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练习(一)
一、汉字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答:我国古代有种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其中影响较大、较广的是“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

其中图画说和契刻说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二、汉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汉字。

汉字有一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而图画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三、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都只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
答:甲、金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就单字来说,甲、金文各有四千多个,而且书法纯熟、刻工精细,文字构形的思辨性十分精巧,仅从这种构形手法看,甲、金文已是沿用已久的文字,具有群体认同的社会效果。

所以文字学家一般都认为,尽管甲、金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有历史,但可以断言,它仍然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

四、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
答:汉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

其证据有仰韶文化,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五、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注释]象:现象。

法,意同象。

宜:犹言仪,谓形状。

垂:显示。

宪象:法象。

迒(háng):兽迹。

分理:纹理。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乾上兑下,卦象有缺口。

取诸夬,谓书契的创造是由夬卦得到启发。

译文:从前,庖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向上观察天象的变化,向下观察地理的现象,察看鸟羽兽毛的纹理和地理形貌,近的方面取法人身,远的方面取法事物,于是开始创作了《易》八卦,用《易》中的八卦来表示法象。

到了神农氏,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各种事业纷繁复杂,文饰的弄虚作假的事情就产生了。

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爪兽蹄的足迹,知道分辨纹理可以辨别鸟兽,(由此得到了启发)开始创造了文字。

各项工作通过文字得到了治理,各种事物通过文字得以辨察。

文字的创造是从“夬”卦中得到的启示。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相象犹吾心也。

吾何逃声哉?”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攀登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高峻,就像泰山一样。

”伯牙想着流水。

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黄河一样。

”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就能通过琴声听出来。

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的时候,突然遇到暴雨,就到岩石下面休息。

伯牙心里悲伤,就拿起琴来弹奏。

开始弹奏《霖雨之操》,接着弹奏《崩山之音》。

每弹奏一支曲子,钟子期都能完全领悟曲子的旨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说:“好啊!好啊!您从琴声里听出的那个意趣,和我的思想十分相似,我怎能隐匿的了我的心声呢?”
思考与练习(二)
一、何谓“六书”?说出许慎给“六书”所下的定义及例字。

答:“六书”是古人从整个汉字结构中归纳出来的六种汉字结构条例。

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篇。

东汉时期先后有三家对六书作出解释和说明,他们分别是X众、班固和许慎。

其中许慎的解释最为具体。

许慎对六书的解释和例字分别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二、何谓“四体二用”?
答: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倡的(见《戴东原·答江慎修论小学书》。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述戴震的观点说:“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

这一学说在学术界影响极大,尽管仍有异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四体二用说”在传统语言学中,对破除望形生训的陋习,引导人们因音求义,透过字去把握词,有一定积极意义。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
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
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
答案:
人:(人)独体象形字,像人体之形。

