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476年)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
发展分期
朝代发展阶段社会结构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建筑艺术萌生时期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建筑礼制的奠定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秦、汉中国上升时期的建筑封建前期
三国、晋、南北朝乱世的缓慢前行
隋、唐、五代十国鼎盛时代封建中期
北宋、辽、金、南宋建筑风格的转型与定型
元、明、清集大成后的辉煌封建晚期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
1、建筑的产生:
大约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
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
“以代风雨,以避群害”正是着时期一切建筑形式产生最早、最本质的实用目的。

2、原始人群时期的建筑——原始住所
天然洞穴巢居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3、巢居--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地区采用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二、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包括三支古文化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内蒙古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
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
4、细石器(红山)文化:神庙与祭坛
(一)仰韶文化
1、仰韶文化:半坡村
选址:河谷台地
布局:居住区、陶窑、公墓、壕沟
建造技术:木骨泥墙、屋顶开洞、绑扎法
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多m2,中间大房子的面积160m2,周围46 座小房子, 大房子为未婚男女及老人使用的公房。

房外有窖穴一百多个, 以藏储公共财物。

遗址周围有深5m 宽6m 的防护沟,北为墓地,东北为窑场。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
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
2、临潼姜寨聚落
居住区-分五组房、向心式布局
向心-氏族成员团结向心的精神
五组-五个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社团
大房子-老人和小孩住处
小房子-青壮年住处
3、郑州大河村—木骨泥墙
小结
仰韶时期房屋的特点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
◆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

以壕沟隔开;
◆形成了初步的木骨涂泥建筑方法,为中国传统建筑开端
◆房屋有方形、圆形两类反映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
(二)陕西龙山文化
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建筑形态变化:
出现吕字型半穴居
大房子消失
大型排房式住居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技术发展
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白灰面的推广;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
1、平面:“吕”字形住房平面
2、围护与结构:
1)土坯,夯土墙
2)夯筑,河南汤阴白营遗址,最早的夯土实例
3)土坯砖,河南永城县龙山文化晚期,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
4)石灰面的广泛使用
(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1、繁荣的母系氏族,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经济
2、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长约23米,宽3.2米的长屋。

3、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干栏建筑遗址长25m,进深7m,朝水一面有 1.3m 的前廊,通向各个房间。

有直棂栏杆,墙壁用木板、竹笆和芦席做成,并可抹泥;地板是活的,上住人,下养畜。

建筑下部用方、园、板桩三种尖桩,打入地下,形成排桩,桩上架梁,铺厚板。

梁柱间开榫、卯与销钉连结,墙板用企口搭接。

河姆渡文化房屋特点
平面:长屋
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
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
工具:伐木用石斧;成才用石斧,石锛,石楔,以楔具为
(四)红山(细石器)文化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现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神庙遗址;最早的祭祀建筑,多重空间组合,建筑有了序列。

小结
一、前建筑活动
1、树居
2、崖下居
3、岩洞居
二、建筑的创造
1、巢居:树居的发展
2、风篱和窝棚
3、窑洞
三、建筑创造突进
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
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
3、窑洞沿用——西部(地质条件许可),
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
◆建筑类型: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
◆建筑结构:
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墙体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特点是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建筑材料:土木为主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土坯砖,夯土墙
◆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
重要实例
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2)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3)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4)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5)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
6)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二部分奴隶社会建筑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青铜器与甲骨文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文化背景:
禅让:尧—舜—禹—益
启夺位—传子不传贤,人伦宗法
主要活动区:黄河中下游
统治中心—豫西夏都安邑—山西夏县
2.艺术特征: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3.科学技术:
开始有规则地使用土地
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灌溉
4.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建沟渠进行原始灌溉、建筑城郭保护财产
俘获蛮族当奴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监狱。

奴隶主享乐?a?a 修筑宫室台榭
5、遗址实例
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华夏第一殿”
特征:
1)封闭庭院(廊院),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2)夯土台基
3)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4)土木相结合的“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二、西周
(一)社会背景:
政治上--分土封侯技艺--青铜器时代文化上--《周礼》
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作业)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43
市场

(二)建筑状况:
城市——“镐京”
最早的四合院——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三)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实例: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建筑特点
1、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

