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夜雨诗意》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夜⾬诗意》简析
【余秋⾬《夜⾬诗意》原⽂】
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函共6册,字体很⼩,内容很多。
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绪分门别类,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
过去⽂⼈要应急写诗时,查⼀直,套⼀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来。
但是毫⽆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读的。
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看看在同⼀名⽬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汇集,才有⼀点意思。
来去,眼下出现了“夜⾬”这⼀名⽬,那⾥的诗⼤多可读。
既然是夜间,各种⾊相都隐退了,⼀切⾊彩斑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在下⾬,空间⼗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向朴实,⾛向⾃⾝,⾛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光听着窗外夜⾊中时紧时疏的⾬声,便满⼼都会贮⾜了诗。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难⾛,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的旅⼈浑⾝湿透。
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时浇灭,天上⼈间只剩下了被⾬声统⼀的宁定,被⾬声阻隔的寂寥。
⼈⼈都悄然归位,死⼼塌地地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外界的⼀切全成了想象,夜⾬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款款地剥夺了⼈的活⼒,因此夜⾬中的想象⼜格外敏感和畏怯。
这种畏怯⼜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起,凝聚成对⼩天地中⼀脉温情的⾃享和企盼。
在夜⾬中与家⼈围炉闲谈,⼏乎都不会拌嘴;在夜⾬中专⼼攻读,⾝⼼会超常地熨帖;在夜⾬中思念友⼈,会思念到⽴即寻笔写信;在夜⾬中挑灯作⽂,⽂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中想象最好是对富⽽⽴。
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脚,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呵成⼀⽚迷雾。
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能看得很远。
风不⼤,轻轻⼀阵⽴即转换成渐沥⾬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
此时此刻,天她间再也没有什么会⼲扰这放任⾃由的风声⾬声。
你⽤温热的⼿指划去窗上的雾⽓,看见了窗⼦外层⽆数晶莹的⾬滴。
新的雾⽓⼜腾上来了,你还是⽤⼿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夜⾬是⾏旅的⼤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鞋和伞。
夜⾬会使旅⾏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
夜⾬会使旅⾏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怜,构成万⾥豪情的绊。
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峻岭,⽽是夜⾬,使⽆数旅⾏者顿⽣反悔,半途⽽归。
我不知道法显、⽞奘、郑和、鉴真、徐客他们在⼀次次夜⾬中⼼境如何,依我看,他们最强的意志,是冲出了夜⾬的包围。
如我⽆⽤之辈,常常会在⼤⾬如注的夜晚,躲在乡村旅店⾥,把地图拿出来细细查看。
⽬光在已经⾛过的千⾥之间来回,痴想着其间在夜幕⾬帐笼罩下的⽆数江河和⾼⼭。
这样的夜晚,我常常失眠。
为了把这种没出息的惰怠⼼绪驱赶,我总会在夜⾬中邀⼏个不相识的旅⼈长时间闲谈。
但是,真正让⼼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是第⼆天晴朗的早晨。
⾬后的清晨,铺天盖地奔泻着⼀种兴奋剂,让⼈⼏乎把昨夜忘却;⼜不能完全忘却,留下⼀点影⼦,阴阴凉凉的,添⼀份淡淡的惆怅。
在⼈⽣的⾏旅中,夜⾬的魅⼒也深可寻探。
我相信,⼀次⼜⼀次,夜⾬曾浇过突起的野⼼,夜⾬曾平抚过狂的胸襟,夜⾬曾阻⽌过⼀触即发的争⽃,夜⾬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
