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道德失范问题的归因分析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原因对策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11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目益突出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我曾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9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言行不文明。
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渗透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言行随意放纵,甚至出口成脏,粗话痞话随手拈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
有19.9%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和论坛中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2.网络欺骗行为。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摘要】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表现在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网络诈骗事件屡禁不止等方面。
这些现象的根源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网络匿名性的影响等因素。
应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人们的网络素养,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关键词】浅析、我国、网络界面、道德失范、现象、表现、网络信息、真实性问题、网络暴力、滋生、网络诈骗、屡禁不止、根源分析、总结。
1. 引言1.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
随处可见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道德风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原因和解决途径,以期能够净化网络环境,建设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真实性问题尤为突出。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大众,造成社会恐慌,还会影响公共安全和个人权益。
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网络上匿名发泄个人情绪,攻击他人人格,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和谐。
网络诈骗事件屡禁不止,给广大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依赖,缺乏对网络伦理的自觉和约束。
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深入的思考。
只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最终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的表现1. 虚假信息泛滥。
在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个人或机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他人或谋取私利。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扰乱了网络信息秩序。
2. 谩骂攻击现象。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谩骂攻击言论,一些用户借助网络匿名性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严重伤害他人感情和尊严。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doc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
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
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
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
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
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
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
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
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
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
[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
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
[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
青少年网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网德失范的主要原因造成青少年网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相关教育的滞后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3.1 认识上的滞后上面提到的相关教育不仅指网德教育,而是指包含网德教育的媒体教育。
媒体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媒体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它包括广播、电视、录像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教育,1983年在该国实行,目前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士等国,都已将媒体教育正式纳入教育课程。
而我国除了专业学校外,在中小学一直没有进行这样的教育。
我国早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广播、电视等,其传播途径固定,传播内容经过严格审核,未对青少年产生什么十分明显的有害的影响。
然而,当网络到来的时候,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在社会各界还未作准备的时候,一起又一起网络引发的青少年伤害案已经和正在发生了,社会各界才开始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然而,缺少减少问题发生的“预防”办法。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也进行着相关的研究,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因特网络”的课程。
我国也开始提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把网络道德融入当代社会教育的系统内容之中。
然而教育的真正实行恐怕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
3.2 方法上的滞后在世界范围内,网络道德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方面的研究机构较早就已经存在,如美国的计算机伦理协会等。
这些机构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范准则,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这些规范和准则为计算机用户和网民明确指出在进入网络和使用网络服务器时,如何去做。
我国过去一直采用以“堵”为主的管理办法。
这一方面已逐渐适应不了新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青少年喜爱尝试新鲜事物等方面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当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以“疏导为主、以堵为辅”的管理办法。
3.3 教育内容上的之滞后在我国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学的是技术理论,很少探讨道德问题。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愈发突出。
大学生在网络上存在着泄露隐私、网络欺凌、传播不良信息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形象和人格,也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健康发展。
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把握网络道德,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以及立德树人的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1.网络虚拟性导致道德观念淡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屏幕和键盘进行交流,而不需要直接面对对方。
这种虚拟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在网络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无法面对现实而表现出更多的冲动和暴力,而对于他们在现实中可能不会做出的行为,在网络上却可能会更加放肆。
2.信息泛滥导致道德混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大家的视野中。
其中也有大量的低俗、不良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大学生可能因为长期接触娱乐至上、利己主义等不良信息,导致了自己对于道德规范的淡化和忽视。
3.缺乏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而对于网络道德的教育却相对匮乏。
很多大学生只是在自发使用网络,对于网络道德规范并没有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
在面对一些网络道德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容易走上不良的道德行为。
二、立德树人路径探究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还要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都是需要遵循道德规范的。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强化网络道德监督学校和家庭应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之一。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之一,其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一部分声音。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如网络谩骂、造谣传谣、人身攻击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心理溯源1.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虚拟虚伪感网络是一个相对匿名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不必面对面地直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往往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约束和责任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网络匿名性而变得更加放肆和无所顾忌,甚至故意进行一些损害他人的行为。
