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型主动脉弓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经验探讨
经桡动脉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
泥鳅导丝置于髂动脉水平 经泥鳅导丝交换SIM2导管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超选左侧颈总动脉、正位成像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桡动脉触诊定位、局部麻醉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穿刺桡动脉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破皮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小结
血管造影术是血管介入的基础,是介入医生的基本技能。 但血管造影术仍然有3%~5%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有穿刺点 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血管痉挛、医源性动脉夹 层形成、以及造影剂肾病等。主要由于术者对患者的适应症、 禁忌症把握不严,血管解剖变异认识不足以及器械掌握不熟练 所致。所以一名合格的介入医生,需要扎实的解剖与临床知识 的基本功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经桡动脉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术是近两年来由于经验 性的突破以及器材的改进得以实施的新术式,有别于常规股动 脉入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路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卧床时间缩短或无需卧床等优点,极大的降低了常规股动脉入 路长时间制动导致的DVT、PE的发生。患者的接受度较高、 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浅谈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
浅谈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
方法对6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结果本组60例DSA造影的患者通过精心手术均取得较佳效果。
结论 DSA在我国具备成熟的技术,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术护理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我科2010年01月~2010年12月60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8岁。
DSA检查结果:脑血管畸形10例,脑动脉瘤43例,脑血管栓塞2例,脑血管狭窄2例,未发现异常3例。
1.2方法患者平卧,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腹股沟区动脉搏动最明显区域,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插入血管鞘、导丝、导管,然后用6号或5号的造影管先后进入左右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
在DSA监视下行全脑血管造影。
2 护理要点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前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常表现为焦虑,甚至恐惧心理。
对此,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并简要介绍造影的进程,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例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的信心,以赢得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胜利进行。
2.1.2术前准备(1)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术前做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糖,心电图等检查,对有严重出血倾向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的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者禁止造影。
(2)禁食,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
(3)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肚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切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
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术
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生采用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取代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 access,TFA)来进行进行介入操作,尤其是行脑血管造影术。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制动,较容易出现下穿刺点的并发症,与TFA相比,TRA主要部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死亡率降低,出血并发症更少。
优势1、桡动脉表浅,易于压迫,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尤其是肥胖患者。
2、降低损伤穿刺附近重要结构风险。
3、更易建立复杂主动脉弓通路,如牛型弓、Ⅲ型弓等。
4、无需袒露隐私部位。
5、术后不必限制体位及严格制动,有益于患者身心健康。
6、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7、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但是仍有部分术者由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的不熟悉及可能面临的相关解剖困难,放弃该途径行介入手术。
不足1、缺乏经验,经桡动脉通路不熟悉。
2、学习曲线更长,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大的辐射暴露。
3、穿刺失败,需更换入路。
4、市场缺乏成熟的经桡的神经介入导管系统。
尽管TRA的并发症率较低,但仍存在潜在的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尽管TRA的发病率较低,但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包括:1、动脉闭塞、动脉夹层。
2、穿刺部位疼痛。
3、桡动脉痉挛。
4、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形成。
5、局部血肿或瘀斑。
6、桡动脉血栓。
7、小分支穿孔或动脉撕裂伤,手臂血肿和筋膜室综合征。
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股动脉途径更具有潜在优势。
目前,已有学者尝试设计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专用导管。
随着未来专门用于经桡动脉入路器械的研发,经桡动脉入路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
脑血管造影及分析
临床分型:
非症状性狭窄
症状性狭窄
Ⅰ型: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缺血性症状
Ⅱ型:狭窄引起的侧支血管供血区域缺血(盗血)性症状
Ⅲ型:混合型或复杂型
亚型
A型:相应区域无梗塞,或腔隙性梗塞但无神经缺损后遗症 预计血管重建术后病人能获益
B型:相应区域小面积梗塞/小卒中,或合并远端血管串联性狭窄, 或远端主干闭塞,但该支动脉参与其它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 预计血管重建术后病人能部分获益
Type C
>10mm,
<5mm,
5-10mm,
angulated (>90º);
concentric or
extremely eccentric, or total occlusion
moderately eccentric, angulated (>45º), (>3 months old );
表现同前,和不可抵御的睡意, 垂直性复视、眼睑下垂、不能 仰视 通常该部位的TIA系栓塞所致
锁骨下动脉 Ⅰ型狭窄:
Ⅱ型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
锁骨下动脉狭窄
椎动脉盗血
颈内动脉经PcoA 代偿不足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Ⅱ型狭窄: ICA-VBA盗血、MCA-VBA盗血
CA或ICA-C 1-6 闭塞或狭窄
Fisher CM
(Arch Neurol Psychiatry 1951,65:346)
经典TIA
血供的短暂减少与血供的适时恢复 使得缺血呈短暂性,避免了梗塞
缺陷?
