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教研活动记录大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教研活动记录大象版
为全面落实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2024年1月22日,阳光小学教育集团科学组开展了常规教研活动。
1、课前准备
本次教研活动由张三老师主讲《声音的产生》,是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奇妙的声音》第一课时。
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着古筝、笛子合奏。
同学们伴随着激昂振奋的乐曲声,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探索声音的奥秘。
因势利导提出和聚焦问题“你还能举出哪些声音的例子?”
教学从学生生活场景展开,在探究各种物体发声时,把观察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阐述“声音”的内涵,认识“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入手,抓住学生的认知,突破难点。
张三老师采用双师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借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名师授课来辅助教学,这里面的内容正好符合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奇妙的声音》。
2、双师课堂
01、感受各种声音
教师播放四段声音导入课程,四段声音应用的是智慧平台课程中的一段授课内容,实现双师课堂的融合应用。
学生倾听,并分析和猜想。
根据学生
的猜想,提出问题:声音里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对于声
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单,聚焦问题:声音到底
是怎么产生的呢?
02、提出探究的问题
猜测讨论: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或者说与什么现象有关?我们看到产生声音的物体都在动?那声音的产生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呢?张三老师用双师课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声音是摩擦产生的,声音是撞击产生的。
要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实验,因为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事实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同学们选取实验材料,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并认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做好实验记录。
03、自主实验合作探究
实验1:用音锤敲击音叉,然后把音叉放到盛水的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水有什么现象。
实验2:探究说话时喉部有什么现象。
实验3:敲鼓时,观察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张三老师在此处切换到智慧教育平台课程中,学生通过视频实验的探究,发现音叉、喉咙、鼓等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出声音。
张三老师用双师课程讲解难点,借助物体将振动的现象可视化,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在不断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作振动。
双师课程中的实验操作环节把难以理解的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展现在学生视野中,很好的借助使用双师课程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及核心问题。
然后张三老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物体停止振动时,还能产生声音吗?”
实验4:探究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的方法。
根据学生对物体发声原因的初步研究,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呢?同学们继续实验探究。
(1)音叉停止发声:捏住音叉的上端,让它停止振动;
(2)声带停止发声:不说话,让声音停止振动;
(3)锣停止发声:按住鼓面,让它停止振动。
张三老师结合智慧平台中实验探究课的操作环节,让学生感受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然后张三老师以身边的材料为题,运用反证法进行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04、拓展与应用
双师课堂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链。
在拓展环节一一欣赏乐器合奏,此环节很适合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张三老师借助智慧平台上的此环节,让学生感受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在音乐中感受美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做到了灵活迁移、运用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
3、焦点热评
磨课、评课是我们工作的常态。
课后,张四老师带领大家聚焦课堂,展开评课。
指出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认真设置探究任务。
巧妙、适宜的应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优质课辅助教学,有效的帮助学生把握现象,得出结论。
让学生亲历操作,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备课时要下功夫,认真观摩智慧平台的课程,采用信息化技术、多媒体
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双师课堂的教学更好的辅助我们的工作。
我们科学组将继续努力,扎扎实实立足教学,不断的蓄智聚慧,储备能量。
稳步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教学,让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服务于我们的师生,成就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