当然,夜⾬也所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烫的情怀。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
将军舒眉了,谋⼠⾃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步了,战⿎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刃⼊了,奏章中断了,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律平缓了。
不知道传记学家有没有查过,⼀个个⾬夜,扭转了多少杰出⼈物的⽣命旅程。
⼈⽣许多关节点的出现常常由于偶然。
种种选择发端于⼀颗柔弱的⼼,这颗⼼不能不受到突发性情景的执意安排。
⼀场⾬,既然可以使⼀位军事家转胜为败,那么,它也能使⼀个⾮军事的⼈⽣计划改弦易辙。
⽆数偶然中隐伏着必然,换⾔之,堂皇的必然中遍布着偶然。
⼈⽣长途延伸到⼀个偶然性的境遇,预定的⾛向也常常会扭转。
因此,哪怕是夜,哪怕是⾬,也默默地在历史中占据着地位。
如果⼈⽣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构建,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于是⼈们每时每刻遇到的⼀切,都可能包孕着恢宏的蕴涵。
诗⼈的眼光,正在于把两者钩连。
夜⾬中,⼈⽣和历史都在蹒跚。
渐渐,我对夜⾬的诗意,有了⼀点新的思考。
记得⼏年前我在庐⼭上旅⾏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座座坍弛在屋基,从屋基的⽤料看,绝不是⼭民的居舍,⽽应该是精雅别墅的所在。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诗兴突发,要在这⼉离群索居,独享⾃然。
然⽽,他们终于没有住久,我想多半是因为⽆法消受荒⼭夜⾬时可怖的氛围。
但毫⽆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焉与伦⽐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顶造了⼀间考究的⽩⽊房⼦,只要有夜⾬袭来,他就⽴即驾车上⼭。
他邀请我到他的⽩⽊房⼦⾥住⼏天,我⾄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我以前对夜⾬的感悟与他领受的⼤为逆反。
狼狈的苦旅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活的空闲,读⼀⾸诗,亲抚⼀下⾃然,⼀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我们显然遇到了⼀个美学上的⿇烦。
某种感⼈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具和营造⼿段使夜⾬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向浮薄。
我⾄今还⽆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画中加上⽕车、汽车和⾼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明本⾝毫⽆推拒之意。
去⼀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挂的却要⼀幅描尽⼭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旅图”。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次在国外⼀个海滨,天⾊已晚,瓢泼⼤⾬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瀑布的中⼼,替我驾车的⼥⼠完全认不得路了,⼀路慌乱地在⽔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然所给予的艰难。
⼈类在与⾃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然的暴⼒会把⼈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流,⼀时还很难从这些事端中提取出美。
⼈⾄少要在有可能与⾃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明确⽆误地战胜了⾃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了⼀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与⾃然较量得⼗分吃⼒,两相憋劲,势均⼒敌,那就会产⽣峻厉、庄严、扣⼈⼼弦的悲剧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类严峻的⽣存状态,考验了⼈类终极性的⽣命⼒,因此显得格外动⼈⼼魄。
⼈类的⽣活⽅式可以⽇新⽉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切真正懂艺术的⼈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希腊悲剧乃⾄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