2、最早发现的两进院落。

3、第一个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

严格对称、居中为尊的设计观念中轴线:影壁—门—院—前堂—廊—后室
4、第一个完整的“前堂后室”
5、木构架柱网初步形成
6、第一次出现“影壁”
7、最早的瓦建筑(解决屋顶防水问题)
8、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
9、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五、春秋(东周) (公元前770 世纪─公元前476 年)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层本世纪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控制能力;到处是奴隶起义;有了铁器,有了著名匠师公输班。

2、瓦: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
小结
一、重要建筑实例: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建筑遗址
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二.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三.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四.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
五. 空间观念:等级
六.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
第三部分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一个理性主义时期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铁器开始普遍使用--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士阶层的知识分子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空前发展。

一、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城市建设高潮
齐(临淄)、赵(邯郸)、魏(大梁)--工商业的大城市
2、高台建筑盛行;
3、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木结构榫
卯技术高超。

4、大型工程:
七国(秦、楚、燕、韩、赵、魏、齐)竞修长城;
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

齐故都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残址尚存,有大小二城,大城范围:4×5KM,周长约12KM,西南角套着小城,为1.23×1.8KM的长方形。

城中偏西有一土台,65×72M,残高16M,俗称桓公台;小城尚有铜币作坊遗址。

秦咸阳宫底层复原图
特点
1、平面形状:曲尺形
2、夯土台体
3、一层布局:南5室,北2室
二层布局:中部矗起2层楼的主殿屋;
西部2室;东南1室;东
北呈转角敞厅
4、回廊
5、各层排列灵活,形体高低错落。

河北平山县70年代出土中山王陵墓铜版兆域图(版面刻出陵园的平面图)
形制: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
平山县中山王陵墓鸟瞰图
兆域图》的意义
①《兆域图》的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面地认识
②《兆域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也是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二、秦朝的建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时代背景: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

2、建筑工程:
(1)都城咸阳:布局独创,摒弃传统城郭制,“因天材,就地利”,于渭水南北建造了许多离宫。

都城的重心是北部的咸阳宫。

(2)宫殿--阿房宫,写仿六朝宫室,政治象征,规模庞大
(3)陵墓--骊山陵
平面伸展的空间意识,相天法地,模拟宇宙天象的设计手法。

(4)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两种文化的冲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秦统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3000 多公里的防御线;秦长城只一部分,遗迹有:临洮一带的板筑土城。

以后历代修建,现在的砖筑长城,是明代遗物。

三、汉朝的建筑(公元前206-220年)
(一)背景介绍:
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的时期;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传统。

(二)建筑特点:
1、城市与宫殿:汉长安未央宫
2、礼制建筑
--仍采用高台建筑方法,以小空间环抱夯土台,形成大体量。

实例:长安南郊十三座礼制建筑
3、建筑技术
(1)代表中国建筑特色的木构体系形成;
抬梁式、穿斗式
(2)屋顶形式丰富
庑殿、悬山、攒尖、卷棚、平顶,歇山、囤顶已运用。

(3)斗拱普遍
(4)拱券、砖石技术成熟
砖石结构发展
砖石结构发展:──从战国到秦汉之季,砖石技术迅速发展。

出现了砌筑拱券专用的楔形砖,用
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跌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栱与穹拱。

4、汉阙
(1)阙,门观也
门、通道两边的建筑。

(2)阙的功用:
a、表示门的存在;
b、主人身份地位可由阙的造型及规模来体现
c、皇帝发号施令赏罚
功过以及群臣奏事报功均在阙内进行。

(3)阙的类型:
宫苑阙、城阙、墓阙、宅阙、祠庙阙、及纯象征性的阙
(4)实例: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5、园林
神仙方士说兴起,园林中挖大片水面,点缀小岛。

--创造海上仙岛的规范模式。

三岛:方丈、蓬莱、瀛洲
6、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
东汉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由原来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

7、中国民居的初兴
(1)构成形式
房前设置小院,开一个院门,这是最基本的院落形式。

曲尺形、凹形平面、口字形、日字形平面的建筑进行组合,构成三合或四合式院。

(2)坞壁--防御性住宅方院,有高墙环绕;墙四角有角楼
院门通常是坞壁阙式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一)社会背景:战乱不断
(二)建筑特色
1、墓葬:南朝主张薄葬,陵墓沿袭东晋形制,不起坟;或起坟,但坟堆比汉墓小得多
2、园林
写仿自然山水的园林兴盛
3、佛教建筑
佛教兴盛的第一个高潮:佛寺、佛塔、石窟
第四部分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等都有巨大的发展。