•忽略了发生缺血的病理过程 •当缺血性神经事件时间>1h, 缺血区内梗塞成分已经形成 •对TIA病人进行卒中预防治疗 时,需要精确的病理生理定义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内膜剥 脱术(CEA)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 房颤的华法令治疗
浅谈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体会
浅谈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体会摘要】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神经介入放射最基本的要求, 是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基础。
结合本院神经内科204例患者的护理经验, 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认真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血管源性神经系统改变, 以及并发症观察的必要性等, 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选择性的全脑血管造影,由于其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可确定动脉瘤及其部位、脑血管是否有畸形以及脑血管梗死的病因及程度判断等。
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对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而全脑血管造影又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项,它是从病人人院、术前诊断、术前护理(身体及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过程、操作过程的护理、术后观察、术后护理、术后治疗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护理过程。
近年来我院神经内科和介入科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已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自2009年2月~2012年8月共开展204例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为了保证术中,术后的安全、顺利进行,护理环节是一项基础、重要的工作,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采用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204例,其中男性121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 54.2岁。
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3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血管栓塞14例,脑血管畸形8例,脑动脉瘤18例,脑血管狭窄26 例,垂体瘤5例,未发现异常11例。
1.2 方法患者平卧,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腹股沟区动脉搏动最明显区域,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插入血管鞘、导丝、导管,然后用5F的造影管先后进入左右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
在DSA监视下行全脑血管造影。
2. 护理要点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前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和抑郁的心理反应, 因此,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简单介绍全脑血管造影的进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和手术中的配合要点;练习床上排尿的必要性,另外护士在护理时制定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护理程序,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脑血管造影细节问题
脑血管造影细节问题造影顺序: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椎动脉。
原则上先做已知病变血管,如果患者在造影过程中有病情变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也可由右侧向左侧依次造影,或导管进入哪条血管,做哪条血管。
主动脉弓造影:千万不要因为图省事略过主动脉弓造影,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原因有:①它能给我们提供大量有关诊断的信息。
②如果是Ⅱ型弓或Ⅲ型弓,在上导管时能提供路径参考,在这个意义上反而可以节约手术时间。
但如果术前有弓上动脉的CTA或MRA可以提供主动脉弓的信息,患者全身状况差或肾功能减退不允许使用过多造影剂时,可考虑略过主动脉弓造影。
主动脉弓造影需要在透视下将猪尾导管头端置于升主动脉远端,如果不到位,可能导致在Ⅲ型弓的头臂干及其分支昱影不清。
撤出猪尾导管时需要再次置入泥鳅导丝,头端出头至少10cm使导管头端弯曲拉直后一起撤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老年人和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采用导管和导丝同轴送入的方式,以减少动脉内斑块脱落的风险。
也就是说要求全程带导丝,导管尽可能沿导丝进退,以减少导管头对血管壁的损伤。
导丝尽可能沿路径图推进,导丝头端一定在视野内。
要求所有动脉开口造影,导丝一般不通过狭窄段。
导管头端尽可能不触及血管壁,导管一般不进入狭窄段。
旋转导管时导丝要在导管内,遇到阻力不要强行操作导管。
椎动脉较细,受刺激后易发生痉挛,除非必须进行椎动脉选择性造影,一般导管不进入椎动脉内。
必须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时需要注意导管位置不宜过高,置于V1段稳定位置即可。
造影时需要叮嘱患者屏住呼吸,不要吞咽口水,不要动,以取得质量良好的造影图像。
技师一般会在按下造影按钮之前重复“吸一口气、憋住、不动”这样的指令。