象形。

解:(解)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分解牛的肢体。

会意。

高:(高)甲骨文作“”,像楼阁层叠之状。

象形。

大:(大)像人正面站立之形,本义为大人。

象形。

诗:(诗)从言寺声,其意义与说话有关。

形声。

车:(车)像车之形。

象形。

责:(责)从贝朿声,其意义与钱财有关。

形声。

闻:(闻)从耳门声。

其意义与耳朵有关。

形声。

刃:(刃)刀口上的短线为指事符号,表示刀刃的部位,指事。

亦:(亦)后写作“腋”,“大”下的两点为指事符号,表示腋的部位。

指事。

星:(星)从晶省,生声。

表示天体。

形声。

虎:(虎)像老虎之形。

象形。

从:(从)从二人,表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走。

会意。

莫:(莫)从日从茻,表示太阳落在草丛中。

会意。

取:(取)从又从耳。

又为手的变形,表示取得。

会意
及:(及)从人从又,表示从后面赶上。

会意。

锡:(锡)从金易声。

其意义与金属有关。

形声。

见:(见)从人从目,突出人的眼睛,表示看到。

会意。

斧:(斧)从斤父声。

表示与斤有关。

形声。

看:(看)从目从手。

表示看的动作。

会意。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王子访.于箕子。

《尚书·洪X》(咨询。

按:上古“访”不可误解为“探
望”。

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于天道的意见。


2、穆公访.诸蹇叔。

《左·僖三十二年》(咨询。

诸,兼词。

向蹇叔咨询偷袭X
国的意见。


3、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左·僖三十二年》(呼唤。

特指上对下的召唤。


4、传爰书
,讯鞫.论报.。

《汉书·X汤传》(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

..
鞫:详尽审问。

报:断狱。

判决罪人。


5、楚子使屈完如.师。

《左·僖四年》(《尔雅·释诂》:“如,往也。

”《说文》:
“如,从随也。

”段玉裁注:“凡有所往曰如。

皆从随之引申也。

”)
6、宣子骤.谏。

《左·宣二年》(骤:屡次。


7、赐衣被一袭.。

《汉书·昭帝纪》(衣一套叫一袭。


8、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史記·秦始皇本紀》(袭:重复、因袭。


9、见父之执.,不谓之进敢进。

《礼记·曲礼上》(执:志向相同的朋友。


执:父亲的至交。


10、麋鹿食荐.《庄子·齐物论》(《说文》:“荐,兽之所食草。


11、可荐.于鬼神。

《左·隐三年》(荐:向鬼神进献食品,特指无牲的祭祀。

荐、祭不同: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


1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僖四年》(料想。

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多指坏事。


1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宣十五年》(虞:欺骗。


14、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

《论语·为政》(有:通“又”。

一般用于称数法。


1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勤:疲劳、辛苦,一
般和“逸”相对。


16、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尽心上》(介:节操。

《说文·八部》:
“介,画也。

”段玉裁注:“田部畍字盖后人增之耳。

介、畍古今字。


引申为“突出、特立”。


17、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人。

《孟子·万章上》(介:通“芥”。

《说文》:
“芥,菜也。

”也指小草(见《方言》)。

此比喻微末的事物。


18、谚所谓辅车
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僖五年》(辅:面..
颊;车:指牙床骨。

这个意义只用于“辅车相依”这个成语。


19、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僖四年》(城:城垣。

池:护城河。


20、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宣二年》(田:田猎。

这个意义后来写
作“畋”。

舍:《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
为次。

”)
五、标点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
乐,王天下不与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乐事,但统治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
弟没亡故,是第一大乐事;向上不愧对苍天,向下不愧对黎民,是第二大乐事;
得到天下的英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大乐事。

君子有三大乐事,统治天下
不在其中啊。


2、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
夜矣,而殊不疾。

”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

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译文:赵襄子喝酒,喝了五天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的称的上是个国士啊!喝酒喝了五天五夜,却一点没有感到痛苦。

”优莫说:“您努力吧!您和商纣王相比还差两天。

商纣王七天七夜,您现在才五天。

”赵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了吗?”优莫说:“不会灭亡。

”赵襄子说:“和商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王;商纣王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周武王。

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不过也危险了。


思考与练习(三)
一、为什么说由篆书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最重要变革?
答:由篆书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最主要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形象的音节表意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阶段。

它使汉字的形体由复杂变得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较为方便,大大地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

二、汉字书体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汉字书体的演进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今文字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古文字阶段的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篆文(大篆、小篆)。

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三、从文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言,甲、金文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俗体,金文反而是正体?
甲骨文和金文虽属两种字体,但从时间上看,又是甲骨文多在前,金文多在后,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比较复杂。

李孝定在其《汉语史话》中说:“一般说来甲骨文的时代早于金文,但甲骨文里所保留的图画文字,远不及金文来得多,这是因为甲骨卜辞在当时是日用文字,而铜器的铸造,以当时的工艺技术而言,仍非易事。

故在制X时往往刻意求工的写古字,象容庚编《金文编·附录》上所收图形文字均是,它们的时代最早只是商末,较多数的甲骨文为晚,但从文字发生过程的观点说,这批金文上的图形文字,在当时已是古文字,较之日用的甲骨文字远为古老。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

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X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这就是说,从字体特点来说,金文虽然晚于甲骨文,却是正体,甲骨文倒是俗体,并且从文字构造的特点说,金文反而比甲骨文更接近远古汉字,许多金文实际就是原始汉字的孑遗。

四、汉字书体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字书体的演变主要指书写风格的变化和笔势的变化。

随著书体的变化,字形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我们这里说字形的变化,主要指汉字笔划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调整等。

