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子学院:现状及改革动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女子学院:现状及改革动向
作者:李巧针
来源:《高教探索》2016年第01期
摘要:美国女子学院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一直被社会上“有无存在的必要”的质疑所困扰。
确实,现在很多女子学院一直都在为争取广泛的财源和优秀的生源进行着最大程度的努力。
那么,美国女子学院,这个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类型是即将消失?还是会长期生存下去?本文分析了美国女子学院的现状及其长期生存原因,女子学院的使命以及女子学院和合校教育机构的辩证关系,并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女子学院存在的条件还在,还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并有新的使命担负在肩,因此,美国女子学院必将长期生存下去。
关键词:美国女子学院;长期生存;原因;辩证关系
美国女子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对促进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女性进步及男女平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子学院曾达到过300多所,现在的女子学院却仅剩50多所,而且,仅存的女子学院中还有部分学院面临着关闭、合并和转化为合校教育机构的危险。
今天,美国女子学院似乎是一个行将消失和濒临消亡的高等教育类型,那么,美国女子学院会即将消失还是会长期生存?其理由何在?仅存的女子学院还肩负着哪些使命?单一性别的女子学院与合校教育机构的辩证关系又是怎样的?
一、美国女子学院及其现状
女子学院是指主要以促进和扩大女性教育机会为其办学目的和任务的高校。
[1]在美国,
女子学院是排除或限制男性学生入学的单一性别高等教育机构,其学生群体全部为女性或大部分为女性。
通常情况下,女子学院的本科教育基本上全部招收女性学生,或兼收少量的男性学生;而副学士学位(相当于专科层次)、研究生和专业学位项目及继续教育项目则不只限于女生。
不过,正如女子学院联盟(Women’s Colleges Coalition)主席赛博莱彻特(Jadwiga
S.Sebrecht)所说,判断一所学院是否是女子学院并不是由是否将男性排除在外作为标准,而
更看重学校坚持多年的使命和公开的优先权。
例如,尽管得克萨斯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和密西西比女子大学(Mississippi University for Women)在本科教育层次也招收男生入学,但她们却明确而有意将自身标示为女子大学,因此,她们也属于女子高校的范畴。
[2]依此标准,截至2013年,美国共有56所女子学院,其中,私立女子学院有54所,公立女子学院有两所。
①
美国女子学院的诞生源于19世纪初女子没有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权利而肇始的。
此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女子学院在全国蔓延开来,到20世纪60年代,女子学院遍及全国几十个州,发展到了300多所。
不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反对性别隔离制的高潮迭起,大大削弱了单一性别女子学院存在的社会基础;男女合校制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实施也对女子学院的招生形成致命的威胁;加之,女子学院维持运行的高成本以及被迫降低学费
以增加入学人数使其财政压力大增。
凡此种种,造成一批批女子学院被迫关闭、被大学合并或者招收男生转而成为合校教育机构。
现在,也仅仅有3~5%的适龄女子愿意考虑单一性别的女子教育机构,而实际上真正到女子学院就读的女生仅占2%。
[3]可以说,今天的女子学院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子学院行将消失。
美国女子学院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属于非主流机构,但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良好的学术声誉、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及女性领导力的培养特色也备受社会关注。
很多在美国甚至世界上颇有影响的女性精英都有在女子学院就读的经历。
例如,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美国前国务卿、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以及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宋美龄均毕业于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宋庆龄毕业于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
另外,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哈佛大学首位也是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我国近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硕士阶段)等等均毕业于美国女子学院。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女子学院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求变,在扩大其招生来源的同时,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二、美国女子学院长期生存的原因