注意各段脑供血动脉和颅内静脉窦均不可遗漏。
发现狭窄病变后,调整影像增强器,使影像增强器沿狭窄段血管轴线变换投照位,多角度投照,找出狭窄切线位放大投照。
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 ] 李少 寒 , 3 尚少 梅 .基础 护 理 学 [] 北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J. 人
2 0 2 4 0 7: 2
[] 钱丽静. 4 经尿道 留置 尿管的护理 进展[ ] J .现代护理 ,0 4 1 20 ,0
( :0 . 4) 3 7
后再 用注 射 器 向 内注 入 l 1 5 空 气L , ~ . ml 6 以减 少 ] 气囊 皱褶 对尿 道黏 膜 的损 伤 , 同时 又 可 减 轻拔 管 所
人 不可 随便长期 留置 导尿 , 尿后 必须 重视 护理 , 导 尽 量缩 短导 尿时 间 , 理使用抗 生 素 , 能使 留置导 尿 合 才 致 尿路感染 的发 生率 降低 至最低 水平 [ 。 8 ]
参 考 文 献
[] 成超 , 1 曾蕾 莉 。 杰 , .预 防颅 脑 外 伤 昏迷 病人 留置 导 尿 致 尿 刘 等
[] 连初秋. 5 男性 昏迷病人拔 除尿管 时机的探讨口] .中国实用 护
理 杂 志 ,0 4 2 ( ) 4 2 0 ,0 2 :6
引起 的疼 痛 。或者 抽 吸 出气 囊 内液体 后 , 要 立 即 不 将注 射器 拔下 , 让注 射 器 内 的 液体 自然 回吸到 气 囊 内[ , 7 以使气 囊 内的压力 与外 界压力 相平 衡 , 时 尿 ] 此
( ): 5 1 1.
[] 宋 艳 , 香 枝 , 丽 萍 , 留置 尿 管 引 起 尿 路 感 染 的 原 因 与 预 8 王 朱 等.
将 尿 管拔 除 。
5 体 会
防[] 中国实用神经疾 病杂志 ,0 6 9 2 ;6 J. 2 0 ,( ) 9 .
( 稿 2 0-21 ) 收 0 81-1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DSA临床研究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DSA临床研究在医学领域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影像学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凭借其高分辨率和准确性,成为了评估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病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主动脉弓及其分支DSA 的临床应用、技术要点以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一、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主动脉弓是主动脉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上部,呈弓形弯曲。
从主动脉弓发出的主要分支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又很快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这些动脉为头部、颈部和上肢提供了重要的血液供应。
了解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于准确解读 DSA 图像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走行、管径和分支角度都有一定的规律。
然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二、DSA 技术原理及在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检查中的应用DSA 是一种通过减去不含对比剂的图像来突出显示血管结构的影像学技术。
在进行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 DSA 检查时,通常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主动脉弓,然后注入对比剂,同时进行 X 线连续摄影,从而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
DSA 能够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形态、管径、狭窄程度、有无动脉瘤形成以及血管壁的情况等。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DSA 还可以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治疗效果,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DSA 检查的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在进行 DSA 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患者通常需要禁食水数小时,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穿刺部位选择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股动脉和桡动脉。
主动脉弓上血管变异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技巧影像的研究
主动脉弓上血管变异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技巧影像的研究摘要】目的通过DSA造影结果,观察变异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影像学特点、造影技术及患者临床资料的情况。
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主动脉弓变异的患者共254例,分析其主动脉弓分型、弓上血管夹角与造影成功及失败之间关系。
结果254例患者中成功造影组共211例失败造影组共43例。
成功造影组中Myla I型占104/211,Myla II型占55/211,Myla III型占41/211;失败组中Myla I型占21/43,Myla II型占8/43,Myla III型占15/43。
成功造影组中弓上血管夹角小于或等于30°为84/844,30°-60°之间为168/844,大于60°为588/844。
失败造影组中弓上血管夹角小于或等于30°为84/844,30°-60°之间为168/844,大于60°为588/844。
成功组中平均年龄为53.23岁小于失败组中平均年龄的64.85岁。
