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26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 “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 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 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 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 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 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 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
物
景观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结构图示
赤壁赋
*登泰山记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赤壁赋》
游赤壁经过
观月出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悲伤】【洒脱】
【哲理之水月】
【哲理之风雪】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
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明月……”
【超然物外】【以历绝美】“及既上,苍山负雪。”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目的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背景展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而《登泰山记》也是姚鼐的代表名 作。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 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 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 下了这篇游记。
徜徉于山水自然之间,寻找人生归宿。
群文阅读 第16课 《赤壁赋》《登泰山记》
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让
我们跟随古人一起进入游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去领略 更多的美景。同时中国文人有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在山水中寻找人生归宿。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把握。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游情赤理壁后的苏轼:
元丰八年 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 。 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 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 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 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 ,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 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 停止催欠。 元祐八年 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 绍圣元年 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 州安置。 绍圣四年 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兴办教育 。 元符三年 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 病逝常州。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 主持 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 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 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 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 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 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异中有同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姚鼐养亲辞官, 仕途尽头,人生 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 攀登以历绝美的 人生之理融入苍 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 脱的心灵安放。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苏轼是在人生中采取滚太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自己 经历的状态下前行。而姚鼐是超脱出俗世羁绊,开辟了 一条新路。人的生活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理想不同、 面对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很难对二人的取舍做是非判断。 只是以苏轼如此才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 说不是一种遗憾……二人面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感悟给我 们的启发是: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中,我们的心胸会豁 然开朗;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也可以有多种,坚持与 放弃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智慧。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 《登泰山记》描写雪的诗文?
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
“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
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
“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对苏轼的评价 [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 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 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 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 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 [《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之开篇话]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 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 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苏轼“夜游赤壁”——对比——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 仕途坎坷,人生 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 超然物外的人生 之理融入赤壁 “水月”中 ,
实现了乐观豁 达的精神突围。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 宫、道中石刻
远;高;险;壮阔; 雄浑;高峻
色彩浓烈;变化多端;雄伟 壮阔
“三多”“三无”“三少”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答案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 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 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 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 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 《登泰山记》描写雪的诗文?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 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 异同?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各自特点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清幽朦胧的景色
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Leabharlann Baidu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作者展示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 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 先生、姚惜抱,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 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 《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 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 涓涓溪流。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夜游赤壁
登山临雪
【赤壁之水月】
【自然之风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若带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情景交融
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 旷达 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 自足
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 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背景展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愉悦】【喜悦】“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历史之水月】
【人生之风雪】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独立,羽化而登仙。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赤壁赋
苏子与客
登泰山记
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赤壁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 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 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 泰山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 泰山的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京师(乘、历、穿、 越)泰安(由)南麓 (循)中谷(越)中 岭(天门)(复循)西 谷(遂至)山巅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 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 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 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 若偻
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 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 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 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 “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 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 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 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 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 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 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
物
景观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结构图示
赤壁赋
*登泰山记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赤壁赋》
游赤壁经过
观月出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悲伤】【洒脱】
【哲理之水月】
【哲理之风雪】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
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明月……”
【超然物外】【以历绝美】“及既上,苍山负雪。”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目的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背景展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而《登泰山记》也是姚鼐的代表名 作。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 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 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 下了这篇游记。
徜徉于山水自然之间,寻找人生归宿。
群文阅读 第16课 《赤壁赋》《登泰山记》
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让
我们跟随古人一起进入游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去领略 更多的美景。同时中国文人有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在山水中寻找人生归宿。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把握。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游情赤理壁后的苏轼:
元丰八年 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 。 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 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 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 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 ,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 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 停止催欠。 元祐八年 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 绍圣元年 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 州安置。 绍圣四年 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兴办教育 。 元符三年 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 病逝常州。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 主持 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 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 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 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 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 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异中有同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姚鼐养亲辞官, 仕途尽头,人生 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 攀登以历绝美的 人生之理融入苍 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 脱的心灵安放。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苏轼是在人生中采取滚太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自己 经历的状态下前行。而姚鼐是超脱出俗世羁绊,开辟了 一条新路。人的生活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理想不同、 面对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很难对二人的取舍做是非判断。 只是以苏轼如此才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 说不是一种遗憾……二人面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感悟给我 们的启发是: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中,我们的心胸会豁 然开朗;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也可以有多种,坚持与 放弃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智慧。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 《登泰山记》描写雪的诗文?
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
“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
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
“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对苏轼的评价 [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 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 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 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 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 [《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之开篇话]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 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 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苏轼“夜游赤壁”——对比——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 仕途坎坷,人生 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 超然物外的人生 之理融入赤壁 “水月”中 ,
实现了乐观豁 达的精神突围。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 宫、道中石刻
远;高;险;壮阔; 雄浑;高峻
色彩浓烈;变化多端;雄伟 壮阔
“三多”“三无”“三少”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答案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 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 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 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 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 《登泰山记》描写雪的诗文?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 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 异同?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各自特点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清幽朦胧的景色
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Leabharlann Baidu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作者展示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 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 先生、姚惜抱,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 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 《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 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 涓涓溪流。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夜游赤壁
登山临雪
【赤壁之水月】
【自然之风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若带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情景交融
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 旷达 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 自足
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 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26张 )
背景展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愉悦】【喜悦】“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历史之水月】
【人生之风雪】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独立,羽化而登仙。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赤壁赋
苏子与客
登泰山记
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赤壁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 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 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 泰山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 泰山的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京师(乘、历、穿、 越)泰安(由)南麓 (循)中谷(越)中 岭(天门)(复循)西 谷(遂至)山巅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 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 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 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 若偻
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 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 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 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