美国女子学院长期存在不仅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体制有关,还与美国女子学院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相关。
·比较教育·美国女子学院:现状及改革动向
1.美国女子学院的长期生存与美国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多民族、多种族的“大熔炉”。
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
在美国,既有悠久历史、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等,也有新创办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学院;既有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的高等学历教育机构,也有性质各异、眼花缭乱的非学历形式培训机构。
尽管在高等教育层次上纯粹单一性别的男子学院已经非常少见,但也仍然存在着3所非宗教性质、四年制的传统男子学院和几十所宗教属性、两年或四年制的男子学院。
②在美国强调多元共生的社会中,女子学院也是多样化高等教育中的类型之一,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声誉,该类型高校骤然消失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联邦政府没有实际的权力,高等教育机构由各州来管理,这样,联邦政府不可能也没有权力颁发取消某种类型高校的命令。
即便将来某个时间,某些州可能会取消或废除女子学院,但其他州可以有所不同,各州会根据各州的情况加以分别衡量。
诚然,由于受到合校教育趋势的冲击,女子学院的总体数量近些年来有所减少,但由于女子学院采取了应对和改革措施,女子学院总体招生人数相比前几年反而有上升趋势。
所以说,作为一种类型的女子学院仍然有其生存的空间。
2.从女子学院存在的基本条件上来说,女性入学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女子学院最初得以成功创办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当时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女性没有进入大学的权利。
如今,有学者认为,女性已经可以与男性一样申请任何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所以女子学院存在的基本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是,实际上,美国现在仍然存在女性入学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首先,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或种族的、贫困的女性(在美国称为传统上代表名额不足的女性)并没有与其他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白人一样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女子学院联盟执行会长(Executive Director of WCC)苏珊·莱蒙(Susan E.Lennon)认为:“目前美国仍然存在着入学机会问题,尽管女子学院数量微弱,但是它们做了一些特别的、革命性的工作,这是一个重大的模式,它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女性,而且是为了教育那些传统上代表名额不足(traditionally underrepresented)的女性。
”[4]其次,现在美国由于高等教育机构中男性学生不足,为了维护男女性别比例平衡,很多大学采取了提高男性入学率、降低女性入学的措施,这意味着大学在平衡男女人口比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掺杂对女性的歧视。
如果你是女孩,那么,你实际上更难申请到美国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机会。
现在的女性仍然面临着入学不平等的问题,只不过这种不平等比最初没有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更具隐蔽性。
3.合校教育机构中的女性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合校教育并不意味着男女学生都接受了平等的教育,合校教育机构也不意味着是性别平等的教育机构。
目前,合校教育机构中的角色榜样仍然是男性,这是很多年来一直未曾改变的传统。
而且,大部分的学术权威都由男性保持,课堂也由男生控制,学生领导职位也大多是男性。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合校教育机构中,女性学生比男性学生在关键领导职位的人数更少,如学生会主席和学生出版物主编等。
[5]还有研究者表示,合校教育机构的女生在班级或在班级以外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参与机会,他们为此创造了一个专门的词叫“冷淡的气氛”(chilly climate)。
伯特·霍尔(Robert M.Hall)以及伯妮斯·桑德勒(Bernice R.Sandler)等人的研究表明:(1)教师,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在班内提问男性学生的次数远远多于女性学生,男性白人学生通常得到最多的问题,其次是少数民族男性,再次是白人女性,最后是黑人女性。
(2)男生一般会得到更为积极的反馈信息、更多的表扬和更多的帮助。
当一位男生讲话时,教师很可能会参与其对话过程;但当一位女生讲话时,她更可能得到的是“啊哈”(uhhuh,表示肯定答复的惊叹词)。
而且教师的评论仍然集中于女生的外貌,比如“我很想听听前排那位迷人的年轻姑娘的高见”,而不是“我想听听一直拥有这么多好主意的玛丽的意见”。
(3)教师们想当然地认为女生问问题是因为不了解学习材料,而男生提问则是机智、好奇的表现。