成功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病例数分别为124、148、101;失败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病例数分别为30、34、25。
结论变异型主动脉弓上造影成功受年龄、基础疾病、血管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需临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技术协同进行。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主动脉弓变异技巧脑血管病患者常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一般身体状况较差,大多都无法耐受常规的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此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
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高疗效、低风险的特点。
在介入过程中,往往一些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变异给介入治疗增加难度,增加潜在的并发症,甚至放弃介入治疗。
大量文献报到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变异约30%左右[1-3]。
国内通过DSA、CTA、MRA对主动脉形态的研究不断增多。
DSA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形态学的研究
主动脉弓畸形分为:①左位主动脉弓,右侧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共干,迷走右侧颈总动脉 单独自主动脉弓发出;弓上动脉分支为三支型,自右至左依次为右侧锁骨下动脉与左侧颈总动脉共干、 迷走右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②左位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锁骨下动脉分别发出,学 走右侧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左侧(下降段)发出,∥弓上动脉分支为四支型,自右至左分别为右侧颈总 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和迷走右侧销骨下动脉;③左位主动脉引、双侧颈总动脉共干发 出,右侧迷走锁骨下动脉单独发出,引上动脉分支为三支型,自右至左依次为双侧颈总动脉共干、左侧 锁骨下动脉及迷走右侧锁骨下动脉;④镜像型右位主动脉弓:胸主动脉位于脊柱右侧,弓上动脉分支为 三支型,自左至右依次发出左左头臂干、右侧颈内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⑤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左侧 锁骨下动脉:非镜像型右位主动脉怀,升主动脉向右上走行达主动脉弓顶,在脊柱左侧转为降主动脉走 行降主动脉方向依次为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及迷走左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 总动脉及迷走左侧锁骨下动脉。
arch malformation,and 1 7 because of advanced age,sharp singles on aortic arch branches,and severe vascular tortuosity,Conclusion We should fully master the ex·ceptionally complex anatomy and imaging findings of
全脑血管造影术基本操作的教学体会
全脑血管造影术基本操作的教学体会发表时间:2012-09-24T11:31:13.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周志明[导读] 重视台上操作而忽视台下练习。
初学者在台上操作的机会是有限的,所以台下练习显的非常重要周志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安徽芜湖 241001)【摘要】全脑血管造影术作为评估脑血管情况的金标准,在某些情况下还不适为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但脑血管介入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使学员尽快熟练掌握脑血管造影术、减少造影引起的并发症尤其重要。
在全脑管造影基本操作的教学中,我们的感受是:(1) 强调和坚持无菌观念;(2) 熟悉和掌握基础知识;(3) 重视围手术期管理;(4) 分步讲解和练习造影步骤;(5) 及时纠正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常见问题。
通过上述方法,让学员尽管熟悉脑血管造影技术,以及如何避免和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为他们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教学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296-02脑血管疾病现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一系列无创性检查出现,如头颅C T、MR I、C T A、MR A 等,为脑血管病的诊断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但全脑血管造影术作为评估脑血管情况的金标准,可以实时地动态显示全脑血管。
在某些情况下还不适为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能够直观、快速了解并掌握脑血管分布、代偿等情况。
掌握脑血管造影这一技术对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脑血管内治疗的基础。
但脑血管介入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2]。
在脑血管造影术教学过程中,初学者养成良好的规范,对熟练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减少造影引起的并发症尤为重要。
现将笔者在脑血管造影术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报道如下。
