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香樟播种育苗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原产地江西会昌引进香樟浆果经处理后进行播种育苗试验,观测一年生苗木生长规律,测定3年苗木生长量,结果表明:贮藏及催芽方法不同,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很大,混沙湿藏、层积催芽的发芽率最高,为80%,点播已发芽种子出苗率达98%。

苗木速生期为6月30日至9月12日,高生长量可达49.3cm ,地径生长量0.305cm ,分别占全年生长量的72.5%、42.4%。

关键词香樟;播种育苗;发芽率;生长规律;北方地区中图分类号S7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8-0139-02
北方地区香樟播种育苗试验研究
化黎玲1袁俊云2彭晓娟1于海涛1王芳1赵慧1
(1山东省临沂市林业局,山东临沂276001;2临沂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inn.)Presl )又名芳樟、樟树,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珍贵的乡土用材阔叶树种,属国家II 级保护珍贵树木,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生长良好。

该树树干挺拔、枝叶墨绿、树荫浓密,叶片革质、带蜡光、特耐污染,皮、枝、叶、根、花可提炼香精———樟脑油。

木材材质细
密,是名贵的雕刻、家具用材。

该树无需修剪,自然形成广卵形树冠,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所需树种呈多样化趋势,而适于长江以北种植的常绿阔叶乔木品种很少,只有大叶女贞、广玉兰、大叶黄杨等几个树种,四季常绿并带有香气的品种几乎没有。

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适当引种优质常绿乔木树种是目前园林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南樟北移”是继“南茶北引”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引进香樟种子进行育苗试验,对解决长江以北城市常绿阔叶树种资源匮乏问题,丰富城市植物景观,提升城市绿化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沂水县国有龙山苗圃,面积12.47hm 2,土质
砂壤,土层厚1m ,pH 值7.8,有机质含量8.1g/kg ,速效氮40.1mg/kg ,速效磷1.15mg/kg ,速效钾68.4mg/kg 。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累年平均气温12.3℃,极端高温41.7℃,极端低温-24.9℃,全
年无霜期200d 以上,年日照时数2414.7h ,年均降水量629.2mm 。

1.2试验材料
2008年12月底从江西会昌购进香樟浆果40kg ,用
35~40℃的温水浸泡2d 后搓洗,漂去外种皮和浮在水面上
的种子,将沉入水底的饱满种子用水冲洗干净后,拌草木灰脱脂12h ,洗净晾干,得试验种子16kg (黑色,近圆形,平均直径7.1mm )。

用8×100粒法测得种子千粒重为145.37g 。

1.3试验方法1.3.1
整地做床。

在苗圃地内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
松、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作为育苗地。

头年初冬全面整地,深翻30cm ,随整地随施入腐熟有机肥45t/hm 2作基肥。


年播种前再耕耙1次,用呋喃丹颗粒剂45kg/hm 2制成毒土撤施地表翻于土中,整平后筑成高0.4m 、宽1.2m 、长10.0m 的高床。

于播种前3d 再用2%硫酸亚铁溶液75kg/hm 2均匀喷洒在苗床上进行消毒。

留好排水沟,沟深0.4~0.5m 。

1.3.2
种子处理。

取已脱脂的种子2kg 干藏,另外14kg 用
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h 后再用水冲洗干净,用3倍于种子的清水沙(含水量约30%)拌匀装在塑料编织袋中,在室
外挖深1.2m 土坑贮藏,留通气草把,期间定期检查,防止霉变、失水和鼠害。

湿藏种子经过80d 左右贮藏后取出,发现无霉烂、发芽现象,品质良好,取其中1/2和干藏种子分别进行直播。

另1/2用层积催芽法再行处理,即将混沙种子移入背风向阳处,均匀摊放至4~5cm 厚,上覆塑料薄膜,四周压实,每天
翻动2~3次,2周后部分胚根露白时,拣出存放于湿布包裹的容器内,集中挑拣2~3d 发芽种子作为一个批次,共挑选3次[1-2]。

1.3.3
播种。

按行距0.5m 、深3~5cm 开条沟,沟内溜足水,待水浸润完毕,将干藏、湿藏种子进行撒播,经层积催芽的种子进行点播(株距0.25m ),播后用细壤土覆盖,厚度2cm ,同时盖草帘以保温保湿。

