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母亲生平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母亲生平简介
冯顺弟1873一1918,安徽省绩溪县人,现代学者胡适的母亲。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7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
家里的心愿是盖一座瓦房,但因贫穷盖不起,遂在当地的媒婆介绍下,嫁给了年长她30岁左右的胡传。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离开人世,剩下了孤儿寡母。
成了寡妇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
路让孩子接受教育。
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主母。
冯顺弟尽管出身农村不会识文断字,但对唯一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个乡贤。
46岁逝世。
守寡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居所,当时他的母亲才19岁。
不久胡
铁花到台湾任知州,冯顺弟带着胡适在台湾生活了不到两年,后因日本有侵占台湾的可能,所以他们母子又回到了家乡绩溪。
在胡适不满4周岁时,他的父亲病逝于厦门。
23岁的冯顺弟得知此消息时如五雷轰顶,猛地从凳子上仰翻在地,可见她蒙受的打击之大。
从此,
冯顺弟以后母的身份执掌家政。
胡适的二姐和长兄也都比冯顺弟年龄大,他的异母大姐比
冯顺弟年长7岁,而比胡适大20岁的异母长兄吸毒又赌博。
一个23岁的寡妇执掌这样一
个大家庭,真是千难万难。
教子
思想教育
冯顺弟仁慈而质朴,为主持好一大家子,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宁愿个人也不愿弄得家
庭不和。
胡适大嫂二嫂都生的是儿子,一不顺心便打孩子出气,一边打还一边说些尖刻话
来刺激胡适的母亲。
母亲总是装着听不见、忍辱负重,从来没说一句伤人感情话。
但她也
是一个讲原则人,尽管处事逆来顺受,但却不接受人格侮辱。
胡适的五叔是个游手好闲之徒,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胡适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肯定给他好处不少。
不
知怎么的,此话传到胡适母亲耳中。
她气得大哭,请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当面质问
他她给某人什么好处。
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这一切胡适都看在眼里,他的身上留有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后来也坦承,他日后好
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童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
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
冯顺弟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
她从不溺爱独子。
胡适说:"她从
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严厉目光,就吓住。
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
关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
有一个初秋的夜晚,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母亲
妹子玉英姨母在胡适家住,她怕胡适冷,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
胡适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答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意即老子已经死了或不
在身边。
有可能来源于胡适的两个嫂子说的风凉话。
胡适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来,胡适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
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母亲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胡适上床去睡。
胡适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
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真用舌头舔他的眼翳。
冯顺弟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文化教育
胡适3岁前,母亲就让他认方块字,学了大约有一千字。
胡适5岁回到安徽家乡的时候,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私塾里念书。
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高凳上抱上抱下。
在家乡读书9年,先后读了《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
当时垫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了事。
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好读书而必求甚解。
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母亲
渴望他多读书,故学费额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一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12元。
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
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
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
母亲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
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
母亲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
为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
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
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
胡适13岁时,冯顺弟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
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
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
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
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
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
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
此时他年仅19岁。
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初读农科,一年半之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
他母亲在病重的时候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重病
胡适曾经回忆说:1913年母亲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
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
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
逝世
1918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
悲痛欲绝胡适与刚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
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的家乡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他的母亲冯顺弟生于1873年,是绩溪中屯人。
冯顺弟的父亲名叫冯金灶,是个穷苦的农民,兼有裁缝的手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盖上自家的新宅,但因贫穷始终没能如愿。
胡适的父亲名叫胡铁花,生于1841年,25岁考上秀才,此后与举人无缘,但他以研究边疆地理为己任,走南闯北,精明干练,居然在河南当上了候补知州。
胡铁花两次娶妻均早逝,但给他留下了三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胡铁花49岁回到家乡,托他的伯母星五嫂向冯金灶说亲,欲娶时年17岁的冯顺弟为填房。
冯金灶同意此事,但遭到了其妻的坚决反对。
夫妻意见相左,只好征求女儿本人的意见。
冯顺弟当时还是个少女,怎么会同意嫁给一个年届五旬的老头子?然而,冯顺弟却认为嫁给胡铁花可以改变父母的贫困生活,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门婚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