归纳起来,汉字字形的变化主要是简化与繁化、循化与讹化、分化与同化等方面的问题。

五、汉字形体的简化大致有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答:1、字形的线条化、符号化。

汉字的初文大多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为了刻意求工,难免繁复,书写起来自然不会便利。

后来就用简单的线条去勾勒轮廓,存其大意,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如“牛”“羊”“鱼”等。

2、删去字形中多余或重复的部分,只保留最具表意特征或必要的部分。

如“车”甲、金文不仅画有两个车轮,还画有车厢、车辕、车衡、车轭等,现只保留一个车轮和车轴为代表。

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

这种简化方式在现代楷书字体的简化中较为多见。

如“订(订)”“沟(沟)”“讲(讲)”等。

4、改变结构类形,使字形趋简。

如“笔(笔)“泪(涙)”“云(云)”等。

六、导致汉字形体讹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讹化,是指字形的发展变化脱离了原来和造字意图,产生了与造字本意不相符合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汉字隶变之后。

就具体的汉字来说,其讹化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导致讹化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构件形状的近似。

如“奔”,本作从“夭”从三“止”,因“夭”与“大”、“止”与“屮”古文形似,故讹变为从“大”从“卉”。

9、给下列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

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XX,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

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

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

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却一把,飞不为高下。

不知君之食客三千余人,六翮邪?将腹背之毛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译文:晋来公渡西河,行到河中叹息说:“唉!怎么才能得到贤士并同他们一块享受这样的快乐呢?”划船人固桑上前回答说:“您说错了。

宝剑产于越地,宝珠产在长江、汉水,宝玉产在XX。

这三种宝物,都是没有脚来到您身边。

如果您真的喜欢贤士,那么,贤士就会自己到来。

”晋平公说:“固桑,过来!我门下有三千食客,如果早晨饭食不够,那么晚上就去市场收租;如果晚上饭食不足,早晨就去市场收租。

还能说我不好士吗?”固桑说:“鸿鹄高飞,直冲天际,但所依靠的只是六根翮毛。

腹下的毛、背上的毛,增加一把或去掉一把,都不影响它飞的高低。

不知道您门下的三千食客,是六根翮毛呢,还是腹下北上细毛呢?”平公默然答不出话来。

思考与练习(四)
一、什么是异体字?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
答:异体字又叫或体字,是指共写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换言之,即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字。

睹(覩)、咏(詠)、岳(嶽)、野(埜)、线(線)、藥(药)、策(筴)、
裤(袴)、概(槩)、略(畧)、惭(慙)、賸(剩)、峰(峯)、杯(盃)、
朞(期)、匯(滙)、愬(诉)、俛(頫)、叹(歎)、俟(竢)、敺(殴)、
煖(暖)、效(効)、穅(糠)、玩(翫)、鹅(鵞)、脉(脈)、陗(峭)、
踁(径)、邨(村)、災(灾)、悊(哲)、咊(和)、踪(蹤)、凭(憑)
二、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
答: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今字”指用字写词时,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而意义相关、古代作甲,后代作乙的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其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古字产生在前,今字产生在后。

其二、从词义上看,古字义项较多,往往包含着今字的义项;今字义项较少,往往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其三、从字形上看,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区别意义的形符,如“支肢、责债、莫暮”等;或改换古字的形符,如“说悦、错措”等。

三、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古书中使用汉字时,常常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不用本字,而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使用的现象就叫通假。

由于通假不仅仅是文字和词汇问题,而且是一种语音现象,因此通假也叫作“古音通假”。

1、本有其字,依声托事
2、本字和通假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四、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答:用字的通假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即语言中有表示某个词的的专用字而不用,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使用,如“四之日其蚤”,语言中有表示“早晨”的“早”,却使用“跳蚤”的“蚤”表示“早晨”的“早”。

造字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语言中没有表示某个词专用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词。

如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专用字表示,就用表示“日且冥也”的“莫”来作无定代词用。

五、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试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哪一种?
答:通假字指的是代替本字使用的替代字。

通假字与本字是一种“本有其字,依声托事”的关系,从时间上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共时性”,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合称,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古今字的特点:其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
古字产生在前,今字产生在后。

其二、从词义上看,古字义项较多,往往包含着今字的义项;今字义项较少,往往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其三、从字形上看,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区别意义的形符。

