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高二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

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

”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

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

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

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

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

”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

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B. 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

C. 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D. 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相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

B.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

C.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从正面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

B. 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 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美感,诗歌风骨荡然无存。

D. 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就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奥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说法绝对,结合“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分析,原文中前后两句为并列关系,不是假设关系。

C项,“使现代诗歌失去了……”错,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分析,“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范围扩大。

D项,“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错误。

结合“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

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分析,“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无中生有。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错。

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

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分析,第三个方面只有正面论述。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使当时新诗缺乏”错,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分析,原文是“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选项中“当时新诗”范围扩大,另外,“使得”前后的内容因果倒置。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3岁的柬埔寨小伙坤卡今年年初不幸患了面瘫,寻遍了柬埔寨大小医院都没治好,后来听说吴哥国际医院来了一批驻诊的中国医生,坤卡决定去试一试,经过中国医生的针炎治疗,20多天后,坤卡现在已基本痊愈,坤卡一家人连连称赞:“感谢中国医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自2021年7月首批援柬医生抵达暹粒后,中方的多批医疗专家组为超过3000名当地患者和各国游客提供了医疗服务,驻暹粒领事为公室领事夏永宏表示,泰州援柬医疗专家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困境,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医疗救助和健康服务水平。

今年44岁的达拉家住马德望省,患有严重腰椎疾病,特地赶来暹粒尝试中医诊疗,援柬中医穴位专家张东升告诉本报记者“当时达拉的下肢创痛麻木非常严重,走路都成问题,我们给她做了全面检查,并进行了穴位注射。

”经过治疗,达拉的创痛逐渐解除,现在基本治愈,她兴奋地说,“中国医术太神奇了!中国医生的医术好,医德高,我对他们充满了信任。


(摘编自201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中国医术太种奇了”——记中国医疗队在柬
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

作者:赵益普林芮)材料二:
中药熏蒸所用方剂均来源于纯植物中药,具有清扬发散之性,可达到良好的清热、活血、驱风、退翳等作用:辅以其热效应,扩张患处血管,明显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及炎性反应递质吸收等,缓解患眼眼表损伤,促使泪液分泌及泪液循环,因而显著改善眼部组织的营养状况。

中药熏蒸也可有效补充患眼水分,刺激泪腺,进而达到促进泪液分泌,修复角膜组织损伤的作用;加之人工泪液也具有润滑眼表、营养角膜、增加泪膜稳定性的作用,可防止角膜结构损害,进一步缓解眼部干、涩、痒等症状,因而治疗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摘编自赵丽胡小凤徐邦丽《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视
觉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材料三:
中医很早就传入西方。

其实,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不成体系,大都是“小打小闹”。

比如,印度是有民族医学的,但是他们没有科研队伍,都是一些个体在制药,墨西哥跟中国一样,民间也是采撷植物的茎和叶然后熬点水来喝,以求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没有系统起来,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药店,没有加工厂,就只是一种民间的经验。

在发达国家,德国、英国都有类似的疗法。

比如德国也有像中国那样的草药铺,可是德国人自己没有传承下来。

英国的传统医药叫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基本上就像中国的按摩、针灸这类东西,但它只散落在民间。

但中医,它有系统性,也有传承,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

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国外研究它们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中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外掀起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热潮,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及瑞士等国,与我们都有合作,也有许多人干脆到中国留学,就学中医。

到了现代,国外已经不仅限于引进我们的中医理论和理念了,还邀请许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师去国外帮助治病。

(摘编自《石学敬院士纪实:一位让中医针炎享誉世界的传奇大师》》
4. 下列不属于中医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一项是( )
A. 中医运用针灸治愈了柬埔寨坤卡久治不效的面瘫,受到其一家人的称赞。

B. 中医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针灸和医药。

C. 美国、德国等一些相对发达的回家,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都与我们合作。

D. 许多外国人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医;邀请许多中医大师到国外帮助治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不仅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且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

B. 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表明:用该方法治疗干眼病不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等均有改善。

C. 许多中医药方都采用纯植物中药,这些自然界的
原生态植物,不仅能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D. 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不成体系,也没得到很好地传承,所以都不像中医那样影响深远而广泛。

6. 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的主要原因。

【答案】4. A 5. C
6. ①有较好的医疗效果;②有自己的科研队伍;③相对比较系统、完善;④有继承与发展;⑤官方和民间都比较重视。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中医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一项”,A 项,中医治愈了坤卡的面瘫病,只是中医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并取得成效的一个实例,并不足以说明中医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结合“经过中国医生的针炎治疗,20多天后,坤卡现在已基本痊愈”分析,且原文是“基本蒸愈”。

故选A 。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 项,“不仅能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无中生有,且后半句因果关系牵强。

结合“中药熏蒸所用方剂均来源于纯植物中药,具有清扬发散之性,可达到良好的清热、活血、驱风、退翳等作用……进一步缓解眼部干、涩、痒等症状,因而治疗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均有所改善”分析,原文中只是论述了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
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和效果等,并没有说“能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

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国外研究它们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中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等分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坤卡决定去试一试,经过中国医生的针炎治疗,20多天后,坤卡现在已基本痊愈”“经过治疗,达拉的创痛逐渐解除,现在基本治愈”分析,中医有较好的医疗效果;结合“中医很早就传入西方。

其实,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以求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没有系统起来,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药店,没有加工厂,就只是一种民间的经验”“但中医,它有系统性,也有传承,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分析,中医有自己的科研队伍,相对比较系统、完善;结合“在发达国家,德国、英国都有类似的疗法。

比如德国也有像中国那样的草药铺,可是德国人自己没有传承下来。

英国的传统医药叫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基本上就像中国的按摩、针灸这类东西,但它只散落在民间”分析,中医有继承和发展,结合“这种疗法基本上就像中国的按摩、针灸这类东西,但它只散落在民间”“国外掀起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热潮……也有许多人干脆到中国留学,就学中医”等分析,官方和民间都比较重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
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五丈原
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

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

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

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

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

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

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

汝可依法造用。

”维亦拜受。

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投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

”岱领计而出。

少顷,杨仪入。

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

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

回到帐中,病转沉重。

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注】略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

”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

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

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

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

适因匆遂,失于诸请,故复来耳。

”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

”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

”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

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后杜工部有诗叹曰: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事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乐天赤有诗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服勤礼,振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溜沾襟。

初,蜀长水校附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住闲散,怏怏不平,怨谤无已。

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闹之,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

后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廷断后,各处营塞一一退去。

(选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有删节)【注】表,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自表后主》。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诸葛亮的两句话既体现了他思想上固有的宿命观念,又表现出其料事如神的超人智慧。

B. 诸葛亮临终将军中大事没有托付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托付给姜锥,充分体现了他一心为公的高尚节操。

C. 诸葛亮巡查军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暗示诸葛亮对自己大限之后蜀国前途命运的担扰。

D. 文中引用杜甫、白居易的诗后,插入了廖立、李严对诸葛亮去世的反应,衬托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8. 19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7集插曲《哭诸葛》中唱到:“鞠躬尽瘁,谁能比?一生洁白谁人及?”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一生洁白”的。

【答案】7. C 8. ①言行描写。

通过对诸葛亮临终前对属下托付大事的语言及动作描写,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节操。

②史料佐证。

通过诸葛亮临终写给后主的“表”中文字,体现诸葛亮“一生洁白”的高风亮节。

③后世称项。

通过引用杜工部(杜甫)、白乐天(白居易)、元徽之(元镇)对诸葛亮追念的诗句,进一步称颂诸葛亮忠义报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