一、强调和坚持无菌观念目前,能开展的人体手术种类达600 余种,各种手术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其关键要素却是相同的,即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范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护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观察护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62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53~82岁,平均72.6岁。
其中大于70岁者32例占51.6%,DSA成功率100%。
1.2 设备与材料:美国GE全身血管造影机,18F套管穿刺针,15cm 5F动脉鞘,5F单弯造影导管,5F猪尾造影导管,035/150cmJ型超滑导丝,碘海醇造影剂等。
2 结果62例DSA术后均成功完成护理,其中有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经局部热敷等护理均完全好转。
未出现脑梗死、假性动脉瘤、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 护理要点3.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每1h观察1次并记录。
6h后根据病情决定观察时间长短,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一旦有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加强监护。
3.2 观察穿刺部位:患者返回病房后,首先测量足背动脉,若搏动良好,则在穿刺包扎部位用沙袋压迫止血,重新测量足背动脉,若无异常表明沙袋压迫得当。
同时应观察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以便及早发现血肿及出血等并发症。
3.3 基础护理: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6h后病人可左右移动或取侧卧位,静卧24h,24h后可下床活动。
同时给患者以心理护理,消除其精神紧张、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
护士应稳定患者情绪,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尤其在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切不可晃动头部,以免影响成像效果。
对躁动不安者,给予适量镇静剂,并对穿刺肢体局部制动。
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形态学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形态学的分析张永力;刘方军【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8)2【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s and malformations of the aortic arch branches in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the changes of aortic arch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s. Methods The cere- brai angiography of 774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giography of aortic arch and the superselective angiography of its branch arteries were pedormed via femoral artery catheterization. The vari-ations and malformations of aortic arch branches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age on the Myla type, the sharp angles of each aortic arch branches, the brachiocephalic trunk arising from the ascending segment of aortic arch, as well as the vascular tortuos conditions of the aortic arch branch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①Aortic arch anomalies were found in 78 cases( 10.08% ). Of which 68 cases (8.79%) had aortic arch variations;10cases( 1.29%) had aortic arch. ②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proportion of Myla type I aortic arch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s of Myla type II and III aortic arch increased. ③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inci-dences of the sharp angles of brachiocephalic trunk,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left subclavian artery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proportion of brachiocephalic trunk arising from the ascending segment of aortic archincreased. ④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incidence of non-tortuosity in aortic arch branches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incidences of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tortuosities