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对⾃然
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产⽣⼀种⽅便感和舒坦感,却⽆法对应出⼀种⽣命考验。
为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统,不赞成把⼈类的社会⽣活和艺术⽣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规整⽆⽐的园林⼀般。
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命状态。
这便是他们⼼中的诗意,狄德罗甚⾄直捷地说,⼈类⽣活越是精雅⽂明就越缺少诗意。
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个活⽣⽣的现代。
现代,本不是⼀种⽂质彬彬的搭建,⽽是⼈类的⼀种原始创造⼒的⾃然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也愿意⼀再地在“蜀⼭⾏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命⼒重温⼀遍,愿意⼀再地品味苦涩的夜⾬,然后踩着泥⾛向未来。
前不久听到有⼈对那些以黄⼟⽂化为背景的艺术作品提出批评,认为它们写得过⼟过野。
这些批评家不愿意看到⼈类⾏旅上的永久性泥,只希望获得⼀点⼉成果性的安慰。
⽆论在⽣命意识还是在审美意识上,他们都是弱者,狄德罗所说的诗意他们⽆法理解。
光听着窗外夜⾊中时紧时疏的⾬声,便满⼼都会贮⾜了诗。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难⾛,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的旅⼈浑⾝湿透。
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时浇灭,天上⼈间只剩下了被⾬声统⼀的宁定,被⾬声阻隔的寂寥。
⼈⼈都悄然归位,死⼼塌地地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外界的⼀切全成了想象,夜⾬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款款地剥夺了⼈的活⼒,因此夜⾬中的想象⼜格外敏感和畏怯。
这种畏怯⼜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起,凝聚成对⼩天地中⼀脉温情的⾃享和企盼。
在夜⾬中与家⼈围炉闲谈,⼏乎都不会拌嘴;在夜⾬中专⼼攻读,⾝⼼会超常地熨帖;在夜⾬中思念友⼈,会思念到⽴即寻笔写信;在夜⾬中挑灯作⽂,⽂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中想象最好是对富⽽⽴。
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脚,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呵成⼀⽚迷雾。
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能看得很远。
风不⼤,轻轻⼀阵⽴即转换成渐沥⾬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
此时此刻,天她间再也没有什么会⼲扰这放任⾃由的风声⾬声。
你⽤温热的⼿指划去窗上的雾⽓,看见了窗⼦外层⽆数晶莹的⾬滴。
新的雾⽓⼜腾上来了,你还是⽤⼿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夜⾬是⾏旅的⼤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鞋和伞。
夜⾬会使旅⾏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
夜⾬会使旅⾏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怜,构成万⾥豪情的绊。
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峻岭,⽽是夜⾬,使⽆数旅⾏者顿⽣反悔,半途⽽归。
我不知道法显、⽞奘、郑和、鉴真、徐客他们在⼀次次夜⾬中⼼境如何,依我看,他们最强的意志,是冲出了夜⾬的包围。
如我⽆⽤之辈,常常会在⼤⾬如注的夜晚,躲在乡村旅店⾥,把地图拿出来细细查看。
⽬光在已经⾛过的千⾥之间来回,痴想着其间在夜幕⾬帐笼罩下的⽆数江河和⾼⼭。
这样的夜晚,我常常失眠。
为了把这种没出息的惰怠⼼绪驱赶,我总会在夜⾬中邀⼏个不相识的旅⼈长时间闲谈。
但是,真正让⼼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是第⼆天晴朗的早晨。
⾬后的清晨,铺天盖地奔泻着⼀种兴奋剂,让⼈⼏乎把昨夜忘却;⼜不能完全忘却,留下⼀点影⼦,阴阴凉凉的,添⼀份淡淡的惆怅。
在⼈⽣的⾏旅中,夜⾬的魅⼒也深可寻探。
我相信,⼀次⼜⼀次,夜⾬曾浇过突起的野⼼,夜⾬曾平抚过狂的胸襟,夜⾬曾阻⽌过⼀
触即发的争⽃,夜⾬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