观察种子出土时间,调查出苗率。

1.3.4
苗期管理。

当有少量种芽出土后,于阴天或傍晚时分次揭除草帘。

幼苗出土后加强除草、松土和浇水,严防积水。

拔草时应注意不将幼苗带出,松土初期宜浅,后期稍深,以不伤根为宜。

为防苗木立枯病和猝倒病,每周用多菌灵800~1000倍液浇淋1次,连续3~4次。

当小苗长至10cm 左右时,用锋利窄铲与苗株成45°角切入,深度5~6cm ,将幼苗主根切断,促发侧根。

追肥按少量多次原则进行,第1年分别于6、7月各施1次尿素,8月再施1次富含磷钾的复合肥300kg/hm 2,施肥后马上灌溉。

第2、3年的施肥时间、施肥量和第1年相同。

雨季为防内涝,注意及时排水。

秋分之后,再施磷酸二氢钾(37.5~52.5kg/hm 2)1次,并适当控制浇水,抑制秋梢生长。

大雪前1周灌足封冻水。

1.3.5
保温防冻措施。

育苗第1年于寒潮到来之前,苗床用拱棚进行遮护,棚高1.4m ,上盖草帘,翌年4月上旬天气渐暖时逐步揭去草帘。

整个遮护过程中应根据天气状况,进行必要的通风降温。

二、三年生香樟苗木体积较大,采取在寒潮到来之前用塑料编织布分别进行包裹、4月初撤去包裹物的措施[5-6]。

基金项目临沂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香樟引种及抗寒优良类型筛选”
(080203039)。

作者简介化黎玲(1961-),男,山东莒南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园林绿
化苗木引种繁育和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31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8期139
. All Rights Reserved.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8期
1.3.6
一年生苗生长规律观测及三年苗木生长量测定。


苗第1年从混沙湿藏、层积催芽播种后的苗圃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苗床,从幼苗出土开始,随机抽取50株小苗挂牌编号,生长期间每15d 进行1次苗木生长量调查,直至新梢封顶为止。

分别于2010、2011年11月下旬测量50株苗高(根际至生长点的距离)、地径,(高精确至0.1cm ,地径精确至0.01cm ),计算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和年平均生长量。

平均苗高=∑50
i=1苗高i/50
平均地径=∑50i=1
地径i/50
苗高年平均生长量=3年生苗高/3地径年平均生长量=3年生地径/3
1.3.7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

香樟苗木在整个生长季节(4月上旬至11月下旬),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黑斑病、黄化病,虫害有绿刺蛾、红蜘蛛、樟脊网蝽和黑刺粉虱。

当发现有受害症状时对症下药,及时防治,一般不影响苗木生长。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贮藏及催芽方法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的影响
根据观测记录,混沙湿藏(不催芽)和干藏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72%、28%。

干藏种子播种后较湿藏种子开始发芽时间晚15d 左右,比层积催芽晚38d ,苗木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干藏种子有失水现象,部分丧失了发芽能力,湿藏种子由于保存了种子内部有效水分,因而提高了发芽率和出苗率(表1)。

2.2幼苗出土、展叶情况
幼苗出土时子叶呈半球形,淡黄色,黑色种皮常宿存于子叶外部,幼茎由绿渐变为紫褐色。

8d 左右真叶开始展叶,叶片互生、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薄革质,有光泽,为典型的离基三出脉。

主根发达,4条侧根基部轮生,呈褐色,水平展开。

2.3一年生苗木生长规律及3年苗木生长量测定
2.3.1一年生播种苗高生长规律分析。

香樟一年生播种苗高生长规律为:缓慢→快速→缓慢→停止。

具体表现为4月下旬至5月初为出苗期,高生长量仅为3.5cm ;5—6月为幼苗期,7—9月中旬为速生期,此期高生长量最大,为49.3cm ,占全年的72.5%;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苗木硬化期,11月上旬新梢封顶,生长停止(表2、图1)。

