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分析及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分析及处理
摘要:电缆以其受自然环境限制少、占地少、对市容影响小、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城市电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其中,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安装敷
设方便,接头制作简单,不存在漏油引发火灾的隐患,因此受到城市电网的青睐。

关键词: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原因;防范措施
电力行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行业,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生产
生活活动均需大量的电力供应。

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要求电力供应稳定、持续,
这是社会对电力企业的新要求。

电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取代以往的架空
线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电缆设备直接关系到供电的
可靠性。

基于此,本文重点论述了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一、电缆接头概述
电缆接头又称电缆头。

电缆铺设好后,为了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线路,各段
线必须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些连接点就称为电缆接头。

电缆线路中间部位的电缆
接头称为中间接头,而线路两末端的电缆接头称为终端头。

电缆接头是用来锁紧
和固定进出线,起到防水防尘防震动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使线路通畅,使电缆
保持密封,并保证电缆接头处的绝缘等级,使其安全可靠地运行。

若密封不良,
不仅会漏油,造成油浸纸干枯,而且潮气也会侵入电缆内部,使之绝缘性能下降。

二、电缆常见故障
1、外部损伤。

例如:电缆敷设安装不合格的施工,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在
民用建设也容易在电缆损坏等作业的地下电缆。

有时若损伤不严重,要几个月甚
至几年可能会导致损伤部位彻底击穿故障,有时会严重损害可能发生短路故障,
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的电气单元。

2、绝缘受潮。

例如:电缆接头制作不合格和在潮湿的气候关节,会使水或
水蒸汽在电场作用下长时间地层水树混合,绝缘强度逐渐造成的损坏的电缆故障。

3、化学腐蚀。

在酸-碱相互作用区域,由于长期遭受化学或电化学腐蚀的由铠装电缆,导线或腐蚀保护层,外保护层往往引起,导致保护层绝缘不良,导致电缆故障。

4、长期超负荷运行。

超负荷运行,由于电流、负载电流通过电缆的热效应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在导体加热,同时,集肤效应和电荷的涡流损耗,介质损耗的钢装甲也可产生额外热量,从而使电缆升温。

5、电缆接头故障。

电缆接头是其故障频繁的最薄弱环节。

建筑工人在电缆接头制造中,若压接不紧,加热不充分,导致电缆头绝缘降低,从而造成事故。

三、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查找处理
35 kV系统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电缆线路接地时,不跳闸,可持续运行2h。

