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求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求证能力陈煜晴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这种科学的实证,不仅是一个证实过程,也是一
个证伪过程。
科学的实证,不仅重视证据,而且重视论证的过程。
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证据意识,还要注重培育学生
的求证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科学学习是一个从问题开始,进而
猜测、搜集证据、进行实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培育学生科学
观察、科学假设、科学操作、科学推理等科学活动能力。
通过科学的论证,开展学生的科学思考力、探究力,开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找寻“证据”,让科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假设
“演示”“模仿”等学习方式充满课堂,学生的科学学习就停留在浅层次
的操作层面上,这样的科学学习,不能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
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寻找“证据”,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思考、探究的内
在需求。
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所追求的证据,应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应
当是完善的,应当是精准的。
在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局部学生觉得自己认可的道理就是证据,
这说明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证据,由此导致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
的“伪证据”“虚证据”泛滥,而真正的证据总是付诸阙如,从而造成学
生科学实验数据失真现象。
为此,教师可以做一些重复实验,去寻找必然
性证據;可以做一些比照实验,去寻找多维性证据;可以创设一些条件,去寻找隐蔽性证据;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去寻找精准性证据等。
证据,是学生科学实验的根基。
比方,教学“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时,
笔者运用学生配置的浓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了。
如何让学生探寻到“马
铃薯沉浮的真正原因”?笔者引导学生比照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的质量,结果发现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浓盐水的质量更大。
由此学生形
成猜测:同体积的液体质量大于马铃薯,马铃薯在这种液体中就是上浮的。
借助这种猜测,学生运用其他液体,如白砂糖溶液、味精溶液进行实验,
从而验证了猜测的正确性。
这样的实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完全归纳”,即从个别实验现象,通过猜测、验证,形成科学性的结论。
在这里,个别的实验现象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证据,这种证据是学生自主创生的,因
而不具备完全性。
通过屡次不同材料的重复性实验,可以将这种不具备完
全性的实验证据,开展、提升为完全性的证据。
这种从一种实验现象推广
到科学结论的过程,能够开展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
科学学习是一项严谨的活动,只有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才能让学生
的科学学习走向深度、走向深入。
基于证据,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
能“知其所以然”。
要做到证据科学,高度重视证据,全面依靠证据,合
理解释证据。
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要让找寻证据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内
在需求。
二、基于“证据”,让科学学习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
科学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进行论证〔证实和证伪〕。
在科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区分证据的真伪,引导学生证明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不仅
要引导学生找寻证据,而且要引导学生补充证据、证明证据等。
在科学学
习中,证据应当贯穿论证过程的始终。
在引导学生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要
注重论据的科学性,而且要注重论证的合理性、逻辑性,重视学生的逻辑
推理,从而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成为一种严密性、严谨性的学习。
比方,教学“找拱形”时,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拱形的力量”的根底上展开的,学生已经认识了“拱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因为“拱
形能将承受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局部,拱形各局部承受力的时候会
产生一个外推力”“因而只要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很大的压力”,有了这样的知识根底,学生就能探究“为什么圆顶形能承受较大的
压力”。
比方,有学生拿出乒乓球,用笔在乒乓球上画了许多的拱形,并
且这样解释:圆形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拱形组成的,能将压力分解到外面,因而能承受较大的力;有学生用笔画出了“力走的方向”,并且这样解释:乒乓球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拱形组成的,由于无数个拱形的拱足在底
部形成了一个圆,因而不需要在底部将拱足抵住,拱就能承受很大的压
力;有学生认为,圆顶形可以看成无数个拱形,这些拱形将压力向四周
分散,而由于这无数个拱足是相连的,因而不会产生外推力等。
在这里,
学生运用“圆顶形是由无数个拱形组成的”这一论据,围绕“拱”“拱
足”“拱足相连”等相关联的论据,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了科学性的猜测。
根据科学性的猜测,学生展开了比照性的实验,他们用纸拱搭圆顶形,一
种不连拱足,一种连拱足,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了“拱足相连的圆顶形能
承受较大的压力”。
三、聚焦“证据”,让科学学习助推学生的反思辨析
科学论证性活动,要求学生在面对多重证据、多重观点时,能主动进
行辨析、选择,主动对科学证据进行反思、评价。
聚焦证据,要让学生的
科学学习助推学生的反思辨析能力。
面对同样的证据,不同的学生拥有不
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是一致的,有的却充满着冲突。
作为教师,要引
导学生进行比拟,如让学生自我反思:你同意某某的观点吗?某某的解释
是什么意思?某某的解释是否符合事物的开展顺序?如此,学生就会在诸
多的观点、猜测之间选择正确的、合理的主张。
在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用心倾听,从而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对证据进
行考量。
通过对证据的考量,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证据思维能力及
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标准选
择结构材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比方,教学“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时,有学生猜测“摆的快慢与摆的长短有关”;有学生猜测“摆的
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有关”;有学生猜测“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有关”等。
面对不同的猜测,教师不宜直接对之进行肯定或否认,而应让学生摆
出证据。
比方,有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摆线越长,也就是摆来回
的路线长,来回的时间就会多,因而摆长长,就摆得慢”;有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角度越大,说明坡度越陡,摆幅大,可能就摆得快
些”;有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因而摆锤越重、越大,就摆动得越快”等。
这些证据,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
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合情性、合理性,但合情、合理不等同于“合法”〔即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比照实验,对各自
的猜测进行验证。
通过实验,聚焦各自的证据,学生能够发现生活证据的
真伪,从而帮助学生厘清认知。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正确的猜测、证据,也要正视学
生错误的猜测、证据。
要保持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理服人,而
不是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只有让学生自己对证据进行辨析,自己展
开实验验证,才能让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获得开展,学生的科学学习力才
能获得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