从时间上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历时性”。

1、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见”今字作“现”,二者为古今
字)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今字作“授”,二者为古今字)
3、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益”今字作“溢”,二者为古今字)
4、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为通假字,通“无”,二者为通假关系)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今字作“悦”,二者为古今字)
6、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今字作“價”,二者为古今字)
7、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距”为通假字,通“拒”,二
者为通假关系)
8、夫离法罪者,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离”为通假字,通“罹”,二者为通
假关系)
9、韩厥俛,定其右。

(“俛”为通假字,通“俯”,二者是为通假关系)
10、亡不越竟,反不讨盗,非子而谁?(“竟”今字作“境”,二者是为古今
字;“反”今字作“返”,二者为古今字)
六、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同“悬”,悬挂)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同“悌”,友善)
3、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

(同“值”,价值)
4、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通“谓”,说)
5、以齐王,由.反手也。

(通“犹”,如同)
6、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同“价”,价格)
7、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同“债”,债务)
8、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同“娶”,娶妻)
9、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匃.。

(同“胸”。

胸口。

《玉篇》:“膺也。

”)
10、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通“辨”,分辨)
1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通“辩”,辩说)
12、且人已降服,又杀之,不详.。

(通“祥”,吉祥)
13、相如度秦王以诈,详.予赵王城。

(通“佯”,假意)
14、殽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同“避”,躲避)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同“譬”,譬如)
七、用繁体字抄写下列文字,并加标点翻译。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

吕不韋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

吕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爲八覧、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

以爲備天下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吕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

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译文:正当这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对士人谦下、喜爱宾客,来互相倾倒对方。

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为不如他们四位宾客多而羞愧,就广为招徕士人,用优厚的条件对待他们,于是招致到食客三千人。

那个时候,诸侯有很多辩士,如荀卿一类人,著作遍布于下。

吕不韦就让自己的宾客人人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大家的论述收集整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总共二十多万字。

认为把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论述得十分完备,书名叫《吕氏春秋》。

把这部书陈列在XX集市的门上,并把千金悬挂在上面,延请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来观看。

如果有人能增加或减损一个字,就给他千金。

思考与练习(五)
一、举例说明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状况:
答:从词汇发展的结果看,古今词汇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旧词不断消亡。

2、新词不断产生。

3、基本词汇传承。

旧词的消亡指的是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

新词的产生指的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化,新概念、新思想大量产生,这些变化都要求语言能够适应新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因而导致了大量新词的产生。

基本词汇传承指的是古今相沿使用的词。

这些词是汉语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全民族共享,历史悠久,并可以成为构成新词的基础。

二、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答:古汉语词汇从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从数量上看,词汇由少变多。

其二、从形式上看,由以单音节词为主变为以多音节(主要是复音节)词为主。

三、分析下列加点的字,指出哪是词组,哪是复合词?并说明在句中的意义。

①沉于国家
大事,开罪于先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复合词。

国)..
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复
②与之驰骋
..
合词,奔驰)
,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词组,圆规和矩尺)
③不以规矩
..。

《出师表》(偏义复合词,指“异,不同。

”)
④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隐公元年》(词组,都邑的城垣)
⑤都城
..
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词组,⑥盖世必有非常
..
不平常)
⑦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
,未闻道也。

《孟子·滕文公上》(词组,虽然
..
这样)。

《孟子·梁惠王上》(词组,妻子与子女)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诗·齐风·东方未明》(词组,上衣与下裳)
⑨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
之过也。

《左·僖公三十年》(复合⑩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
词,国君的谦称)
四、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联绵词,并试从语音上加以分类:
窈窕仓廪狼狈依稀跋扈彬彬跳跃
蹒跚踌躇饥馑望洋扶摇荒唐葡萄
倜傥滂沱犹豫蟋蟀萧瑟X嵬科斗
逍遥颠沛从容灿烂辗转狼藉可汗
答:“仓廪、彬彬、跳跃、饥馑、可汗”不是联绵词。

其中“仓廪、跳跃、饥馑”为复合词,“彬彬”为叠音词,“可汗”为译音词。

其它可分为:
1、双声联绵词:“踌躇、倜傥、犹豫、蟋蟀、萧瑟、X嵬”
2、叠韵联绵词:“窈窕、依稀、蹒跚、望洋、荒唐、逍遥、从容、灿烂”
3、双声叠韵联绵词:“辗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