2.3.2一年生播种苗粗生长规律分析。

香樟一年生播种苗粗生长规律与高生长规律基本吻合。

7月上旬至9月中旬高生长的速生期,地径生长量也最大,净生长量达0.306cm ,占全年的42.5%,但在11月上旬新梢封顶后,粗生长仍在继续,至下旬才完全停止。

说明粗生长较高生长稍滞后8~12d (表3、图2)。

2.3.3苗木生长量测定。

经对随机抽取、挂牌编号的50株苗
木进行测量,找出高、粗生长的最大值,计算平均值。

发现三年生苗木最大高度为3.0m ,最大地径3.5cm (表4)。

苗高、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87m 、0.99cm 。

3结论
(1)不同贮藏及催芽方法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影响很
(下转第145页)
表1不同贮藏及催芽方法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的影响
贮藏及催芽方法播种时间发芽时间发芽率%出苗整齐状况出苗率%干藏(不催芽)03-1504-29—05-0728不齐33.3混沙湿藏(不催芽)03-1504-14—04-2472不齐79.0混沙湿藏(催芽)
03-3003-22—03-3080整齐98.0
表2香樟一年生苗木高生长调查
(cm )
观测日期苗高净生长量03-300004-30 3.5 3.505-15 5.0 1.505-307.2 2.206-148.8 1.606-2911.7 2.907-1418.0 6.307-2927.79.708-1340.012.308-2855.015.009-1261.0 6.009-2764.5 3.510-1267.1 2.610-2768.00.911-1168.0
表3香樟一年生苗粗生长调查
(cm )
生长阶段
观测日期地径净生长量播种期03-3000出苗期04-300.1040.104幼苗期06-290.2860.182速生期
09-120.5920.306苗木硬化期
10-270.6880.096-11-150.7200.034-11-300.720
图1
香樟一年生苗木高生长曲线观测日期
1020304050607080图2
香樟一年生苗粗生长曲线
观测日期
140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以混沙湿藏、层积催芽发芽率最高,为80%;精选播种后出苗率98%,苗全苗齐。

因此,香樟育苗应采用混沙湿藏、层积催芽的方法。

(2)香樟播种一年生苗的年生长周期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苗木硬化期4个时期,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至
5月初、5—6月、7月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1月上旬新梢封顶,下旬粗生长停止。

速生期生长量最大,高度占全年的72.5%,粗度占42.4%。

(3)虽有不同的病虫危害香樟枝叶,及时有效进行防治,基本不影响正常生长。

(4)对香樟苗木采取一定的越冬防护措施,保护苗木不受冻害,翌年香樟生长旺盛,长势良好。

这说明香樟在当地采取适当的栽培模式可以保障香樟苗木正常生长,育苗工作取得成功。

4参考文献
[1]韦小丽,熊忠华.香樟和猴樟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发育规律[J].山地
农业生物学报,2005,24(3):205-208.
[2]王珍,徐文忠.香榧播种育苗及一年生苗木生长规律观察[J].林业实
用技术,2006(4):18-19.
[3]张伟,张锐.浅谈香樟的栽植养护管理及园林应用[J].现代园艺,2012 (13):44-45.
[4]余昌元.香樟不同育苗方法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 219,223.
[5]高志勤.上海地区香樟快速生长栽培技术要点[J].上海农业学报, 2003,19(3):64-66.
[6]章麒,张艳珠.平顶山地区园林植物香樟树的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 2012(5):36-37.
表4苗木生长量调查
苗龄
a苗高∥m地径∥cm
平均最高平均最高
10.68 1.000.720.9
2 1.49 1.82 1.60 2.0
3 2.62 3.00 2.98 3.5 (上接第140页)
(上接第142页)
4参考文献
[1]蒋武生,芦翠乔.彩叶草的试管快速繁殖[J].河南农业科学,1991(4): 30-31.
[2]马三梅,王永飞.彩叶草的种植和利用[J].生物学教学,2005,30(5): 68.
[3]顾福根,孙丙耀,韵宇飞,等.石龙尾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
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6):639-643.
[4]顾福根,万志刚,宋卫平.夏蜡梅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
学通讯,2006,42(5):922.
[5]丁运华,鸿博.3种因素对梅莱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
学,2003,23(2):5-8.[6]李胜,李唯,杨德龙,等.植物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研究进展[J].甘肃农
业大学农学报,2003,38(1):1-16.
[7]段黄金,高疆生,赵书珍,等.彩叶草的组织快繁技术研究[J].中国农
业通讯,2001,17(1):25-27.
[8]胡国富,魏琪,胡宝忠.彩叶草组织培养研究[J].北方园艺,2007(7): 181-184.
[9]张清伟,陈科海,冯方媛.彩叶草组织培养及快繁研究[J].科教园地, 2009,20(7):108-109.
[10]谢林,邓群仙,李洪.彩叶草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
科学,2010,38(20):10547-10549.
[11]黄海帆,李萍,贺爱利.彩叶草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39(4):339.
的方法培养出来[19]。

