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莎解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呜莎解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13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
有花友向我提建议说,希望我能给这些文章配上正确的配图,比如说昨天的菟丝子,有些花友就没见过,说如果配上图就更好了。
我不配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懒,而是刻意为之的。
因为我这一系列的文章,将来是打算做成一个语音节目的。
语音节目嘛,自然就会是在没有图的情况下讲给大家听的嘛。
那么,尽可能在无图状态下让大家听得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咯。
想要深入了解文中知识细节的花友,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找找对应的照片来看。
咱们今天继续来说植物的嗅觉。
植物的嗅觉从人类的视角看起来,总是显得比视觉行为更加神秘莫测。
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常常是因为植物的视觉仅仅是针对单株植物的行为的,而嗅觉则会引起植物的群体反应。
比如说,熟透的香蕉发出的乙烯气体导致鳄梨也加速成熟的现象,会让我们感觉,抓紧时间成熟这件事儿,是香蕉偷偷告诉鳄梨的。
虽然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植物在释放化学信号并通过另外一棵植物的嗅觉起了作用,但还是让我们产生香蕉在说话,而鳄梨在听的直观感受。
要知道,人类就是一个特别八卦的物种。
现在最流行的科学观点就认为,是“八卦”这个能力帮助人类组织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信任和
协作,从而让人类登上了万物之灵的宝座的。
如果人类听说植物们没事儿的时候也会互相八卦一下的话,人类会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科学结论”的。
1983年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有两个科学家团队分别独立的进行了关于植物通讯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先后很短的时间里将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主流媒体怎么会放弃“八卦”这么有趣的事情的机会呢?于是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加拿大的《温莎星报》、澳大利亚的《时代报》都先后的报道了这两组科学研究。
要知道上面说的这几家,都是在当地影响力相当大的报纸。
这几家报纸的报道,立即引发了其他媒体对这两则科学论文的关注。
新的媒体报道开始变得越来越夸张。
比如说,纽约时报在1983年6月7日就发表社论,标题是《当树木说话时》。
你看,嗅觉问题到了报纸上就变成说话了。
这还不算啥。
《纽约时报》在巴黎有个副刊,叫做《国际先驱论坛报》,当时就转载了纽约时报的这篇社论,但是标题改了一下,叫做《科学家相信,树木会说话,会彼此回应》。
看到没有,标题党从来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1983年人家就把标题玩儿的上下翻飞了。
这些还是大报呢,到了那些小一点儿的报纸上,那标题就一个比一个的惊悚了。
什么《科学家翻动树叶,发现树木会说话》,或者《嘘,小小的植物有大大的耳朵》……
不管这些报道是不是足够尊重科学家的研究吧,反正,当时,这两则关于植物通讯的论文在媒体上算是赚足了普通老百姓的眼球了,弄得植物会说话这个事儿当时是尽人皆知,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当时,中国的很多农业类刊物和报纸也广泛报道了这两则科学研究。
我还特地找了2篇报道来看了看,比如《湖南林业科技》上的文章就是《树木可以互相“谈话”》。
看来交谈这个噱头是必须要有的了。
那么这两个科学家团队到底研究了什么呢?咱们仔细来说说。
先发表论文的团队是华盛顿大学的戴维·罗兹和戈登·奥里安斯。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奥里安斯博士并不是生物学家,他是一位行为科学家。
他就是因为坚信植物通讯这件事儿也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而加入研究的。
罗兹博士最初是在观察被天幕毛虫侵害的柳树时发现问题的。
他发现,当天幕毛虫的虫害爆发时,虫害严重的柳树周围,总是围绕着一些健康的柳树。
似乎虫害扩散到这里后,就被外围的健康柳树阻止了。
他很好奇,为什么爆发虫害的柳树上的密集的天幕毛虫不会去进一步侵害这些健康的柳树。
于是,罗兹博士就把这些健康柳树的树叶和发生虫害的柳树的树叶带回实验室去检测对比。
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毛虫不肯吃的那些健康柳树的叶子里含有的酚类和单宁类物质浓度很高。
我们没法知道毛虫对这两类物质是什么体验,但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极少量酚类化合物会给人方向的味道,但如果浓度过高,吃起来会有臭的味道。
单宁类物质则会给人“涩”的口感,我们喝红酒的时候,会有一种苦涩的味道,这种口感就是单宁造成的。
单宁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红酒的风味。
很显然,天幕毛虫并没有酒瘾,它们不喜欢单宁的味道。
罗兹博士于是推测,这些多出来的单宁类物质很可能是柳树为了抵抗毛虫的侵害而在近期产生出来的。
为了证实他的这个想法,罗兹博士检测了更多的柳树叶子的样本。
他发现,在距离病害区域更遥远的那些地方,柳树的叶子里也找不到这些物质。
很显然,这些单宁和
酚类确实就是虫害区域附近的柳树近期产生的。
但是,柳树和柳树之间是有间隙的,它们并没有任何互相接触的根系或者枝条,树叶也互相没有触碰到。
那么受害的柳树是怎么把小心虫害的信息传递给周围健康的柳树的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受害的柳树是通过向空气中释放外激素来传播消息的。
而周围的柳树则是通过嗅觉来接收这些警告信息的。
另外一篇论文的作者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位研究者:伊安·鲍德温和杰克·舒尔茨。
鲍德温和舒尔茨并没有选择在野外条件下观察树木,而是设计了更加可控的实验来验证植物的通讯行为。
鲍德温是一位年轻的化学家,他更倾向于对这个现象做严谨的化学检测,从而确定植物是通过何种机制来传递信号的。
鲍德温和舒尔茨做了两个很大的有机玻璃箱子。
每个箱子里面都种上30株杨树苗。
实验开始的时候,二位博士从第一个箱子里随机选出15株杨树苗,然后把它们身上的两片叶子撕成两半。
而另外15株杨树苗则保持未受损伤的状态。
第二个箱子里的30株杨树苗完全没有损伤,是作为对照组来使用的。
两天以后,鲍德温和舒尔茨开始检查所有60株幼苗叶子里的化学物质。
他们发现,在第一个有机玻璃箱中的30株幼苗,无论是最初被撕破叶子的那些,还是没被撕破叶子的那些,它们的叶片中单宁和有毒酚类物质的含量都显著的增高了。
但是另外一个有机玻璃箱子中的30株幼苗,也就是对照组,它们的叶子中的都没有发现这些物质含量升高的迹象。
鲍德温团队的这个更加严谨的实验证实了植物通过空气传播的化学信号对临近的植物产生影响这一现象。
但是疑问仍然存在,就是我们还缺乏一个对这一现象的生物学的解释。
也就是说,我被虫子咬了,我凭什么要把消息传递出去呢?这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吗?植物这么做的生物学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仅仅要弄清楚植物的叶片在受到伤害以后,叶片中哪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升高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植物叶片中到底释放出什么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如何影响那些健康叶片的。
这需要更加精细的实验才能弄明白。
咱们明天再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