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教育体系对比看中西方教育思想高等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教育体系对比看中
西方教育思想差异
郑熠公管1001班20109134
摘要: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各自作为中西方大学中的翘楚,哈佛大学是世界级的名校,北京大学则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将两所具有中西方特色的大学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拿来比较,希望通过两个个例对比寻找中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差异,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学制度教育改革
据了解,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
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
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网上有一个在哈佛读书的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
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
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1】由此可见,即使是在中国学生引以为骄傲的勤奋方面中国的大学生与哈佛大学生之间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外国学生在创新等方面的比较。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
哈佛大学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正是这种严格的教育制度与强大的学习压力促使哈佛学生每时每刻都努力学习。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我认为我们在大学期间缺少吃苦的精神。
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
学习不是因为有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考取一所名牌大学。
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
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
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
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
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中国的大学生却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荒废时间。
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
相较之西方大学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我们严进宽出的大学制度恰恰误导了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高考前拼命学习而在进入大学后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拼命的玩而无心学习,这也正是中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对待大学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
同时哈佛大学的教育制度并不仅仅着眼于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要求哈佛的学生劳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哈佛大学每年都会有举办许多活动,其中便包括世界闻名的期末考前夜裸奔等疯狂的活动,其意义在于告诉哈佛学子们如果你们连裸奔都不怕,那么期末考又算得了什么。
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的确有利于学生们舒缓压力。
鼓励哈佛学生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让他们不仅在学习中掌握了顶尖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出色的社交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
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
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
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
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最近一则新闻就报道称,哈佛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曼昆就因为讲课内容过于陈腐跟不上时代经济的变化而受到
哈佛学生的抗议,由此可见哈佛大学教授的教学压力,即使是世界闻名的著名学者也有可能因学术上的落后而遭到学生批评指责。
反观中国高等学府的教授们,由于高校推行年终论文成就考核制度,教授们要么忙于撰写论文应付考核,要么忙于研究项目增加收入,大量的时间被占用,没有时间研究学问又怎么会有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时间去慢慢修改斟酌的,而中国大学这种功利的制度只会阻碍大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教授们的学术研究。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者们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在制度上做出改革才能促进大学教育的真正发展。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就包括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看看国内的知名高校,培养的却都是政界精英或者就是出国留学生,北大清华每年的留学生比例都是全国最高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就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呢?
我想主要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关。
其一,中国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缺少钻研学术的刻苦精神,主要是由于上文提及的看待大学学习的松懈态度。
其二,过分功利的社会因素。
许多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毕业后的出路做打算,大学四年期间忙于考研找工作根本无心做学问,即使学习也是为考级考证做准备,很少能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出发有目的的学习,更不用说享受学习的乐趣。
其三,大学的教育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大。
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那些优秀的学子一心只想从政而没有钻研学术的心思,加上高校的政治化、校长官僚化、学生会类政府化等一系列制度影响,试问
这样的大学环境又怎么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呢?其四,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功利。
只注重培养考试型人才,追求标准答案而缺少了自己的思想,即使在今日很多大学教授意识到这一问题,也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
而西方的教育则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结果显而易见,西方大学培育的具有创新特性的诺贝尔奖得主肯定在中国之上。
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
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
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
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
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
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
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
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而我们着眼于整个中西方的大学时我们会发现中国大学的另一个弊端:大学发展追求规模化。
西方的大学不仅有像哈佛这样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有具有专业优势小而精的大学,而反观中国的大学,片面的追求大而全,比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都是兼并了各
自省内的诸多学校而建设成一所超级大学,即使因为合并产生的集聚效应在短时间内实现发展,然而这些只重视面子工程而不思索大学教育发展真正途径的超级大学又怎么能产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与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呢?
经过两所大学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需要改变的是中国的教育模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所真正的现代大学应该着眼培养“大师”而不是追求占地面积与高楼,更不是培养专业院校应该培养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工作者。
当然,大学的发展模式也应该向西方学习,不应只追求大而全,而应该追求教学的质量,大学引以为骄傲的不应该是高楼和校园,而是具有智慧的大师和具有独立思想人格的学生。
我们不难发现高等教育的改革最大的阻碍在于政治因素的干扰,而摆脱这一情况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大学教育的产业化。
只有教育做到经济独立,教育才有可能与政治的脱钩,当大学不再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时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独立,才能培养出真正人格独立,有自己思想的大学生。
而通过西方大学的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的产业化主要可以通过三个途径。
其一,国外的大学通过吸引留学生获得资金收入。
这一点是建立在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与大学品牌效应的基础上的,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着手准备。
其二,大学可以通过承接政府的研究项目获得资金。
这一点值得现在中国大学借鉴,大学的教授资源应该作为执政者的智能团,既能增加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又能为大学经济独立创收。
其三,很大一部分教育资金来源于毕业校友的捐
赠。
这一点也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
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实现这三个方面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1】《哈佛大学学生如何度过大学四年》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