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传统民居插梁式成因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整体性刚度,而且对于下部的梁柱结构可以形成很 好的约束[5]。大重量大刚度的屋盖能够为古建筑结构榫
加强房屋的稳定性。并且大梁的高度相对下移,可以 降低大木架的重心,提高房屋的稳定性能。
卯的连接处提供足够的摩擦力,能够加强梁柱之间的
整体性和稳定性。但金寨地区的民宅相对于传统殿堂
对于殿堂式的抬梁式建筑来说,二等材做成的八 固定点集中在柱子上端,垂直方向上,柱子中部固定
椽栿的截面已经达到 1.06×0.8m,屋面层也由不同材 料构成[4]。上部的屋盖梁架体系重量远远大于下部的柱
点的缺失极易造成大木架力学性能分布不够均匀。而 插梁式的大梁与柱子连接范围相对扩大,垂直方向上
架结构体系,这种厚重的屋盖梁架不仅可以提高屋盖 分布在柱子中上层,分散更加均匀的梁柱结合点可以
金寨县地属皖西,为了缓解夏季的高温潮湿,民 居普遍层高较高。插梁式大木架的入榫点相对抬梁式 的入榫点分散下移,底层大梁的高度相对下调,有效 缓解层高较高时室内空旷的视觉感受,给人更加稳固 扎实的心理安慰,使室内的尺度比例更加合理。更加 宽敞的梁间距,让室内空间进一步通透敞亮,视线不 受大木架遮挡,减少压抑感增加室内明亮感,更加符 合皖西地区高敞明亮的建筑审美。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师承不同发展进化
多层次的梁柱插榫,并且用柱中销,羊角销等销木将入 各异,金寨地区插梁式的出现,是传统建筑适应地域
柱的榫头固定,克服了横向位移。有些建筑为了增加稳 性的产物。除了本文列举的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
定性,在大梁下边另外加一道或者两道插梁,使结构更 他因素:其一,更加通风,抬梁式的大梁之间间距较 加稳定[1]。虽然承重梁的入榫头相比较梁的截面较小, 小,在夏季湿热的大别山地区会阻断室内通风的流畅
但金寨地区为了显示建筑的等级和财力,往往使用比 性,减小夏季室内舒适度,而插梁式层层舒展的大梁
力学中更大的材料,并且金寨地区用杉木入料做承重 间距被拉大,更加适宜夏季的通风散热,增加室内舒
%&'()*+ 安徽建筑
梁,杉木横纹的抗剪力能力极强,故无大碍。
适度;其二,力学性能更优,抬梁式的大梁与柱的榫卯
插梁式的檩位与各层托梁的端头位置并不一致, 承重梁不必位于柱顶转而下移至柱身,拉开各个梁栿 之间的距离。且插梁式的入榫位置不受限制可以自由 调整,各个入榫点的连接线不同抬梁架与屋顶的倾斜 一致,可以做到屋面较缓而梁端之间连线较陡。各梁 栿之间距离宽裕,使得梁栿可以不拘束于直梁也可以 弯曲成冬瓜梁,梁栿上的雕刻也更为自由。
6789:;<=>?@ABC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4金寨地区传统民居作为皖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对金寨地区插梁式成因的研究, 分别通过抬梁式与插梁式的结构性能对比;室内空间灵活性对 比;以及移民和周边文化对金寨县的影响三个方面,依据插梁 式的结构优点分析,深入阐述金寨县传统民居插梁式结构的成 因。 ' ( ) 金寨;插梁式;地域性;空间舒展;力学性能 *+,-.!"#$% /0123& / 4 5 . '(()*)+,- ./0- 10*((,2*13 456'17'8++19:;<=>?;'11)@)+,-;31'-;1';13A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位于中国主要的地震 带上,加之平时风力较强,对房屋的坚固性要求更高。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古民居采用山墙直接承檩的建造 方式,结构整体性较差,违背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
的框架结构特点,应提高大木架的整体性以应对外部 就是对徽州地区月梁的一种简化。
环境。
插梁式的结构稳定性显然优于抬梁式,因为它有
插梁式应该说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其源头在宋
! " # $ 叶青(199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在读, 专业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2
《营造法式》大木架的厅堂式结构中已见端倪,厅堂式 结构的特点是内柱不高,各榀屋架用住数量不等,不 可避免出现大梁一端不能承于柱顶,而插入柱身。尤 其是乳栿和扎纤的梁尾皆是插梁的,这就是插梁式的 前身[3]。
插梁式概念最早在孙大章先生《民居建筑的插梁 架浅论》中提出,区别与中国大木架最基本的“抬梁式 “和”穿斗式“。朱光亚先生认为插梁式是抬梁式和穿 斗式的一种变体,与抬梁式的相似性是受官式建筑的
. A影l响l ,R而i与gh抬t梁s式R的es不e同rv则e更d.多的表现为大木架的地
域性。金寨县地处安徽,是皖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寨地区的插梁式多用于祠堂和宅邸中,相较皖南地 区插梁式中夸张的月梁,金寨地区的插梁式显得更为 简洁。大型厅堂中彻上露明,让整个大木架显示出来, 充分表达其结构之美。
建筑史学界对传统建筑大木架的调查与总结分 为两个体系,即抬梁式(北方)、穿斗式(南方)。在金寨 的传统民居调查中,发现以上两种的构架并不能准确 的表达其结构特点。
孙大章先生在 《民居建筑的梁架浅论》、《中国民 居研究》中曾经提出插梁式是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 (一端或两端插入),与抬梁式的承重梁顶在柱头不 同;与穿斗式的檩条顶在柱头,柱间无承重梁仅有拉 结作用的穿枋也不同[1]。具体讲,即是组成屋面的每一 檩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及中柱或瓜柱),每一瓜柱 骑在(或压在)下面的梁上,而梁端插入临近两端瓜柱 的柱身,顺次类推,最外端两瓜柱骑在最下端的大梁 上,大梁两端插入前后檐柱柱身[2]。
地处皖西山区的金寨县,是安徽省模范风力发电 县,常年风力较强。不利于木构建筑的横向稳定性,为 了减少风力对屋顶的外作用力,采用较为平缓的坡屋 顶。金寨现存建筑多建于明清之间,清代建筑审美开 始倾向精密繁琐,步架间距不断变小。平缓的屋面与 步架的变小导致各梁栿之间距离很近,屋架空间局 促。并且,为了显示屋主人实力雄厚,所用材料往往比 力学需求更宽大。在这样偏远的山区中,森严的建筑 等级制度往往管辖不严,用材越级的情况时有发生。 宽大的用材进一步压缩上下承重梁之间的距离,在部 分抬梁式建筑中曾出现上下承重梁相互叠加的情况, 不利于梁架的艺术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