一、隋朝的建筑(公元581年─618年)
1、兴建大兴城、东都洛阳
2、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
3、建筑实例:
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
4、设计上,首次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
河北赵县安济桥
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在河北赵县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了一座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桥长54m,跨度37.47m,高7.23m,拱券半径27.7m。

敞肩拱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
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二、唐朝的建筑(公元618年─907年)
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4.1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

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城宫城面积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

唐长安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唐代的里坊、街道、寺院和单体殿堂都达到了很大的尺度。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
了力与美的统一。

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三、五代十国(907-960)
1、建筑上:
继承唐代传统
2、建筑实例:
石塔: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杭州灵隐寺双石塔
砖木混合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淑塔
四、宋辽金(960-1271)

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

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唐以前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
建统治的桎梏。

到了宋期,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

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发展。

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宋时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

规定把“材”作为造房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材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用“材”。

“材”一经选项定,木构架部件的
尺寸都整套按规定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

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此办法,直至清代。

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正定隆兴寺和石刻汾阴后土祠图都表示了这一点。

从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中,可以看出建筑体量与屋顶的组合很复杂,要求在设计和施工上有很高的水平。

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

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的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

瓦饰在此时期多种多样,制琉璃瓦的工艺有了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

天花的式样丰富,有圆形井、八角井、菱形覆斗井等。

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

家具基本上废弃了唐以前席地时代的低矮尺度,普遍因垂足而坐而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也相应提高。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京城汴梁的民间家具也采用民新的方式。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石塔数量也很多。

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除墓塔以外,大型砖石塔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

密檐式塔一般
不能登临,多为实心,构造与外形比较划一,而楼阁式塔则比较多样。

六)园林兴盛:
宋太祖乾德中,置琼林苑于顺天门大街,太宗太平兴国中,复凿金明池于苑北,导金水河注入,以教神卫虎翼水军,习舟楫,因习水嬉。

宋徽宗筑寿山“艮(gen )岳”于禁城之东,备“花石纲”,调用漕
运纲船(10船为一纲),采运江南奇花异石,成为历史是有名的荒唐事件。

收江浙中珍异花木竹石,凡六载而始飞楼杰落成,奇花异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观,集于斯矣,古代假山.结构之精,以此为最。

辽(947年—1125年
1、辽代建筑特色
吸收中原文化,唐末进入中原。

风格仿唐。

2、建筑遗构: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2)北京天宁寺塔
(3)山西灵觉寺塔
(4)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5)山西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
(6)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
金代
(1115-1234年)
1、时代背景没有独立的文化体系,继承宋代的风格。

2、建筑遗构:
(1)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
(2)山西大同华严上寺大殿
(3)山西大同善化寺山门
(4)山西应县净土寺
(5)金中都
第五部分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明清(1271-1840)
一、元:(1279年—1368年)
1、元大都
2、建筑技术
减柱造
3、喇嘛教建筑:
北京妙应寺白塔:阿尼哥(尼泊尔工匠)
4、建筑遗址:
(1)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代表)
(2)山西洪赵县广胜下寺大殿(减柱造)
建筑特点
1、城市建设
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

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

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由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全城中轴线明确,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

是世界上字宏伟的城市之一。

2、宗教建筑:
1)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元代起,从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

现存单体塔的代表作品为北京妙应寺白塔。

这一工程由尼泊尔人阿尼哥主持,经过8年精心设计修建。

2)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元朝道教建筑的典型,永乐宫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建筑面积达八万六千多平方米。

宫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排列在一条五百米长的中轴线上。

三清殿是永乐宫最大的殿。

三清殿保持着宋代特色,为元代官饰大木构之典型。

永乐宫内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精美的壁画。

三清殿内的壁画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面积共有403.34平方米。

在4米多高、90多米长的巨幅壁画上,展现了天神们朝拜元始天尊——老子的情景。

3、在此时期大量使用减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满堂柱网,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

4、科学建筑
科学家郭守敬、王恂进行一次规模巨大的历法改革。

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站,位于河南登封告成的观星台,就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

观星台是我国天文科学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有很高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