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单元概述
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册教材中,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本单元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粒子的领域。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这个角度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现象。如常见的固体物质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细菌菌落,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但教学的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主要教学活动有以下内容:
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学生在以前动植物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制放大镜,激发学生用观察工具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第二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过两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大致估算方法,进而探究放大镜的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在了解放大镜放大倍数的规律之后,再尝试着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来观察周围的物体。
第三、四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大镜下的晶体。昆虫和晶体的观察,单单用肉眼,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比较少,于是教材把引导学生把昆虫和晶体“带”到放大镜下,拓展学生对昆虫和晶体的认知需求和探究兴趣。
第五课——怎样放的更大。这个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想把放大镜下的物体放得更大”的需求,是对前面教材内容的延伸,即让学生探究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历史,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懈的追求、探索精神。
第六、七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和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用显微镜观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观察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并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科学展示会的形式相互进行交流。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通过间接的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在医疗、食品、农业等方面的活动和成果,直接的尝试用酵母菌发面的实验,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对微小世界研究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用放大镜观察和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下的主要观察对象是昆虫世界、晶体世界。显微镜下观察的主要是生命世界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生物的细胞是怎样的,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等等。
单元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晶体等身边物质的兴趣,激发他们了解微小世界的热情。
2.在用观察工具观察、欣赏周围物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3.激发学生对科学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热情。
4.体会到技术的发展给学习研究带来的便利、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探究:
1. 能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2. 能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放大镜和显微镜。
3. 能用图的形式记录记录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图象。
4. 培养独立探究微小世界的能力(探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和交流)和整理、归类相关主题资料的能力。
5. 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显微镜是由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2. 知道计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简易方法以及放大倍数跟镜面凸度的关系。
3. 了解有关昆虫、晶体的知识。
4.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活动和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关于观察材料:在放大镜下观察昆虫的活动,可能会受到具体天气和环境的一定限制。比如:天气比较冷,就可能找不到昆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容易找到的昆虫或者利用平时积累起来的昆虫标本,选择相对容易的特征进行观察。
同样观察晶体时,课前要考虑到天气状况对晶体析出速度的影响,教师要事先估计晶体析出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在课前准备一些在玻璃片上的结晶体。同时,为了学生能够观察的比较清楚,最好能选用放大倍率10倍以上的放大镜。
2. 关于自制显微镜:在自制显微镜时,学生容易受使用放大镜的经验影响,习惯于先用一个放大镜将物体放得最大,再拿第二个放大镜放在第一个放大镜之上,调节第二个放大镜和第一个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这样做虽然也能把物体放的更大,学生也往往会误以为这样显微镜就制作成功了,但这和显微镜的原理不同。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并逐渐拉开放大镜和物体的距离,使放大镜中的像刚刚模糊,再拿第二个放大镜放在第一个放大镜之上,调节第二个放大镜和第一个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注意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直到看到放大倒立的清晰图像为止,用胶带和纸筒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3.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有关教育性内容,适时适量的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通过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对微小世界探索的活动以及所取得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将来从事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热情。
4.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要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实验的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尊重客观事实,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拟订科学报告会评价标准案并根据标准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价的过程。
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
单元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