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苎麻的病虫害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苎麻的病虫害防治
1、怎样认识麻类作物害虫防治?
害虫的防治应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通过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等措施防治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害虫大发生时,则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以直接杀灭害虫。

(1)植物检疫
为防止危险性害虫随种子、苗木或农产品的输入或输出,国家规定了检疫措施,即植物检疫。

不同国家和地区划分的检疫对象不同。

工作主要靠植物检疫机构完成。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包括轮作、合理用水、合理施肥、使用抗虫品种,及时中耕除草、及时烧毁被害残株等。

(3)物理机械防治
常用的是诱杀法、捕杀法、原子能应用。

A)诱杀法:灯光诱杀、毒饵诱杀。

B)捕杀法:摘除卵块和初孵未分散幼虫。

C)原子能应用:用X射线处理雄虫生殖器官,造成雄性不育后释放,使之与雌虫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以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4)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进行防治。

主要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微生物和其他有益动物的应用。

(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特点是:方法简单,见效快且效果明显,使用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

但农药如果使用不当,易使农作物产生药害,甚至人畜中毒,多数杀虫性广谱,不利于综合防治。

连续单一使用,可造成害虫产生抗性。

杀虫剂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熏蒸剂、忌避剂等类型。

杀虫的加工剂型有:粉剂、水剂、乳油、烟剂、颗粒剂、种衣剂。

2、麻类害虫的主要习性对于防治有何意义?
1)趋性: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

当昆虫对某些刺激来源产生不可克服的嗜好时,趋向刺激物,称正趋性,反之称负趋性。

最常见
的是趋光性和趋化性,防治上常利用灯光诱杀或毒饵诱杀。

2)群集性和迁移性:有些麻害虫常群集在一起为害,经过越冬寄主迁移为害。

据此,在害虫群集为害时进行防治效果更好;对迁移性害虫,还应注意越冬寄主上的防治,可扩大防治效果。

3)假死性:有些害虫当受到外界的震动和突然袭击时,使全部运动出现反射性的停止现象,处于不动状态,或从栖息处掉落,称为假死性。

防治上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4)越冬习性:昆虫是变温动物,在寄主作物生长季节,气温较高,食物丰富,其生长发育活跃。

但在冬季,各种环境不宜,害虫进入一个相对静止的越冬状态,称休眠或冬眠。

越冬虫态因害虫种类而异,生境不同。

对害虫越冬习性的了解,对消灭越冬虫源有重要意义。

3、苎麻常见害虫防治
(1)头麻,3月下旬至4月底防治越冬黄蛱蝶、越冬铜绿金龟子幼虫、赤蛱蝶,5月上中旬防治第一代苎麻夜蛾为害。

使用药剂:杀灭菊酯2500倍液。

(2)二麻,6月上旬至7月中旬防治第一代黄蛱蝶、第二代苎麻夜蛾和大黑金龟子及赤蛱蝶为害。

使用药剂同头麻。

(3)三麻,8月中旬至10月下旬防治第二代黄蛱蝶、第三代苎麻夜蛾和铜绿金龟子及赤蛱蝶为害,使用药剂同头麻。

冬季,铲除地头沟边杂草,清除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虫源。

4、苎麻根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苎麻败蔸几乎遍布各个麻区。

近年研究表明,系苎麻根腐线虫为害所致,被害麻蔸地上部分株少,麻株矮小,叶片发黄,干旱时凋萎,受害麻园产量损失一般20%~30%,重者甚至失收。

苎麻地下部分特别是萝卜根受害。

初期呈黑褐色不规则不斑,稍凹陷,后渐扩大为黑褐色大病斑,并深入木质部使之变黑褐色海绵状朽腐,质地疏松似糠状。

病灶交接处常见黑绿色病变。

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组织及土壤中越冬,土壤温度达10℃以上时各虫态相继发育,在湖南年发生5代,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借助带病种蔸、土杂肥、流水及农事操作远距离传播。

土质疏松,施土杂肥多,老龄麻园均利于发病。

干旱和淹水,病害减轻。

苎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独山圆麻、牛耳青和湘苎二号的抗性强;黑皮蔸和黄壳早则较易感病。

防治上可应用下列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轮作:重病麻寺挖蔸改种水稻一年。

(3)栽培管理:栽培时精选和细切种根,适时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施用肥料,及时除草及防治地下害虫。

(4)药剂防治:重病麻园于4月上、中旬或土温稳定在15℃左右时,选择晴天穴施或沟施10%克线丹(2.0公斤/亩),或2.5%涕灭威(4.0公斤/亩),或10%益舒宝(2.5公斤/亩)或3%呋喃丹(7.0公斤/亩),能获得好的防治和增产效果。

5、怎样防治苎麻炭疽病?
该病在各苎麻产区均有发生,只为害苎麻。

发生严重时,实生幼苗成片倒伏致死,染病麻株的茎秆病斑星罗棋布,病部纤维变色易断,病叶发黄早落,造成品质下降,产量损失。

(1)症状
叶片、叶柄和茎部受害。

叶片病斑多为小圆形,少数椭圆形,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为1—3毫米,也可由数个扩大愈合成不正形的大病斑。

叶柄和茎上病斑呈纺缍形,边缘褐至深褐色,中间灰白色而凹陷。

发病后期,茎部病斑可侵入到韧皮部而使纤维呈红褐色,经脱胶后也难完全脱色。

(2)发生规律
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茎、病叶或病残组织中越冬,种子亦可带菌,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

在苎麻生长期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

适温(18~30℃)、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偏施氮肥、麻株密植过度以及低洼积水的麻地,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3)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芦竹青较抗病。

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麻,湖区麻园要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或50%退菌特(500倍液),或40%托福灵(600~800倍液)喷雾,多雨天气每隔7天喷一次,对该病有
效。

6、怎样识别苎麻白纹羽病的症状和为害特点?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该病由病原真菌引致。

发病病株生长矮小,叶片畸形,根群腐烂。

该病为害苎麻的地下茎(龙头根、扁担根、跑马根)和须根。

发病初期,被害部位表面有白色毛状菌丝缠绕成棉絮状,近地面处茎基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后逐渐侵入地下根茎内,其皮层发黑,肉质变红色,呈糠心状腐烂,内有白色羽纹。

病菌系兼性寄生,借根腐线虫和地下害虫活动造成的伤口侵入和蔓延。

防治上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栽培管理。

精选种根,剔除染病组织和虫伤根,用2%石灰液浸蔸12—24小时。

及时防治根腐线虫、金龟子和中耕除草,促进麻株生长,提高抗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