2. 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自由、个性的强调,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在网络舆论中,一旦遇到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言论或行为,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攻击、抹黑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3. 缺乏道德教育现代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忽略,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培养。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网络舆论的力量和影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习惯。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举办讲座,向大学生普及网络舆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 提倡自律与自我监管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提高自我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舆论的道德规范,培养自律的精神,不随意发布言论,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煽情。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我监管的意识,即使在网络空间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谨言慎行。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愈发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恶意谩骂、传播虚假信息、散播负面情绪等。
这些不当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还会给社会和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探究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溯源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在网络上,大部分平台都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会让一些大学生感到安全,认为自己的言论不会被追责。
他们可能会更加放肆地发布不当言论,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
2. 自我控制的缺失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
3. 社交认同感和虚荣心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受到自己社交圈的影响,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赞美。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他们可能会在言论中夸大事实或者散播谣言,从而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
4. 群体效应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能会参与一些群体性负面行为,比如网络暴力、集体谩骂等。
在群体中,他们可能会失去个体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产生实质影响,从而放任自己的言论失范。
对策建议1. 提高网络舆论责任感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提高自己的舆论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言论,同时提醒他们言行需谨慎,言论不能侵犯他人利益。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学校和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舆论管理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罚和删除。
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
3. 促进网络舆论健康氛围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网络舆论道德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伦理观念,提倡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言论风气,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暴力行为增多等现象。
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和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问题。
缺乏监管制度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一片法治真空,缺乏道德教育导致网络用户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网络匿名性则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网络空间的纯净和健康。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状、原因分析、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榜样示范。
1. 引言1.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涉及到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我们要探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
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却时常出现。
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网络侵犯隐私等现象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对他人利益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一些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显。
这些问题对个人、社会以及整体网络环境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诸多因素。
第一,对网络的认知和教育不足。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人并不了解网络的原理和规则。
他们可能会出于无知而产生不良行为,例如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
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网络空间存在着一定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和监管网络行为的机构并不完善。
这导致了一些人可以通过虚假身份、网络黑客和网络病毒等手段进行不当行为而不受惩罚。
第三,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人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其中的行为不再严格对待。
这使得一些人容易产生冷漠、自私、恶意攻击等不道德行为。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加,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个人的账户被黑客攻击,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这给个人的财产和声誉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现象也日益普遍。
当个人遭受网络欺凌和暴力时,会对其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而且,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还会对整个网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恶意攻击、网络病毒的传播等不良行为会破坏网络的正常运行,降低整体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加强网络教育和意识提升。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知识和规则的普及教育,提高个人和群体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和遵守。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
第三,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传媒和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正能量的内容,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网络匿名性、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和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了一些道德失范的倾向,比如恶意攻击、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也损害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
本文将从心理层面进行溯源,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性带来的虚拟假面网络提供了一种相对匿名的交流环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变得鲁莽和冲动,因为他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种虚拟假面给了他们一种逃避责任的感觉,导致一些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2. 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成为大学生获取自我认同和满足感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上制造一些引人注目的话题、敏感话题,以获取更多的点赞和关注。
这种追求“赞”和关注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道德底线,放任自己的行为。
3. 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和寻求注意的行为,往往是他们内心焦虑和压力的外在表现。
在这种心态下,他们更容易情绪失控,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主要与匿名性、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以及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有关。
针对这些心理溯源,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大学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行也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 建立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大学可以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这种监督机制不仅能够惩罚不良行为,也能够起到震慑作用,让学生知道网络言行也要负责任。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与此一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原因以及立德树人的路径。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会忽视基本的伦理和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会散布虚假信息,发布侮辱性言论或恶意攻击他人。
这种行为背离了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给网络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网络素养和道德教育。
尽管大学生已经接受了基础的教育,但缺乏网络素养和道德教育仍然是一个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信息辨识能力,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他们可能不懂得网络隐私和版权的重要性,可能会侵犯他人的权益;他们可能不了解网络社交的规范,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路径。
