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
专题3
一、选择题
1.(2020·江苏扬州高三上学期期末)《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道:“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许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
燕京大学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
”这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材料表明是清除帝国主义残余,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 项;“一边倒”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主要涉及亚非国家,与西方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2.(2020·河北张家口高三上学期期末)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把西方侵略势力一律清除净尽。
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新中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解析:长期以来,列强依靠武力攫取的诸多特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加之美国长期支持蒋介石政权,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的关联性。
三大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过慎重考虑而提出的重大外交指导思想,故选A项。
答案:A
3.(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
据表可知当时( )
时间事件
1954年12月中国确定了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逐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方针
1955年2月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促进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
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秘密会见日本代表,表达了中国对日建交的意愿1955年中国国内为建交而行动,包括统一党内外及社会舆论的认识,改善对日工作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解析:据材料“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和“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可知双方都有发展经济需要,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中日交往的目的是发展贸易,不是三大改造,排除A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仍旧是一边倒,排除B 项;材料主要说明中日关系不是美日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4.(2020·山东威海一模)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 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 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解析:1952年正值冷战时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材料中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贸易协议的做法,恰恰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A项;1952年我国并未摆脱美国的经济封锁,材料现象只能说明一定程度上有所摆脱,但“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52年我国并未调整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来的,排除D项。
答案:A
5.(2020·江苏苏锡常镇一模)阅读《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为解决建交国家逐年减少的问题,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材料中“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为解决建交国家逐年减少的问题”相符,故选B项。
答案:B
6.周恩来在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前写道:“即便美国将以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
”据此推
断,这次会议最终达成的一项协议是(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解析: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极力破坏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则努力打开外交新局面,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所以材料是对日内瓦会议的描述,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B项;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排除A项;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排除C项;1973年《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的签订,表示美国的侵越战争遭到了最终失败,排除D项。
答案:B
7.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
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B.日内瓦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57年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总额上升,1955年万隆国际会议在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下圆满成功,故万隆会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带动了各国的贸易发展,故选A项。
答案:A
8.(2020·广东潮州“五校”联考)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
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
”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 )
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
答案:C
9.(2020·山东淄博“五校”联考)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会议,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
”这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解析:影响外交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因为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故B项正确。
答案:B
10.(2020·广东肇庆一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
”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
影响中国战略改变的主要因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B.中美关系正常化
C.经济建设的需要D.日本和欧洲崛起
解析:材料明确事件为“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初期,改变外交战略不与苏联继续交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可见中苏关系好转,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战略改变主要是针对苏联有所变化,和日本、欧洲的崛起没有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11.(2020·山东泰安一模)下图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198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大幅提升的原因是中国( )
A.“另起炉灶”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实行对外开放,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国际合作
解析:1980年建交国家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对外开放,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得到更多的认同,故选B项;“另起炉灶”符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排除A项;1980年还没有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排除C项;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排除D项。
答案:B
12.(2021·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解析: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21·山东日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是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材料二下图是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
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性质的出访59次。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图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
解析:第(1)题,据所学可知1949—1966年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答案:(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2)概括指出材料二图中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解析:第(2)题,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的柱状图及注,可以从出访次数、出访目的地来概括总结。
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国家元首出访的意义。
答案:(2)特点: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家遍及各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
合。
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4.(2020·山东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
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
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据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据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作答,即从新中国政府角度、从英国政府角度。
从新中国政府角度考虑,政府坚持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既然英国政府没有明确表示这一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也就非常正常了;从英国政府角度考虑,自1840年以来,英国政府在中国取得了若干特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是英国仍然妄想保持其在华权益,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也就非常正常。
答案:从新中国方面作答角度1: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新的外交关系;角度2:新中国推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从英国方面作答角度1:英国没有正确认识近代的中英关系,并幻想保留在华侵略权益;角度2:英国没有明确对新中国的承认,没有申明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等原则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