在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体系中,二者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产生的特殊代谢产物,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领域:①内生真菌是如何与共生植物进行联系并提供有益帮助的;②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在协同进化过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件;③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菌群在宿主植物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使内生真菌这一重要微生物资源得以开发和应用。

6参考文献
[1]CARROLL G C.Fungal Endophytes in Stems and Leaves:From Latent Pathogen to Mutualistic Symbiont[J].Ecology,1988,69(1):2-9. [2]ARNOLD A E,MAYNARD Z,GILBERT G S.Fungal endophytes in dicotyledonous neotropical trees:patterns of abundance and diversity[J]. Mycol Res,2001,105(12):1502-1507.
[3]ARNOLD A E,MEJI′A L C,KYLLO D,et al.Fungal endophytes limit pathogen damage in a tropical tree[J].PNAS,2003,100(26):15649-15654.
[4]FREEMAN S,RODRIGUEZ R J.Genetic conversion of a fungal plant pathogen to a nonpathogenic,endophytic mutualist[J].Science,1993,260 (5104):75-78.
[5]STROBEL G,DAISY B.Bioprospecting for microbial endophytes and their natural products[J].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03,67(4):491-502.
[6]CASTILLO U F,STROBEL G A,FORD E J.Munumbicins,wide-spectrum antibiotics produced by Streptomyces NRRL30562,endophytic on Kennedia nigriscans[J].Microbiology,2002,148(9):75-2685. [7]BILLS G F,POLISHOOK J D.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microfungi in leaf litter of a lowland rain forest in Costa Rica[J].Mycologia,1994,86 (2):187-198.
[8]KRINGS M,TAYLOR T N,HASS H,et al.Fungal endophytes in a400-
million-yr-old land plant:infection pathways,spatial distribution,and host responses[J].New Phytologist,2007,174(3):648-657. [9]BUSH L P,WILKINSON H H,SCHARDL C L.Bioprotective alkaloids of grass-funga1endophyte symbioses[J].Plant Physiol,1997,114(1):1-7.
[10]WEBBER J.A natur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Dutch elm disease[J].Nature, 1981,292(30):449-451.
[11]CLAYDON N,GROVE J F,POPLE M.Elm bark beetle boring and feeding deterrents from Phomopsis oblonga[J].Phytochemistry,1985,24
(5):937-943.
[12]KANDA K,HIRAI Y,KOGA,et al.Endophyte-enhanced resistance in perennial ryegrass and tall fescue to bluegrass webworm[J].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1994,38(6):141-145.
[13]KIMMONS C A,GWINN K D,BERNARD E C.Nematode reproduction on endophyte-infected and endophyte-free tall fescue[J].Plant Disease, 1990,74(10):757-761.
[14]READ J C,CAMP B J.The effect of the fungal endophyte Acremonium coenophialum in tall fescue on animal performance,toxicity,and stand maintenance[J].Agronomy J,1986,78(5):848-850. [15]FINDLAY J A,LI G,JOHNSON J A.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needles [J].Can J Chem,1997,75(9):716-719.
[16]KAVROULAKIS N,NTOUGIAS S,ZERVAKIS G I.Role of ethylene in the protection of tomato plants against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 conferred by an endophytic Fusarium solani strai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7,58(14):3853-3864.
[17]FRANZLUEBBERS A J,NAZIH N,STUEDEMANN J A,et al.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under low-and high-endophyte-infected tall fescue[J].Soil Sci Soc Am J,1999,63(6):1687-1694. [18]MARQUEZ L M,REDMAN R S,RODRIGUEZ R J,et al.A virus in a fungus in a plant-three way symbiosis required for thermal tolerance. Science,2007,315:513-515
[19]AMANN R I,LUDWIG W,SCHLEIFER K H.Phyloge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microbial cells without cultivation[J]. FEMS Microbiol Rev,1995,59(1):143-169.
孙辉: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共生作用
145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