大学校园可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可以设置网络道德课程,向学生们传授正确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在网络世界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学校还可以组织网络道德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网络道德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告诉他们网络世界中正误的区别,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也可以限制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方式,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家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教育孩子遵守网络规则,不发表不良言论和不当行为。
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网络公司可以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可以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媒体和公众人物可以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形象,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道德失范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从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入手,探讨相关解决方案,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网络道德失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侵权、网络隐私泄露以及网络诽谤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对网络世界的尝试和探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出现差异,使得一些人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侵害他人的权益。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产生了逃避法律规制和道德约束的心理,进而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
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法规也为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使用互联网。
学校和家庭应将网络伦理教育纳入课程和家教内容,培养学生和家庭成员的正确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制度,明确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以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公正。
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网络犯罪,保护广大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议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准则,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减少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
个人在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时,也应有所警惕和行动。
首先,我们应强化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受到网络欺诈的侵害。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不参与网络暴力和诽谤行为。
此外,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和论坛,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网络道德的进步。
综上所述,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及应对措施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分类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延伸,对规范网络行为起着规则性作用。
而网络道德失范作为越轨行为,是网络应用者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控,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甚至利用网络特殊技术违法乱纪行为。
从失范行为后果来划分,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网络言论失当。
网络论坛、聊天室、及时通讯工具等极大拓展了中学生交往空间。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匿名性与身体缺场特性,中学生在网络交往等活动中,当涉及偏好争论时,容易发生言论失当行为,表现为言语攻击甚至谩骂。
国外有研究表明,网络空间反社会行为较易转为线下行为偏差,人们需要对青少年网络言论失当行为加强教育。
(二)网络沉迷。
网络自身信息海量与链接不确定性,为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打开潘多拉宝盒。
然而,这种海量信息业时常使涉世未深孩子忘记上网目标,容易诱导上网者出现“神迷”(fl。
W)现象。
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一些自制力较弱中学生迷恋上网络,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或浏览不良信息,严重扰乱了学习生活。
(三)网络知识侵权。
网络日益成为中学生获取知识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中发挥正能量。
然而,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也容易采用从网上复制粘贴等手段拼凑作业,或者通过网络百科互联等渠道有偿获得答案,从而对诚信品质以及学习质量构挑战。
相对高学历网络知识侵权,中学生网络知识侵权问题容易被淡化,但是这会损害青少年学习热情、方法与成效。
(四)网络黑客。
网络黑客在国外网络文化中,最早代表着团队共享、开源合作、网络正义。
然而,随着网络优先于计算机得到迅猛发展,黑客文化褒义定义逐渐蜕变。
如今,电脑黑客行为更多被界定为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攻击与破坏电脑网站,侵犯他人隐私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中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网络黑客认识容易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对其表示出崇拜心理,甚至将能传播木马病毒或盗取他人账号作为荣耀。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分类中学生这一特殊未成年群体,由于自身社会化不完全,面对同样不成熟网络社会,较易迷失于网络空间,出现较多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行为。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极大的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方式,使当代中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了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伦理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方法对策;德育工作20世纪以来,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交流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智能化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网络主体中学生,其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着网络发展状况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研究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对规范中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存在并不容忽视。
归结起来可有:1、忽视甚至抛弃传统道德的约束传统道德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出现了中学生在网络上忽视甚至抛弃传统道德、沉溺在无序的网络世界中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自重自爱;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轻易地接受黄色等不健康的文化,对自己的成长不负责任。
2、法律意识淡薄,逃避和忽视法律责任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及秩序的手段,通过宪法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越轨行为具有重大功效。
当前,在网络社会中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素质及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这给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么,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立德树人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1.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成长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环境中,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竞争激烈,娱乐文化泛滥,一些不良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传播已经成为常态。
年轻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社会风气的反映。
2.缺乏网络道德意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相对于传统的社交场景,网络空间存在着更多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这种特殊的环境多少会给一些大学生带来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网上行为不用负责”的错觉,从而在网络上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当前国内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失。
大多数大学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加关注传统的道德教育,而对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并不够全面和深入。
互联网发展极大丰富了信息资源,但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大学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
二、立德树人路径探究1.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人们性格形成和道德观念养成的最初阶段,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要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尤其是在当代,父母更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引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增强对网络言行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社会也因此而产生。
