深深地吸引了渐江。

渐江出家为僧后,居无定所,其饮食起居大多依靠丰溪朋友吴伯炎馈赠。

更打动渐江的是,吴伯炎将家族多年来珍藏的书画珍品供渐江观摩、学习,这对渐江艺术创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这样说,渐江之所以开创了新安画派,与西溪南村提供的艺术滋养是分不开的。

作为回报,渐江赠送吴伯炎一幅《晓江风便图》。

绕村转了一大圈,不时在缓缓流淌的溪流前驻足。

在水势上,西溪南有属于自己的《水经注》。

先民把丰乐河水导入村中,住宅建在溪流两边,家家户户门前水流潺潺,如琴弦弹拨。

有水之地,格局大不一样。

水有灵魂,好比一篇文章的文眼,有了这个文眼,文章才能灵动,甚至高蹈。

溪边的洗衣埠上,有妇女在浣洗衣服。

年龄大的坐在小板凳上,年轻的蹲在水边,手里的棒槌起起落落,水花四溅,梆梆梆的声音四下扩散。

她们仍用最古老的方式,敲打出岁月如歌的行板。

现在,也只有在皖南才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吧,妇女们仍然在溪水里洗衣服,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成为溪流边亮丽的风景。

几只小鸭子在溪水里玩,我走过去时,它们一起上岸,像商议好似的。

它们排着队沿着河岸走,小屁股一扭一扭,样子稚拙可爱。

这岸与那岸之间,最窄处,不过一抱的距离。

有搁在溪上的木桥,那桥实在简陋,像孩子搭的积木,不过是一块木板,下面用几根木棍支撑着。

人走上去,晃晃悠悠,新鲜而刺激。

桥头的房檐下,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

有位老人,穿深蓝色大襟褂子,脚上一双黑布鞋,有佛一样慈祥的面容,像极了我的外婆。

外婆活着的时候,喜欢坐在一堵土墙边晒太阳,她守着太阳,把老屋的影子拉长,变短,再拉长。

一直有个梦想,等老了,居住到一个古村里,门前溪流潺潺,屋后竹林青葱。

房子无须大,放下一张床,一张书桌就行。

门口最好有块菜地,可以种瓜果蔬菜,也可以栽花种草,无须名贵,只要长出绿叶子就行。

来西溪南,这个梦想再次浮现在脑子里。

我被古村的清幽宁静牵绊了脚步,舍不得离去。

在唐模,任时光悄然滑过
对于古村唐模,一见便倾心,一幕幕犹如小石块投于内心,激起的圈圈涟漪中,倒映的都是古村的浑然朴实之美。

唐模始建于唐,盛于明清,是一个沿檀干河而建的古老村落。

有河,便有了沿河的房屋和街巷,有了古村的内涵和经络。

一条条老街,一座座古民居,默默伫立于河边,多是旧时的模样。

入村,一棵古樟树迎面而立,400多岁了,枝枝叶叶都呈葱郁繁复之美。

这株古樟,因在黄梅戏《天仙配》中代替剧中的老槐树,成就了七仙女和董永的千古爱情,遂成“天下第一媒”。

老树旁,一座八角亭默然伫立,那是檀干河的徽章。

唐模许氏将亭子建于村口,目的是聚拢风气,使得一方地杰人灵。

亭子虽有三层,却没有上楼的梯子,自然是不许人们上去游玩。

一条青石板路从亭子下往前延伸,有路牌告诉你,你脚下踩的是一条古驿道,上千年了。

因在溪堤上,这条路名为沙堤。

临溪有很多古樟树,每一棵都有几百岁,枝叶繁茂,华庭如盖。

老树是有情怀的,悠悠岁月中,默默守护一座牌坊,相携相立,共同成全。

牌坊三间三层,四柱冲天结构,是当年为表彰许承宣、许承家两兄弟同中进士而建的“同胞翰林”坊。

夕阳西下,一抹余晖投射于牌坊身上,别有一份凝重的静气。

唐模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去唐模,最值得流连的是幽深宁静的檀干园。

该园建于清初,为村中一许氏富商满足老母一睹杭州西湖而耗资建造,故又名“小西湖”。

小西湖面积10余亩,园内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景观。

站在玉带桥上抬眼望去,浩渺的一湖水中,倒映着青葱的竹林和苍黑的老树。

夹岸皆是杂树,被深秋的风一一抚摸,落叶簌簌……
“镜亭”位于湖中的小岛上,通往亭子的路被一扇斑驳的木门锁住。

我折转身问守门的大爷,能否让我上岛看看。

大爷从腰间摸出一把钥匙递给我,让我自己开门。

镜亭里间,四壁镶有十八块书法碑刻,是蔡襄、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墨宝,这可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啊,心里默默震撼和赞叹。

山水间的家73在园里逡巡了半天,走累了,去高阳廊桥上喝茶。

去过徽州不少古村,有如此规模的廊桥还是第一次遇见。

此桥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双拱石桥,桥上是五间木构瓦房,飞檐起翘。

因唐模许氏源自河南高阳郡,取其名是为不忘祖先之意。

唐模人把桥上的五间瓦房布置成一个休闲的茶社,桌子、长凳、茶壶和水杯一应俱全。

茶社的正中墙上挂一匾:亲见七代。

两边一副楹联: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

坐在茶社里,品着本地产的绿茶,任时光悄然滑过,那一刻,特别闲适、淡然,消失了俗世烟火。

深秋,天黑得早,去桥头一家小餐馆吃炒年糕。

雪白的年糕,配以碧绿的小青菜,既赏心又悦目。

吃是暖意,更是慰藉。

夜晚的唐模是安静的。

几位村民,聚集于桥头,不紧不慢地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

沿水街的红灯笼,几乎一瞬间,同时绽放,美艳至极。

晚上投宿于老作坊客栈,早晨5点多,被窗外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吵醒。

这么好的早晨,可不想辜负。

起床,沿水街漫步,无意间瞥见西方的天空,还挂着一弯毛毛月。

在街角拐弯处,遇见一棵1216岁的银杏树。

深秋时节的银杏,终于修成正果,浑身金黄,远望,像一尊佛。

一棵树栉风沐雨,屹立千年不倒,不愧为光阴的活化石。

往前推算,这棵老树沐浴过唐朝的星光,沐浴过苏轼的那轮月亮,这星光,这明月,此刻也正沐浴着我。

该说说“尚义堂”了。

这座建于明代的祠堂,前庭为八字衙门式结构,堂门中开,门槛一米多高,有不可侵犯的凛然之气。

后有中堂和后殿相连,三进两院五开间,前低后高,气势恢宏。

一座家族的祠堂,何以建得如此威严和高贵,还得从1449年说起。

那一年,蒙古瓦剌部首领带兵南侵,明英宗皇帝亲率50万大军迎敌,兵败被俘。

国难当头,唐模茶商许怀显带头向英勇抗敌的于谦军队捐饷,并组织募捐活动,支援前线部队。

第二年,瓦剌军被打败,明英宗还朝,封许怀显为“尚义郎”,并恩准其建尚义堂。

许氏子孙不负祖荫庇护,明清两代,许家出了10名文武举人。

500多年的时光汤汤而过,这座承载了家族荣耀的祠堂,默默蹲守于檀干河边,看帆船往来,听桨声欸乃……作者简介:葛继红,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阜南县作协副主席。

有近200篇文章发表,有多篇作品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出版散文集《草木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