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求知好学篇】
吕蒙为学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蒙为学》
1.(1)A (2)B
2.D
3.C
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意思符合即可)
《吕蒙为学》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

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

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

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

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

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

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

”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学贵有恒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
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

②芒芒:疲倦。

【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自矜.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而.力疲气竭思而.不学则殆
B.灌溉以.时耳策之不以.其道
C.凡人于.初植者胡不见我于.王
D.苗则.槁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学贵有恒》
1.C【解析】趋:快步走。

2.AB【解析】A而:连词,表示转折,却。

B以:介词,按照。

C于:介词,在/介词,向。

D 则:早就、已经/就是。

3.(1)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2)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4.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

作者通用这两个事例正反认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永恒的毅力之观点。

附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

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

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

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

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

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

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

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

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

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

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与诸弟书
清·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

②洎(jì):至,到。

③骤几:很快成功。

【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3.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与诸弟书》
1.D
2.(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

(意对即可)
3.(1)有毅力(坚持不懈)。

(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

附译文:弟弟们在家读书,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的?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然懒惰仍如往日,而每天用楷书写日记,读史书十页,在记茶余偶读一则,这三件事,没有间断过一回。

十月二十一日,发誓永远戒掉吃水烟,至今已经两个月不吃,习惯成自然了,我自己设的课程很多,只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发誓终身不同断。

弟弟们每天自己设立课程,必须天天不间断,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

我除这三件事以外,其他课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这三件,将终身实行。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弟弟们现在只有见识不是马上可以广搏的。

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励吧!我身体很弱,不能苦想,苦想便头昏;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

时刻所盼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传统美德篇】
祁奚请老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

”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

”晋遂举.解狐。

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

”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

②晋君:指晋悼公。

③解狐:晋国大夫。

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

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2012年广东省梅州市】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
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祁奚请老》
1.A【解析】嗣:继承。

2.D【解析】文中通过人物对话描写,表现祁奚坦率正直大公无私地为国举荐人才。

《祁奚请老》译文: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

”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

”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

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

”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朱晖守信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2)乃把.晖臂曰( )
(3)举手未敢对.( ) (4)子孙窃怪.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朱晖守信》
1.(1)一向,平素。

(2)握,持。

(3)答复,回答。

(4)感到奇怪。

【解析】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不选择题。

理解难度不大,考查的四个词在课本中都有注解。

2. D【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能力。

考查的一个词(“以”),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作副词,解释为“把”,与例句解释相同。

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解析】本句采分点:对“闻”、“妻子”、“乃”“赈赡”的解释到位,即可。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附译文: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个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

(朱)晖的小儿子颉很不理解,问到:“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

(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描物状物篇】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古镜》
1.A
2.B
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

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

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

【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

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2012年天津市】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2)夫如是
..( )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译文: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养竹记》1.(1)稳固。

(2)像这样。

2.因此君子太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附翻译: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体现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冰雪文序
张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

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

③恣:放纵,任凭。

④挹(yì):舀。

⑤奚(xī):什么。

【2012年湖北省宜昌市】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藉( ) 异( ) 遂( ) 固( )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译文: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

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

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雾凇沆砀,,。

《冰雪文序》
1.藉:借,凭借。

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2.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
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5.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6. “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7.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事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012·吉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堤——水乡陆途
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

久欲为长堤。

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

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④、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⑤水中淤泥实⑥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⑦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①陆途:地上的道路。

②病涉:苦于涉水行走。

③泽国:低洼积水之地。

④籧篨(qúchú)
:芦苇。

⑤漉(lù):淘干。

⑥实:填塞。

⑦汱(tài ):排水。

【2012年吉林省】 1.文中“亦如此”中的“此”的意思是 。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
1.这样。

2.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3.修筑长提。

有智慧。

附译文: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
筑长堤。

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

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
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

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
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
地方都是泥土了。

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

每三、四里筑一座桥,以打通南北的水上通道。

不久长堤完成,到现在还造福着当地的人们。

【参考资讯】
《苏昆长堤》201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结合图示阅读沈括的《梦溪笔谈•泽国长堤》,按要求完成11—15题。

苏昆长堤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

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
处求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
一墙,亦如此。

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
至今为利。

【注释】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

②籧篨(q úch ú):
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

③刍藳(g ǎo):草把。

④漉:捞取。

⑤汱(qu 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
引申为排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 ) (2)久欲为.
长堤 ( ) (3)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 ( ) (4)每三四里则.
为一桥 ( )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
朗读停顿。

以 水 车 汱 去 两 墙 之 间 旧 水
6丈 3尺 3尺 堤 渠 泽国长堤剖面示意图
13.翻译下列句子。

(1)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
(2)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译文:
1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请你说出古人造堤方法的巧妙之处。

15.依据古人造堤给你的启示,结合日常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完成下列试题。

为帮助玉树灾区的同学们渡过难关,学校团委准备开展“我为玉树献爱心”活动。

活动中有以下几项任务要请你帮助完成:
【活动一】活动主要有4个环节:①师生为灾区学生现场寄语(约30分钟) ②布置募捐会场(约1小时) ③撰写募捐活动总结报道(约30分钟) ④师生捐款捐物(约1小时)
【活动二】李刚同学不明白你这样安排的原因,请你结合具体环节向他做解说。

【活动三】生活在玉树地区的藏、回、羌等各族儿女,是我们的手足同胞。

面对他们经受的灾难与苦痛,我们除了提供物质上的支援外,还应该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下面是赠给他们的一副对联,请补写出下联。

上联:地震无情,兄弟姐妹遭劫难
下联:,
【活动四】下面是某同学给校报撰写的一则消息,编辑在审稿中发现了两处语病(已用横线标出),请你把改正后的语句抄写下来。

我校成功开展“我为玉树献爱心”活动。

4月19日上午,我校师生集中在阶梯教室,①为玉树地震灾区的同学们举行了爱心活动捐助。

全体师生踊跃捐款捐物,共筹得善款计人民币16726.50元、御寒衣物565件,同时还收集到祝福寄语893条。

捐助现场爱意涌动,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心系灾区倾情相助的精神风貌。

②捐助活动于当日上午大约11点左右圆满结束。



【拒腐清廉篇】
杨震拒礼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