在这个时代,网络已经不再只是人们的通信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一个网络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问题。
道德失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或违反行为。
在网络社会中,道德失范问题也时有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虚假信息网络上的信息相当丰富,但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信息是虚假的。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是某些商家为了骗取消费者而发布的虚假宣传,也有可能是某些人散布谣言,或者是个人利益驱动下捏造的信息。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同时也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恶意攻击、辱骂或威胁别人的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会影响被攻击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其人身安全。
同时,在网络上发起的组织性的抹黑、攻击行为也会对品牌形象和社会公正造成不良影响。
3.盗用他人信息在网络上,不少人有盗用他人信息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照片、个人信息等。
盗用他人信息不仅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和知情权,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如果将某人的身份证信息盗用,那么就可能会造成该人的个人信用受到严重影响。
4.网络侵犯网络侵犯包括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侵犯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的财产等。
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够传播他人的作品、音乐、视频等,但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允许,这就是侵权行为。
此外,在网络上利用他人的隐私信息谋取不当利益,或者在网络购物中欺诈消费者也会构成网络侵犯。
以上几种问题只是网络社会中常见的道德失范问题,实际上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对于这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保持网络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首先,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道德失范的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变得更高,以起到威慑作用。
其次,要提高个人和公众的道德意识,加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弘扬。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网络界面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社会恐慌,凸显道德缺失。
网络暴力现象的兴起引发道德警示,需重视道德问题。
接着,网络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凸显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诈骗案件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需从源头治理。
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愈演愈烈,道德问题亟需关注。
结语中指出,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升网络道德观念,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是当务之急。
网络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对于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伦理教育、网络道德观念、网络道德规范。
1. 引言1.1 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更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开展商业活动的主要渠道,道德失范行为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言论暴力的升级,造成社会不安和负面情绪的蔓延。
随着人们在网络中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频繁,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也愈加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道德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共同努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
2. 正文2.1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道德失范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道德失范是当前网络界面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使得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谣言传播开来,很多人难以分辨真伪,容易被谣言所误导,导致恶劣的后果。
道德失范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表现为缺乏信息核实的勤勉精神,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道德失范问题的归因分析郑竹萱,朱方长(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当前网络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及其蔓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阐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性的基础上,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相关分析,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观原因归可归结为网络自律意识的缺乏、网络诚信的降低、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三个方面,其客观原因可归结为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引导和网络立法滞后监管不足三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失范;网络监管[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416(2015)05—0030—03从人类的诞生到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无疑是人类自身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历史已经将我们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社会和经济飞速进步,带动了一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企业的崛起。
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发展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等因素,我国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及其蔓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普遍性当前,电脑、手机等设备在中国广大民众中已经相当普及,网络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
在网络社会中,信息交流的频率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网络思想的活跃也导致许多的问题的产生,其中最为普遍的就要数道德失范的问题了。
美国网络伦理研究者巴戈(R •N •BARGER )认为,在虚拟世界中,人类道德呈现弱化趋势,诚实、公正、友爱、互助等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
据了解,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曾遇到过道德失范问题。
在一项在线问卷调查中,只有0.71%的网民选择“从未碰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2]。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散播非法信息的网站及一些宣扬不道德行为的个人,这些网站或个人散播非法信息、宣扬不道德行为的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例如,在论坛聊天室我们看到的侮辱和谩骂的语言,一些网站制作和传播迷信的内容,黑客恶意的攻击,垃圾邮件的传播,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网上欺诈行为,网上赌博行为,不正当的网上投票等。
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让广大网民在一边享受着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在担心着自己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特别是对于一些对信息真伪分辨能力还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来说,更易受到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毒害。
在《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波士顿大学的理查德•斯皮内洛提出了“每隔10年,技术的发展总会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3]的观点,并在其书中指出“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以及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4]。
的确,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道德方面的困扰,但究其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道德问题,甚至可以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只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现象,要分析这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主观意识和客观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
二、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观原因(一)网络自律意识的缺乏收稿日期:2015-08-14作者简介:郑竹萱(199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山东工会论坛Shandong Trade Unions ’Tribune第21卷第5期2015年10月Vol.21No.5Oct.201530众所周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现实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经常会慑于道德影响和他律力量的影响,大多数人能够较为自觉地接受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为也相对严谨。
然而,由于网络参与的特殊性,网民发表言论并不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而是隐于屏幕背后。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人们更愿意去发表一些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不便表达的言论,更有甚者将网络当作自己发泄不满的场所。
所以,我们在能够匿名发表言论的论坛或者微博、贴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场所会更多的看到一些恶意的谩骂、谣言等不雅内容。