increased gra dually. ⑤Angiography on each aortic arch branch of 75l cases in this group was successful, and 23 cases failed, in which 5 because of variations of aortic arch, I because of aortic arch malformation, and 17 because of advanced age, sharp singles on aortic arch branches, and severe vascular tortuosity. Conclusion We should fully master the ex-ceptionally complex anatomy and imaging findings of aortic arch and make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o be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3-D vascular imaging technology.%目的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畸形情况及不同年龄患者主动脉弓的变化情况.方法连续纳入774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均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造影及其分支动脉的超选择造影,分析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和畸形情况.分析年龄因素对Myla分型、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呈锐角、头臂干发自主动脉弓上升段以及主动脉弓上分支迂曲情况的影响.结果①共发现异常主动脉弓78例,占10.08%(78/774).其中主动脉弓变异68例,占8.79%(68/774);主动脉弓畸形10例,占1.29%(10/774).②随年龄的增长,Myla 型主动脉弓的比例降低.MylaⅡ型和MylaⅢ型主动脉弓的比例增加.③随年龄的增长,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的锐角发生率逐渐增加,头臂干发自主动脉弓上升段的比例升高.④随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弓上分支无迂曲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轻、中、重度迂曲的发生率逐渐升高.⑤该组患者主动脉弓上各分支造影成功751例,失败23例,其中因主动脉弓变异5例,因主动脉弓畸形1例,因高龄、弓上分支角度小或血管严重迂曲17例.结论应充分掌握异常复杂主动脉弓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他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使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更加安全有效.【总页数】5页(P77-81)【作者】张永力;刘方军【作者单位】100093,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100093,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主动脉弓类型及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对神经介入的影响——附340例主动脉弓DSA分析 [J], 薛绛宇;李天晓;翟水亭;刘建文;王子亮;白卫星2.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J], 郜爱青3.全脑血管造影术中顺路行腹主动脉造影81例临床分析 [J], 吴志武;温德树;李次发;马莉琴;罗日向;谢姚屹4.主动脉弓部手术中单用深低温停循环与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J], 张祖磊;杨威;龚艺;芦潮;余凡;周明富;董啸5.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憋气训练对主动脉弓影像的影响 [J], 齐素艳;李洁;刘玉恩;潘志兰;张宏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一、术前准备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的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1、主动脉弓造影: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投照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2、颈总动脉造影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标签:介入;全脑血管造影;护理介入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是比较常用的检查脑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瘤、脑出血、椎动脉狭窄等疾病的一种微创介入手术[1],这种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的特点,所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个完整的脑血管造影对发现病变后采取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了确保造影的顺利进行,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外,护士的紧密配合是不容忽视的。
以下是我对这类介入手术患者的一些护理体会,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8~2009年,对临床预诊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介入全脑血管造影,共406例,年龄8~75岁。
其中,发现脑动脉瘤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有26例,发现椎动脉狭窄进行支架植入的有15例。
方法是在DSA引导下,局麻后经股动脉穿刺,然后导入5F鞘组,在超滑导丝引导下导入5F导管,超选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依次用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碘海醇进行造影。
