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一、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汇合到16世纪才开始,西方的影响到19世纪才得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缺乏( )
A.文明交流的技术条件B.文明扩张的经济动力
C.文明交流的历史基础D.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2.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3.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
4.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5.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
6.图3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图3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
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
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7.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
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
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8.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9.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
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D.近代城市兴起
10.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11.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这说明( )
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
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
1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13.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i,钱财)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上述做法( )
A.表现出政权对权贵的依仗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创建
C.是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D.无益于封建经济的恢复
14.乾隆帝时规定福建省牯仔头(一种适宜航海的大船),桅高篷大,利于走风,未便任其置造,以致偷漏,永行禁止,以重海防。”这说明当时( )
A.中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B.中国远洋航海技术严重落后
C.正式确立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商人无法开拓海外市场
15.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
C.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D.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
16.理学的产生可以迫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17.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B.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
C.“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
18.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B.主张知行合一
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D.认为人性本善
19.《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20.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21.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D.动摇了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