在这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进入一种“反正没人认识我”的自我意识中,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网民在这种状态下为了表现自我或者其他个人目的,很容易抛弃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的直接约束而发表一些逾越道德底线的言论。
(二)网络诚信的缺失讲求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美德。
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诚信都被人们视为一种最美好的品质。
这说明诚信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在社会道德中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诚信的缺失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
由于网络信息失真,假消息、假新闻、网络售假、网络诈骗屡见不鲜。
据有关资料显示,网络监察部门每天收到的有关网络诈骗的投诉案件数以千万计。
有不少网民认为在网上聊天,大家互相看不见对方也不知道对方是谁,所以经常互相欺骗已经成为了很“正常的事情”。
网络诚信缺失还表现在精神世界追求的虚假化。
例如“网婚”现象的出现,不仅对现实家庭构成冲击,伤害了事实婚姻,为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对于网络诚信甚至整个社会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诚信危机。
有些人认为“网婚”只不过是填补个人的精神空虚,但是试想一下,对于现实中的家庭和婚姻双方来说,离开了诚信,谈何爱情?而离开了相互的精神依恋,又怎能有助于家庭的稳定?这些都只是网络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网络诚信问题远不止于此。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诚信缺失提供了一个滋生的温床,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看似是两个同时存在而又互通的世界,但究其本质不论是网络社会还是现实社会都有其共同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其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就阐述了有关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他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深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倾向和阶级意识”[6]。
“……从这时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7]。
在此之后,列宁又提出了他对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党性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
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中,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人们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中的确存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内容。
如今,人们已然被网络文化的一系列特性所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正经受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和负面信息强烈冲击的严重挑战。
笔者在一项在线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78%的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不了解,58.46%的网民选择了解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的网民分别仅占28.05%和4.17%。
这表明,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一)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仪的培养。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思想品德课程,德育教育一直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
但是从纵向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逐步提高的过程。
中国长期以来都实行应试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各个阶段都没有实现道德教育既定的目标,导致道德教育缺乏纵向的沟通和联系。
不仅如此,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其特殊性,针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甚至目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还是一个盲区。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深入到网络社会中去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对其网上道德失范现象更是知之甚少。
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方面之一。
31此外,关于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入手加以重视,家庭教育同样是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许多家庭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对于网络道德的教育更是缺乏,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家庭教育关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同样也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引导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门槛越来越低,更多的普通民众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民意的表达途径。
尤其是近年来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上,网络舆论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网络舆论的主体已趋向大众化,网民也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被动接收者,而是网络舆论传播的汇集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发布者。
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这些特性,导致网络舆论环境的混乱,也正由于混乱的网络舆论环境纵容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展。
固然网络舆论环境混乱存在着网络媒体本身的问题,但关键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网络舆论缺乏正确的引导。
从认识上讲,管理者对新生的网络舆论了解的缺乏是导致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到位的根本原因。
虽然我们的管理者历来重视舆论工作,并且在传统舆论的管理和引导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特殊性认识还不足,这导致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沿用的是一般舆论工作的做法,而没有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的特殊规律制定一套专门的措施,针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因而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常常陷于被动。
(三)网络立法滞后,监管不足道德与法律是人们常常会放到一起来比较的两个词汇,自古以来它们就好像是一对有着亲近血缘关系又形影不离的兄弟,虽然有着相似的联系,却又有着不同的区别。
我们谈到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时就必然想到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存在的不足。
虽说近年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国家监管正在逐步加码,网络立法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参与,但是由于网络立法和监管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要从根本上找到治理网络社会问题的良方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
所以说,至今为止网络立法落后和法治监管不到位仍然是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1]彭景阳.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61.[2]雷丰源.社会立义核心命值体系视阈下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理查德·斯皮内洛,刘钢译.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中央编译出版社.[4]Drucker·H·M.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 Macmillan,London,197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曹木易)(上接第26页英文摘要)Thinking on Personnel Labor Petition Work in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Li HongzhangAbstract:Currently in many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staff petition activi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ormal with an increasing grouping trend.Some staff adopt radical measures,and the number of skipping petition and repetitive petition keeps climbing.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shoul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petition based on its features,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e-lated system,work hard to help staff solve the petition problems so as to safeguard staff’s legitimate rights and create a stable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Positive measures for labor petition work should be taken,among which the primary ones are as follows:strengthen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petition work;establish specialized agencies or assign specific person in charge of petition work;enhance supervision of safeguarding rights;set up a cohesive mechanism for staff petition and strive to create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staff to rely on judicial procedures.Key Words:personnel labor petition;staff’s interests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