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湖北省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
..历知安庆、汝宁二府。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
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
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
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崇古奏给四镇旗牌
..,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
数有功。
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
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
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古禁边卒阑出①,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归者接踵。
其冬,把汉那吉来降。
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
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
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诇②之。
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
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
天子幸封我为王,
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
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
..,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
并请互市
..。
崇古以闻,帝悉报可。
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
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
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诏进太子太保。
十五年,三封告成。
又二年卒。
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注] ①阑出:无凭证擅自出边关。
②诇:音xiònɡ,侦察,探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
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
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收纳投降归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使敌寇不敢残害宁夏。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
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这些大将各自独立作战,灵活机动。
C、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
当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趁机安抚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
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崇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
以五经
..学举,补平乡尉,坐事免。
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
..,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见咨以事喜贞条析理
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
拜监察御史。
累迁兵部员外郎。
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进中书舍人。
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师
..,亨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遂得减死。
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
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迁中书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
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
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
会广州都督裴铀先抵罪,赍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
士可杀不可辱。
’’帝然之。
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
”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剌史,封
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
..上东
门。
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
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
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
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唐宋科举考试科目有五经科。
B、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
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京师,在古代一般有“国家的都城”“天子的军队”“朝廷’’这三个义项,本文中指“国
家的都城”。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荆轲剌秦王》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
张循宪巡视河东时,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
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
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皎施以廷杖;他对裴油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他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
D、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
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谥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
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嘉平三年,拜司空。
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俄转司徒。
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
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
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
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
顷之,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
帝不许。
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
优诏不许,遣使申喻。
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
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
遂与功臣剖符作
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
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
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
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
..。
明年薨。
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
秘器
..,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
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注】①搜:寻找。
扬:选拔、举荐。
侧:同“仄”。
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
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
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
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
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
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
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
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
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
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
颇有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
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
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晋武帝的心腹之臣。
在李熹、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
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武帝的高度称赞。
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
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12、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行经华阴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
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
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
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
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
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D、诗歌最后用“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其中“往”指前面的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
16、“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名句默写(10分)
17、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8、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19、李白的《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诗句诗
“ ,”。
2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出场的诗句是“ ,”。
21、杜甫的《登高》写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四、课本翻译(5分)
2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作文写作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
进入该超市只需刷一下手机淘宝或支付宝,系统将会自动扣除相应的商品金额。
消息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杭州先验为快。
起初,无人超市顾客如云,随着热度逐渐下滑,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
不知从何时起,无人超市已经成了大妈们的乘凉地!天很热,超市里有空调,大妈们入市蹭空调,感觉很爽。
对此,网友说马云没败在逃款上,却被中国大妈“打败”了。
今年,无人(售货)超市真的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
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选择传统超市还是习惯问题;也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不切实际,因为高智能替代了人工,将造成就业困难;还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确实使我们的生活便捷起来,但是它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
关于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届高三九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本句的陈述对象就是王崇古一人,所以断句时要注意动词的变化,以此作为断句依据,如动词“从”的主语是王崇古,而非“靖江”,据此排除A、C两项;“浒墅”是作战的地名,“已”是表时间的词,据此排除B项。
2.答案 C 解析“与‘荫’相同”错。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3.答案 B 解析“各自独立作战”错,原意为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查战事,并没有“各自独立作战”之意。
4.答案(1)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陷落敌手的汉族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劳”“自拔”“存抚”“诣”“罗拜”“休息”的翻译。
参考译文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历任安庆、汝宁二府知府。
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
跟随巡抚曹邦辅在浒墅作战。
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
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
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受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
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
隆庆初年,他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
吉囊的儿子吉能占据河套做了西部边疆各部落的首领,向南骚扰河、湟一带的少数民族,周围四镇都遭侵犯。
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陕西、延、宁、甘肃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他还根据地图画出防区,分别交给大将赵岢、雷龙等。
他屡次立功。
吉能侵犯边关,雷龙等人从花马池、长城关出兵与他们作战,大败他们。
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贼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向东攻入蓟、昌地区,向西劫掠忻、代地区。
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陷落敌手的汉族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回来的人接连不断。
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
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
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那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
俺答当时正在掳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
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
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
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敢生祸乱。
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孙子应当世袭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负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请求互市通商。
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皇帝全部答复可以。
俺答就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将把汉送回。
王崇古广泛地招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
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从遥远的江、淮、湖广用车运到了边塞附近。
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镇,数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十分之七的费用。
诏令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万历十五年,三次封贡都成功了。
又过了两年,王崇古去世。
封赠为太保,谥号襄毅。
5.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
原文应为: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6.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京师”在文中指“朝廷”。
7.考点说明: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理解词语错误,文中指“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把握对象错误,文中是“武后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8.
(1)参考答案: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这事,唐玄宗下令要处死诬告者(想要将告发者治罪)。
(5分)
详细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明年、或、按,各1分。
共5分。
(2)参考答案:近些年有些士大夫致力扩充田地住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才能的子孙花天酒地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5分)
详细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务广、不肖、是,各1分,共5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
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张嘉贞,本来是范阳旧姓。
考中五经科,补任平乡尉,因事获罪丢掉官职。
长安年间,御史张巡宪巡察河东,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询问官吏说:“你了解有德才兼备的门客吗?”官吏把张嘉贞推荐给他。
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
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
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
武则天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张嘉贞多次升职担任兵部员外郎。
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有待核查的文书。
张嘉贞晋升为中书舍人。
他还历任梁州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他治政严肃,是非分明,官吏都敬畏他。
情况上奏到朝廷,唐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问犒劳。
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唐玄宗)于是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
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将告发者处死。
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国家的重要军队都在边境,现在告发的人一有不对的地方就将他治罪,臣下恐怕会阻塞言路,而且会成为以后的隐患。
”于是(诬告者)得以免除死刑。
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于是许诺(将来授任他)做宰相。
等到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果断地(把他)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升迁做了中书令。
在中书令的官位上满三年,擅长奏对,对于裁断处理一类的事情非常机敏。
但他脾气急躁,论者遗憾他气量不够宽大。
秘书监姜晈获罪,张嘉贞迎合皇帝身边权幸之人的心意,请求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晈不久死掉。
恰逢广州都督裴伷先也因罪下狱,皇帝询问张嘉贞依法如何处置,张嘉贞又援引姜晈的案子,(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不应这样,刑罚不施加在大夫身上,因为那是国君的近臣。
士人可以杀死但不能侮辱。
”皇帝认为张说的意见正确。
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