当然,夜⾬也所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烫的情怀。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
将军舒眉了,谋⼠⾃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步了,战⿎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刃⼊了,奏章中断了,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律平缓了。
【余秋⾬《夜⾬诗意》简】
在当代散⽂家中,余秋⾬可能是⽐较受欢迎的⼀位。
这不单单是因为在他的散⽂中,我们可以寻见多少“散⽂化”的语⾔,更重要的,他不仅是⼀位散⽂家,⽽且还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所以品读余秋⾬的散⽂,⼀⽅⾯是⽂学上的熏陶,另⼀⽅⾯则是当代⼈“渴求”的⽂化上的洗礼。
任何⼀位散⽂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两⽅⾯的内容:⼀是个⼈境地的表述;⼆是内⼼深处思想的表达。
余秋⾬的散⽂亦如此。
但因为在余秋⾬的⾝上存在着太多的学者之风,所以在“思想的表达”时,有时往往显得“天马⾏空”,“不着边际”,其深度和⼴度早已超出“个⼈”范畴。
余秋⾬的思考,涉及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化的等等。
总⽽⾔之,是将⼀种历史的回眸与当代社会的构建“整理”在其散⽂中,进⽽深深地镌刻在⾃⼰的思想和灵魂深处,⽽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篇篇⽓势恢宏,但⼜稍有些抑郁⽓质“⽂化漫谈”。
之所以说是“⽓势恢宏”,是因为“历史的”等存在于散⽂中,不可不呈现这种⽓势;⽽“抑郁”,则同样是“这些东西”,不可不勾起作者对如今社会“形形⾊⾊”的隐忧。
家国情怀,是“⼀代”[2]散⽂家的敏感,更是⽂化学者,尤其是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普遍具有的忧患意识。
《夜⾬诗意》既是⼀篇兼个体思考和家国情怀于⼀体的散⽂。
任何⼀篇散⽂,⽆论有着多么隽永含蓄的语⾔,⽆论思想性和社会性达到何种⾼度,但开篇,即“⼊题”,⼤多会选取⼀个“⽣活化”视⾓。
由浅及深,是⼀个常⼈正常的思维⽅式。
⽆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浓郁的⽣活⽓息,是⼀种“屡试不爽”的引领:多数作者乐于将⾃⼰的⽣活表露出来;⽽读者也⼤多存有⼀种猎奇⼼理,存在⼀种“窥视”他⼈⽣活的欲望。
也许是在“表现
欲”和“窥视欲”的“双重效应”下,《夜⾬诗意》采取了这样的开篇形式。
开篇的两段,作者将⾃⼰早年学写古诗的事情以及产⽣的⼀点点“疑问”“还原”给读者。
两段没有豪情壮志的朴实语⾔,恰恰架构起⼀座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灵之桥,为接下来的客观陈述和情感表达开辟了通路。
⾬,在多数时候,是不受⼈们欢迎的。
尤其是下⾬的夜晚,⼀种惆怅和寂寥的情绪更是油然⽽⽣。
散⽂家的性情往往是敏感的,因⽽作者⾃然会被夜⾬悲凉消极的情绪所感染,于是产⽣了“泥难⾛”,“浑⾝湿透”这样浅浅的抱怨。
但凡事都是⼀分为⼆的,在“抱怨”之余,作者瞬间寻找到夜⾬给⼈带来的⼀点点往⽇难以觅得的享受:“围炉闲谈”,“专⼼攻读”。
在⼀个⼈⼈都忙于物质追求的时代,“闲谈”与“攻读”,这“稀罕”的⽣活情趣,正是“逼仄”的夜⾬的恩赐。
夜⾬
的“⽭盾”,⽆形中构筑起⼀⽅富有诗意境界。
仿佛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中的情怀、才华、抱负才能真正直抒胸;久积⼼底的豪⾔壮志才能够获得豪爽地迸发。
夜⾬带来的“愁”,难以因其带来的“恩赐”⽽⽴马远离⼼绪。
夜⾬与“愁”,“结缘”应该有⼏个世纪了吧?历代⽂⼈骚客⼏乎“遇⾬皆愁”;但夜⾬的“恩赐”,是否是作者的“专利”,⽆从考证,但我想它应该诞⽣在⼯业化与城市化之后。
因为在这以前,⼈们的⽣活中从不缺乏诗意,既然如此,“诗意”⼀词就不会被⼈们提到⼀个“⽂学的”层次。
就犹如在困难时期,吃粗粮是⼀种⽆奈之选。
但如今,粗粮被⾼⾼“抬举”到了养⽣的⾼度。
“愁”是千百年的积淀;⽽“恩赐”尚需后⼈继续开掘。
因此“恩赐”与“愁”相⽐,⾃然落于下风。
在“恩赐”带来的“情趣”稍稍愉悦了满是惆怅的⼼之后,愁情再次爬上作者的⼼头。
这⼀次,他想到了⼀些⼈。
熟悉余秋⾬的⼈应该知道,他还是⼀位“虔诚的”旅者,丰富的旅⾏经历创造了他独具⼀格的
思想度量和⽂学⾯貌。
旅⾏,是⼀位“与⽂字为⽣的⼈”的“必修课”。
古今中外皆如此,没有“⾏⾛”,哪能知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传世的作品、不朽的事迹,不是凭空⽽出,⽽是需要⾛进⾃然、⾛进社会、⾛进历史,⽤⼀颗对⾃然热爱,对社会关怀,对历史敬重的炽热之⼼⽽完成的。
作者深知这⼀过程的艰难,因⽽在“夜⾬”之际,他想到了⾃⼰的“旅伴”——法显、⽞奘、郑和……这是⼀种“同⾏”间倾情的关怀,更是⼀种向“前辈”虚⼼请教的表现。
在“前辈”⾝上,作者找到了“冲出夜⾬的包围”的“妙计——“最强的意志”。
