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机械化”现象的反思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机械化”现象的反思与对策孙克朵
摘要:笔者基于对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实践研究,发现小学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存在“机械化”的弊端。通过对小学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机械化”现象的辩证分析,提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锻铸学生诗词学习的支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宽学生诗词学习的路径;以课外熏陶与实践来延伸学生诗词学习的场域,促进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全面铺开的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诗词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传承经典的目的。
关键词:中华诗词进校园“机械化”现象反思对策
当前,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机械化”推进现象十分普遍,教师死教,学生机械化学习,毫无趣味可言。笔者经过分析研究,探索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锻铸学生诗词学习的支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宽学生诗词学习的路径;以课外熏陶与实践延伸学生诗词学习场域的中华诗词进校园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中华诗词进校园的“机械化”现象
教师教得机械化。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功利,对于诗词教学唯一的法宝就是背诵与默写所学的诗词,更有甚者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诗词的意思及关键字词的解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讲解诗词的意思,几乎不去启发学生自己品读与感悟。这种“流水线”式机械化的教学,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
学生学得机械化。学生诗词学习往往持着等的态度,等着老师讲,等着老师告诉诗词意思。假如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来回答问题的话,那么学生就会拿出工具书照本宣科,根本不会自主思考与表达,更不要谈个性解读了。学生从这种“机械化”的学习中,得到的是枯燥与无趣,使得诗词学习成为负担,自然不会对古典诗词产生喜爱之情。那么,传承经典又从何谈起呢?令人担忧。
展示的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采取的诗词教学成果展示形式是背诵、竞赛背诵、默写,形式十分单一。单一形式的展示不能激发起学生参与诗词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诗词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诗词成果展示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得到表扬也只是部分优生的“专利”。学生感受不到诗词学习的乐趣,自然不愿意参与到展示活动中来。
二、小学中华诗词进校园的“机械化”现象解析
1.教师教的欠缺
当前诗词教学中“机械化”推进现象的产生,主要责任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被功力思想主导,只追求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却是学生诗词学习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然而,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却没有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没有静下心来搞
活动。
目标导向功利化。当前许多诗词课上,教师表面上要求学生自主表达观点,然而实际上却是形式主义。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而非学会思考,有些教师甚至担心学生课堂上提出质疑,导致“跑偏了”。在这样的功利化目标导向下,诗词教学俨然成了“机械化”学习。这样,自然无法点燃学生诗词学习的热情。
创新环境被制约。无论教学如何改革,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得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在学校大力倡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挥棒下,诗词教学的创新性无非是围绕怎样让学生提高成绩,于是教师在教学中疲于应付学校的诗词检测,无暇顾及学生的兴趣所在。
2.学生学的不足
自我发展主动性不足。小学生年龄小,对老师容易产生心理崇拜,对老师充满依赖。因此课堂上,学生往往寄希望于老师的引导、点拨,依赖于老师的课堂讲解与指导,自我发展主动性不足。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希望老师将其学习中所有的疑惑都解决,自己只负责记住答案即可,至于独立思考、自我反思这些主动发展的能力十分欠缺。
诗词学习深度不够。小学生学习诗词往往满足于会背诵,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问为什么的意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教师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学生也只是按照工具书的解读去表达,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小学生诗词学习中过渡依赖工具书的懒惰行为,直接导致诗词学习浮光掠影,深度不够,无法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铸点·引线·铺面—中华诗词进校园“机械化”现象的对策
1.铸点:锻铸学生诗词学习的支点
诗词进校园的效果如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撬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一个支点,我们只有锻铸这个支点,才能高效地推进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展开。因为课堂是诗词教学的主阵地,所以要想让学生深度感悟诗词的内容,就要依靠老师的精心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建构。
想象促意象生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艾青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读者在读诗词的过程中也要加入自己的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要想象,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也要想象,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更要想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笔者先让学生圈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学生基本能找出白鹭、西塞山、流水、桃花等,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白鹭、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流水……这样学生就会在头脑中生成一幅春的画卷。
表演促深度感悟。学生要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仅仅凭借对语言文字浅显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学生借助表演的形式,将浅显的理解,运用丰富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演手段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盎然,达到在乐中学的效果。例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表演陆游临终时对儿子进行嘱托的场景。陆游躺在病榻上,一边拉着儿子的手,一边用虚弱的声音,对儿子说:“孩子,我知道人死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唯一遺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等朝廷收复失地之时,你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告诉我啊!”儿子眼含泪花,重重地点了一下头,说:“父亲,您放心,我一定会按照您的嘱托去做。”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陆游的满腔爱国之情了。
2.引线:拓宽学生诗词学习的路径
班级诗词比拼大会。《班级诗词比拼大会》就是缩小板的《中国诗词大会》,它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形式,题型多样,寓教于乐,很受学生欢迎,学生都乐于参与。在准备参赛阶段,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高涨。赛后老师颁发奖状和奖品给优胜者,让付出努力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校园诗词咏唱大赛。用咏唱的形式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将诗词用咏唱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对诗词的艺术再创作。咏唱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诗词的情趣,还可以让诗词中隐藏的形象得以再现。恰如其分的咏唱,既可以让人享受音韵之美,又能让人从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所以,《校园诗词咏唱大赛》是促进中華诗词进校园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