2 护理2.1 术前护理接到手术通知单,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适当地为其解释病情,并通过简单介绍手术的过程,让患者了解这是一个微创手术,从而使患者放下心理包袱。
另外,因术后要卧床24 h,所以要引导患者提前训练床上大小便。
因造影必须使用造影剂,术前需询问有否过敏史,并做好术野皮肤的准备。
为了防止患者术中呕吐,应术前6 h禁食,4 h禁饮,送手术前给予建立静脉通道,并按医嘱用微量泵推注尼莫通10 mg/50 ml,因尼莫通遇光易变色,所以需用特制50 ml避光注射器,速度2~4 ml/h。
以及使用镇静用药,常用的是肌肉注射鲁米那0.1 mg或安定10 mg。
2.2 术前准备患者到达介入手术室后,首先应做好三查七对,和蔼亲切接待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感。
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枕下垫一个X 光可穿透的头托,起到固定头部的作用。
连接好心电监护,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呈锐 角超选 困难 , 但 能稳定选 择于血管 口时 , 即可完 成各体位造 影检
查, 无介入治疗指征时没必要超选 择插管 。运用上述几种 导管大多数 Ⅲ
型主动脉 弓患者可顺利完成造影 , 如果 弓或血管开 口异常迂 曲或变异可 考虑将上述导管塑形 , 但不能损伤导管本身特性 。 本组 患者 中 1 O 例 术 中或 术后 出现造 影相关 并发 症 ,发 生率 约 7 . 6 %, 与文献报道 的 5 - 9 %的发生率 相仿 , 脑血管痉挛 、 栓塞事件发 生主要
2 0 1 5年 2月
第 1 4卷 第 2期
今日 健康
J I NR I J I ANKA N G ・ 2 5 7・
F  ̄ b ma r y 2 0 1
影像和检验 ・
Ⅲ型主动脉 弓患者行全脑血 管造 影操作经验探讨
胡跃峰 郑立宏 宋 红 香
板血 管造影 机 , 美国M a r k Vp r o v l s 高压注射器 , 造影剂 为 3 0 0碘海醇 ; 导
管主要选用 C o r d i s V E R、 H 1 、 S I M1 、 S I M 2 等导管 , 有 时也选用 C O O K V T K 导管 。 l _ 3 方 法 连接 2 套动脉 加压持 续滴注器 ( 1 个 与动脉鞘相 连 , 另 一个 与 Y形 阀支臂 的三通连接 ) , 采用 S e l d i n g e r 改 良技术穿刺股动脉置管 , 常规静脉
并发症发生。
在临床实 际工作 中发 现主动脉 弓形 态的改变 对于颅 内外血 管的超
选造影 及治疗至关重要 , 尤其 当主动 脉弓形态呈 Ⅲ型主动 脉弓时全脑血
管造影 的难 度会大大增加 , 并发症 的发生 几率明显增高 。本文 总结了我 院自2 0 1 0 年共完成 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
验体会 与广 大同道共同分享。
1 3 2 例, 总结了一些可 能提 高造影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 愿将 这些经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3 讨 论
脑血管造影术 中常规使 用动脉加压持续滴注装置 , 避 免长时间操作 导致的导管 内、 鞘管 内血栓形成 或微小斑块脱落 ; 采用合适 的工作体位 , 充分展示 弓上各分支开 口位 置, 有 助于选择适宜型号导管 。根据 导管头 端外形不 同, 导管可分为 以下几类 : 单弯导管 、 反弯导 管、 双弯导管 、 强化 双弯导管及 三弯导管 , 常规选 用 的 5 . 0 F V E R导管属 于单弯导管 , Ⅲ型主 动脉 弓时运用该导管 选择右侧头 臂动脉或左 颈总动脉 时支撑力 明显不 够, 导 管选择至血 管 口处后很难 将导丝置 于血管远端 , 无 法完成超 选择 插管 , 此时可换用 5 . O F HI 导管 , H 1 导管 与 C o b r a 导管类 似都属于双弯 导管 , H 1 曲率较 C o b r a 小, 运用该导管选择右侧 头臂动脉时支撑力很好 , 般情况下导丝可放置 于所选 血管远端而超选成功 , 选择左 颈总时因角
成 功 率 及 减 少并 发 症 。
【 关键词 】 Ⅲ型主动脉 弓 全脑血 管造影
导管
脉失败 , 2 例超选右锁骨下动脉失败 , 后将导管置于头臂动脉行右椎动脉 检查 , 每 台造 影平均耗时 5 6 分钟 , 每例患者完 成造影平均使 用 2 . 8 根导 管, l 0 例患者于术 中或术后出现并 发症 , 3 例术 中出现脑血管痉 挛 , 1 例 术 中出现一过性肢体 活动功能障碍 , 3 例术后穿刺处 血肿 , 2 例穿刺处假 性动脉瘤形成 , 1 例拔鞘管时 出现迷走 反射 , 无血管 夹层 、 腹膜后 血肿等
一
本 组共 1 3 2 例患者 , 其中男 9 O 例, 女4 2 例, 年 龄最小 4 8 岁, 最大 8 2 岁, 平均 6 9 . 4 ±5 . 8 岁, 高血压 9 6 例, 糖尿病 6 2 例, 主要 以脑 梗死 、 短暂 性脑缺血 发作( T I A ) 、 后 循环缺血等 就诊 , 所有 患者均行 颈部超声 、 经颅
原因还是与主动脉 弓形 态变异 有关 ,造影难度增加 ,操作时 间延 长 , 导
给予 2 0 0 0 U肝素入壶 , 先选 用 5 . O F 猪尾导管 行主动脉 弓造影 , 主动脉 弓
造 影采 用 左前 斜 3 0 o一 4 O o, 造影 条 件 : 流速 2 0 m l / s , 流量 2 5 m l , 压 力
多普 勒超声 ( T C D ) 、 螺旋 C T 血管 成像( C T A) 、 磁共振血 管成像 ( M K A ) 等 检查 中的一 项或几项 , 需进一步 明确诊 断或诊断 明确需行介入 治疗的患
者给予全脑 血管造影检查。 1 . 2 设 备及材料 设 备采 用 P H I L I P S A l l u r a 数 字血 管造影 机和 S I E M E N S A r t i s Z e e 平
( 北京市顺 义区医院, 北京
1 0 1 3 0 0 )
【 摘
要】 目的 探 讨Ⅲ型主动脉 弓患者行 全脑血管造影操作 经验 。方法 通过 总结及 分析我院 1 3 2 例 Ⅲ型主动脉 弓患者行全脑
血管造影 中的操作 方法 , 提 出可以提 高造影成功率 , 减 少并发症 的经验体会 。结果 1 3 2例患者 中 1 2 6例顺利 完成脑血 管造影 , 成功率 9 5 _ 5 %, 每 台造影平均耗 时 5 6分钟 , 每例 患者完成造影平均使 用 2 . 8 根 导管 , 1 0 例 患者于术中或术后 出现并发症 , 发 生率 7 . 6 %。结论 绝 大多数 Ⅲ型主动脉 弓患者可以顺利完成脑 血管造影检查 , 在熟练掌握 导管、 导丝等器械性 能及选择适 当造 影策略 前提 下可以提 高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