也许是“榜样”的⼒量,作者的⼼情突然变得快活开朗,不再将夜⾬的愁苦刻意寄托于外在的何种形式,⽽是静⼼期盼“第⼆天晴朗的早晨”。
⾄此,在⼀篇描写“⾬”的散⽂中,第⼀次提到
了“晴朗”⼆字。
这不但是作者⼼中“由愁到喜”的分⽔岭,⽽且为读者的内⼼敞开⼀⽚湛蓝的天空。
同时,“第⼆天晴朗的早晨”,不失为⼀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它是⾬夜与“⼈⽣”(个体)畅想
的“完结篇”,也标志着更加宏⼤与豪迈的叙事议论即将开启。
⼀篇散⽂,⽤富有⽂学⾊彩的语⾔将个⼈遭际和感悟表达出来,顶多可以⽤“不错”来形容。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连篇累牍的“不错”的⽂章,必定会埋没在浩浩汤汤的⽂学长河中。
哪⼀位⽂⼈不希望⾃⼰的⽂章千古流芳?哪⼀位⽂⼈都不盼望⾃⼰的作品成为后⼈的精神⾷粮?但“不错”,显然达不到如此境界,若想“千古流芳”、“精神⾷粮”就必须完成⼀次从“不错”向“出⾊”的跨越。
如果不突破散⽂原有的命题,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语句,也⽆法这样的跨越。
在《夜⾬诗意》中,作者将情感的倾注从个⼈上升到历史、社会和国家,“宣告”出此篇散⽂的写作⽬的不仅仅是为了满⾜⾃我宣泄,⽽是⼀种⼼系家国的真情表达。
想必很多⼈⾯对夜⾬,都有着或深或浅⼼灵感悟,这是夜⾬与诗意“天⽣”存在的⼀种关联,它能使⼈的思绪活跃,催⽣想象。
但我想,能将夜⾬和历史更迭联想到⼀起的,这世上应该仅有寥寥⼏⼈。
如此的联想,超越了⼀般的⽂学范畴,它是作者将⾃⼰的灵魂植根于历史、社会和国家,经过年复⼀年、⽇复⼀⽇地漫长思考、等待,甚⾄是忍耐⽽产⽣的“⼤智慧”、“⼤⽓魄”,“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在此⾯前,只能“可怜”充当⼀回“配⾓”了。
“历史”,确实是⼀个宏⼤的词汇。
⼤到⼀般⼈只可观望,⽆法驾驭。
对于平庸的⽂⼈⽽⾔,他们可能也会“写历史”,但多数是为了显⼀显其“⽂⼈本⾊”;或只是寥寥⼏笔⽽过,⽆法深⼊,因为他们难以察觉到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在他们眼中,历史是冷冰冰的、毫⽆⽣⽓的。
《夜⾬诗意》,表⾯写⾬,实则写史。
读者为作者宏⼤叙事命题拍案叫绝,但在作者的笔下,历史⼜
是“可⼤可⼩”的。
但只有真正懂史的⼈,历史才具有这样的“伸缩性”:历史之⼤,“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历史之⼩,告诉了⼈们⼀个简单的道理:“……⼈们每时每刻遇到的⼀切,都可能包孕着恢宏的蕴涵。
”就如同孔圣⼈所⾔:“不以恶⼩⽽为之,不以善⼩⽽不为。
”⽽此时的作者,也仿佛是⼀位俯看世事沧桑的圣⼈,“揉搓”历史于⿎掌之间。
回眸历史、感悟过去,为的是更好地洞悉纷复杂的当下社会。
由夜⾬产⽣的对社会的思索,作者将笔触对准了“回归”。
⼼向⾃然与传统,追寻⼀种归真返的⾃然与社会——是当代⼈最为缺失的⼀环,是有识之⼠急切呼唤的⼀环,因⽽“回归”,构成了本篇散⽂的主旨——只有将事物回归到其原本的⾯貌,诗意等⼀切具有感性⾊彩的理性浪漫才会显现,否则,⼀切都是“表⾯⽂章”⽽⽆法深⼊事物的精髓,⼀切都是外在形式上的描⽽显得单薄⽆⼒。
所以很多“富有的雅⼠”的“突发”之举只能“⽆情地”让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宽裕”的雅⼠当做嘲讽的对象。
作者倡导的“回归”,并不意味着要回到“采菊东篱下”的社会之外的社会;对于现代化,作者也没有表现出“先锋派”时常表现出的忧虑与迷茫。
事实上,⼈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现实也印证了现代化终究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乏有⼈类与⾃然、⾃我的抗争;更不乏流⾎、牺牲。
⼈类从混沌未开愚昧⾛到今天这样⼀个⾊彩斑的时代,其代价是⽆法估量的。
所以作者倡导的回归,是倡导⼈们应具有⼀种“回眸”的意识,不要忘记社会前进中先辈们⼀轮轮悲壮的抗争。
悲壮,⼀⽅⾯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美”并汲取道德的⼒量;另⼀⽅⾯,回眸历史、体会传统,是对⼀位位“⽃⼠”最好的祭奠。
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感到孤
独,因为有我们这些深受他们惠泽的现代⼈为伴。
⾃然界也好,⼈类社会也罢,都是从“远古”⾛来⽽沾带⼀⾝“野⽓”。
如果⼈们仅仅看到了“⽂明”的结果⽽忽略其过程,势必会对历史和社会的种种现象产⽣曲解:什么是精雅?什么是⽂明?什么是诗意?忽略过程,只会使这些念本末倒置。
⽽“过程”产⽣的“美”,⽆论是细腻的,还是粗犷的;⽆论是“可接受”的,还是“不可接受”的,都是⼀种不加修饰的但却震撼⼈⼼的“美”。
没有“远古”的“野⽓”,哪有“现代”的“⾼雅”?社会发展是这样,⼈类⾃⾝的经历不也如此吗?每当⼈们竭尽全⼒成就⼀件事时,结果时常被“忽略”,真正享受的可能正是那段“劳其筋⾻,饿其体肤”的过程。
读毕余秋⾬的《夜⾬诗意》,不但没有被夜⾬的孤寂所击倒,反⽽幻想着何时能有那么⼀刻真正“享受”夜⾬的诗意。
也许那⼀刻,是⼀个⼈能够潜⼼思考的时候,是⽴下雄⼼壮志的时候,是获得精神⼒量的时候,是向“圣⼈”靠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