主变电站至污水处理厂变电所的2号变电器线路为全电缆线路,全长1600m,型号:ZRC-YJV-26/35kV 3×185。

该馈出有冷缩接头一处,电缆穿桥架至变压器,不进行埋地敷设,电缆桥架上不进行作业。

可排除土方施工中因外力破坏引起的接地故障。

故障动作后,检查变压器、断路器绝缘正常,排除变压器、断路器内部接地故障。

在送电前,电缆刚刚通过谐振耐压试验,谐振耐压试验电压1.6Uo,耐压时间5min,频率36Hz。

电缆A、B两相耐压过程无异常。

当电缆C相耐压至4min 时,串联谐振控制箱自动报“低压过流故障”,并停止耐压。

测试仪测得的电缆C相绝缘为58GΩ。

怀疑串联谐振控制箱内部故障,再次进行C相电缆谐振耐压试验。

当电压升至10 kV时,控制箱内不断听到继电器动作的声音,并再次报“低压过流故障”,耐压自动停止。

测试人员询问串联谐振设备制造商,制造商解释说控制箱中的继电器有故障。

再次测量电缆C相绝缘,即66 GΩ。

此时,污水处理厂变电所接到通知,立即向2号变压器送电。

值班员根据电缆绝缘数据及厂家说明,判断电缆无故障,申请主变电站送电操作。

送电后,电缆C相发生接地故障。

故障发生后,测试人员利用串联谐振设备进行了其他35 kV电缆耐压试验,控制箱内无继电器动作及低压过流故障。

由此可见,串联谐振设备无异常,继电器动作和低压过流故障应是电缆高电阻接地时,持续放电引起。

变压器停电检修一天,电缆在停电前运行正常,因此判断电缆绝缘性能在耐压前已大幅降低,但并未有放电现象。

在第一次试验中,C相电缆在耐压4min后放电,电缆绝缘彻底击穿。

在第二次试验中,电缆在10 kV下放电,由于绝缘电阻测试仪电压过低,未能发现电缆故障。

经分析,该电缆故障点更可能位于接头处。

电气人员检查了电缆,确定故障点在接头处。

在对故障接头解体前,测量电缆C相绝缘为1.9 kΩ,A.B相绝缘良好。

解体故障接头的过程为:
1、故障接头表面有明显的烧穿孔洞,依次去除外护套、钢铠、内护套、铜网、冷缩管。

发现接头内部碳化严重,C相主绝缘上有明显烧蚀点,该点应是接地故障点。

2、将C相电缆绝缘附件剖开,可见故障点在电缆主绝缘切断面附近。

解体未发生故障的A、B相绝缘附件,发现电缆绝缘切断面未按工艺要求进行倒角处理。

3、检查发现三相冷缩管与中心线的相对位置严重偏离。

4、检查其他两相发现,半导体和主绝缘表面的硅脂干涸或涂抹不均。

电缆C相主绝缘切断面处是故障放电的起始点,正常运行时,电缆的电场应力高度集中,在谐振耐压试验中,试验电压为运行电压的1.6倍,电场应力急剧上升,直至发生放电故障。

接头表面的烧穿孔洞是第一次谐振耐压试验放电贯穿造成的,此时内部绝缘层已损坏,通过第二次谐振耐压试验送电时,接头内部不断向钢铠或铜网放电,致使内部严重碳化。

四、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原因
1、电缆的压接管应位于冷缩管中间,使两侧应力锥达到主绝缘表面电场均匀的目的。

故障电缆三相压接管与冷缩管中心线相对位置偏差严重,导致应力锥与半导体一侧搭接过多,另一侧搭接过少,致使两侧局部电场应力不均匀度增大,而应力锥起不到均匀电场的作用。

2、电缆主绝缘未按要求倒角处理,切截面近90°垂直,造成与绝缘附件间易形成气隙,半导体层不能平滑过度,使电缆切断面处电场集中,造成电应力集中。

另外,切断面较锋利,易割伤、划伤绝缘附件,造成绝缘缺陷。

3、在中间接头内侧、绝缘层和半导体层上均匀涂抹一层硅脂,对冷缩管的安装起到润滑作用,填充内部不平整部分留下的气隙,有效改善电场分布。

如果硅脂涂抹不均或漏涂,电缆运行一段时间后,主绝缘与冷缩管间易形成气隙,局部电场会发生畸变。

此次电缆故障暴露出隐患,由于电缆未加负荷,未影响工厂生产。

如果不及时发现,隐藏的缺陷对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虽然表面正常运行,但内部局部放电一刻也未停止。

五、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的防范措施
1、造成这一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电缆接头制作工艺不规范,需加强对电缆从业人员的监督培训,要求电缆接头或终端制作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制作过程应严格按制造厂技术说明书要求进行,不得缺项或不按步骤进行制作。

2、电缆接头或终端制作时,应建立健全电缆线路档案资料,保存制作中关键部位的照片,验收时一并提交检查,防止遗留隐藏缺陷。

3、满足条件后,在电缆交接试验中增加局部放电检测,提前发现因制造工艺不规范造成的电缆本体或接头缺陷。

4、在今后的预防性试验管理中,应根据电缆运行状况,定期进行谐振交流耐压试验。

合理配置电抗器和电容器,输出频率应尽量接近工频,输出正弦电压波形应接近电缆的运行工况。

参考文献:
[1]马晓东.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剖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05).
[2]黄志滔.基于10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分析及改进措施[J].科技资讯,2018(32).
[3]武彦诚.35 kV电缆接头击穿故障分析及处理[J].广东电力,202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