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的产生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以前货币大多以商品货币的形式存在,如实物货币、金属货币,此阶段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银行还不很发达,货币、信用、银行在经济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因此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没有货币银行。
20世纪以后,商品货币不断加深,货币信用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形成了独立的以银行为中心,货币、信用、银行、国际金融为研究对象的货币银行学,其代表著作是1914年美国学者霍斯华茨《货币与银行》,此著作的问世代表了货币银行学学科的兴起。
此后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如36年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金本位制解体,50年代金融市场发展,70年代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压制现象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出现。
这一切又进一步促使了货币银行学的发展,即原有的货币信用理论已不能涵盖此学科,从而形成了货币金融学,此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原来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又将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理论、货币均衡等内容包含在内。
对中国学者有影响的国外教材有:
1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和哥尔特菲尔特的货币银行学(1981年人大译成了中文版本)
2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梅耶《货币、银行与经济》,(此教材是80年代西方国家最流行的货币银行学教材,被哈佛、耶鲁等132所大学采用)
3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是我国货币银行学的蓝本教材和重要参考书)
4 ---1997年兹维·博迪和默顿的的《金融学》(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参考书)
5 ---1983年香港的学者饶余庆《现代货币学》(全面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教科书)
国内的教材有:
1 林与权《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权威教材)
2 黄达《货币银行学》,此外王松奇、张亦春、曹龙骐、易钢等学者的货币银行学书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