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
《七律.长征》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
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方式表达出来。
之后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理解本诗的内容,体验情感。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通过抓关键词“远征难”和“只等闲”,学生结合读过的长征故事想像: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补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
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学生交流汇报“逶迤”、“磅礴”后,出示五岭、乌蒙山图,深化理解“逶迤”、“磅礴”。
接着配乐描述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艰难。
然后简笔画对比: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与绵延不绝的五岭对比,滚动的小
泥球与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对比。
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想象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红军对困难的藐视,红军的伟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情景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本句主要讲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和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包含着两大著名的战役。
其中“暖”“寒”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依据教学自觉性、直观性的特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
暖
先出示金沙江图,讲述故事“巧渡金沙江”。
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现在你就是红军你会怎么读这句话?引导读出喜悦的心情。
寒
先视频播放“强渡大渡河”片断,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冲击学生,给学生以震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心里是什么感受。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强渡大渡河的惊险悲壮,感受到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接着让学生抓住“暖”“寒”对比读这句话,进一步感受红军的神勇无比,领会主席语言的精妙。
这一环节,使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到红军战士的内心情感,对“暖”“寒””有了深刻的理解。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取得胜利时喜悦心情。
我抓住重点词“喜”“尽开颜”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说:“喜从何来?”感受红军的乐观精
神。
再通过朗读想像体会红军的喜悦心情。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视频《长征》。
请学生细细聆听,尽情遐想:“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的表达?”最后配以《长征》音乐多种形式的读、背,深化理解。
在本环节中,通过畅谈感想,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了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五)拓展延伸展诗神。
在引导学生说出长征精神之后,话说“新长征”:“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最后布置作业引导课后探究:(课件出示)请你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
可以朗诵《长征》诗,可以写写读后感,可以唱唱《长征》歌,也可以讲讲长征中的故事……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7.七律长征
五岭细浪乌蒙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暖大无畏精神
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寒英勇豪迈气概
(总领全诗)岷山尽开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2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
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3篇】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在1935年10 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激动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七言律诗总共56个字却
道尽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6年级)诗歌学习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且背诵优秀诗文。
”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为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
的确,读是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的重要手段,对于诗歌教学朗读更为重要,唯有多读才能理解。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对关键词以及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品析、感悟,达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采用资料介绍、讲长征小故事以及长征片段视频观看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在本文的学习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另外,每一个语言都表述着一种思维,表达着一种情感,所以对于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运用则是对情感的最好传递,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们回忆在第一课时中学习的关于七言律诗的知识点,然后顺势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这样的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可谓一举两得。
(二)阅读资料,了解背景。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资料中有很多关于长征的数字,我把这些数字醒目地标识出来,让学
生在阅读时思考“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对诗歌的背景有了基本的了解为随后的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了解背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尤为重要。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说感受。
这一环节我出示了自读要求,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并且找出总领全诗的诗句。
《语文课标》指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依据这一要求在学习本诗前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对诗歌有一个个性化的整体的感知。
2、品析词句,解诗意。
这一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理解诗意。
在理解关键词句时采用多种方法,有的结合注释理解,有的从字的本义角度出发去理解,有的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有的让学生用动作进行比划形象直观地理解等。
比如,在理解“五岭”时学生就是结合注释知道了五岭就是指五座山岭;在理解“只等闲”时我就抓住“闲”这个字的本义去理解,并且出示与这个字相关的其他诗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只等闲”;在理解“暖”和“寒”这两个字的意思时我采取结合资料的方式,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资料体会到了红军当时的心境一个是喜悦,一个是胆战心寒,对这一暖一寒两个字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在理解“逶迤”和“细浪”“泥丸”这几个词时,我
让学生做出动作,形象直观地理解这几个词。
3、创设情境,悟诗情。
《七律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
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总领全诗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
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我先出示了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在资料中去感受这场战斗的“险”与“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在学生的激情朗读中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80多年过去了,长征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的伴奏激情背诵诗
歌。
在激情背诵中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