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杜学超
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2010年第16期
杜学超
(邯郸市第十一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1.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据课堂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好教学的最佳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必须真正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

1.1 明确培养目标,传授历史学法。

“凡事欲则立”,“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课本插图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等等,来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为此课前我总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让学生主动自学,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伴着思考去读书,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

1.2 重视前置复习,注重过渡衔接。

历史知识点繁多,如果不把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很难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因此每次上课时,我一方面通过思考练习进行复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从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1.3 加强知识联系,形成结构系统。

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必须让学生把课本读熟,灵活运用,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从而举一反三。

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就能很容易形成知识结构。

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注意归纳:如建立“错题集”,难写字、易误点,进行随时发现,随时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2.加强课堂指导,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愿意学习历史,只有充分把握好课堂,组织好课堂活动,才能把学生引入生动的、奇妙的历史世界。

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参与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果。

2.1 讲讲成语,谈谈故事。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讲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成语
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风声鹤唳等,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预习,能初步理解教材。

让学生谈谈
所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2 学生参与,互学互助。

历史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够理解,只
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敢于让学生自己提,困难勇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真正让学生充当
课堂的主角,不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而是有意义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学习效果才更好。

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去发现问题,去质疑,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去补充自己,充实自己的历史观点。

历史文献材料、大事表、课文
插图、历史彩图、文物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

读材料,想问题;看彩图,说历史等活动,
能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讨论,质疑理解,教师精
心创设想象空间,展现历史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好地图、材料、教具,让历史情节
重新呈现在课堂上,让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全体
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中掌握历史知识。

3.重视搞好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1 指导记忆方法,灵活掌握知识。

历史知识点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特别多,因此必
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反对死记硬背,机械呆板。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
为主动。

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
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形象。

如历史大事三字经,一句话
记问题,大题要点化,谐音记忆,自编口诀等。

3.2 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获得理性认识,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实现,问题在巧设质疑中产生,
激烈地争辩能扣击学生心绪,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
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通过
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说办法,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相互讨论中进一
步理解难点和重点。

再比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
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
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3.3 一分为二看问题,历史观点评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
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必须运用科学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分析
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等等不能用小说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应从整个历
史过程中看人物的功绩与过失,注意史论结合,注意讲究科学性、辩证性等
3.4 抓好课外拓展,适当延伸补充。

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努力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
自己围绕课文,查找资料,搞好课前预习,做好课后提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学生
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如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
历史书籍,既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
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在教学中要真正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加强预习,注意精讲,采用多种方式练习,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