(4)教师会怀疑女生的成绩,例如,将其成绩归结为“幸运”或“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s),而男生的成绩是“天赋”和“能力”的体现。
[6]总之,女性在合校教育机构中的处境并非最为理想,合校教育机构中依然存在着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这为女子学院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继续被探索发展的可能。
4.女子学院不断采取各项措施,坚持改革和创新
面临合校教育制度压倒性的挑战,女子学院也在采取改革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她们不断发展与相邻的著名研究型大学或文理学院的盟校关系,允许学生共享课程、餐厅、运动设置和图书馆等办学资源。
例如,史密斯学院与附近的阿默斯特学院、蒙特霍里约克学院、汉普郡学院以及马萨诸塞大学组成了五校联盟,开展学生和教师的互换交流、教师任用合作(joint faculty appointments)以及联合博士项目等等。
其次,她们实行跨校选课制度,共享资源,取长补短,用最低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
例如,韦尔斯利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布兰迪斯大学实现了跨校注册,可互选课程。
再次,她们也招收非传统的女性以及在某些项目上实行男女兼收,以改进女子学院中文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平衡关系。
之前女子学院招收的都是18~22岁之间的传统女性学生,自20世纪60年代遭遇合校教育的挑战和危机之后,女子学院在单一性别的女性本科教育之外,开始在部分项目上招收其他族裔的、重返大学接受教育的成年妇女以及少量男性学生。
诸如三一华盛顿大学(Trin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保留只招收女生的三一文理本科生女子学院,而另外的三一教育学院、专业研究学院(College of Professional Studies)以及护理和健康学院等均招收男生和女生。
最后,还有很多女子学院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招收国际学生到学校就读,同时将本校师生派往海外学习,扩展与世界各地高校的联系。
布林茅尔学院前任校长简·麦克奥里夫说:“女子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以及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形式,如果她们建立更加全球化的国际网络,更加强有力的国际联系,它们必将更加繁荣。
”③改革是女子学院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要女子学院根据社会和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和改革,她们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她们继续生存下去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三、21世纪美国女子学院的新使命
1.由最初创办时的男女入学平等转向以教育机会平等为使命
随着合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女性几乎可以进入任何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因此,女子学院存在的历史的正当理由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女子学院的存在仍然还有着无形的、文化的理由。
在对合校教育机构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男女合校的氛围似乎明显伤害了女性的抱负和整体的教育经历。
某所学院的报告称,合校教育机构并不能对社会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回应;相反,该制度仅仅是强化了男性和女性角色的传统。
合校教育最为明显的弊端是男性不仅开始控制课堂讨论,而且还是学生团体的主要领导者。
基于合校教育对女性产生的负面结果,女子学院开始寻求对“教育入学平等就意味着教育机会平等”这样的假设提出挑战,认为入学平等并不意味着男女教育机会均等。
目前,女子学院转向以教育机会平等为使命,她们重申其使命是向“女性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为此,她们开始将其精力更加集中于提供女性领导者和角色榜样以及发展学生领导力的机会,鼓励女性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和融入到教室气氛中,提供充分的就业鼓励政策,尤其是鼓励女性进入传统的女性职业以外的工作领域,等等。
女子学院认为教育机会平等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如女性领导力和积极的课堂环境)发挥女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消除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观念。
2.女子学院开始关注和参与解决世界女性问题,这也赋予女子学院新的使命
纵观世界发展史可以看到,女性一直被社会所边缘化。
哪里是极端贫穷并且缺乏教育和民主的,哪里就有女性经常遭受歧视性打击和侮辱。
进入21世纪,女性仍然承受着体制的压力以及残酷的现实。
在女性经常被充当人质的第三世界里,女性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去谈论和平、繁荣、发展。
美国的女子学院,尤其像“七姐妹”学院这些著名的女子学院不仅关注国内的女性问题,而且还放眼全球,开始关注并介入全世界的女性问题,为女性将来改变世界做贡献。
因为她们认识到,只有女性朝着平等前进了一步,包括第三世界在内的世界才会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和民主秩序。
布林茅尔学院校长简·麦克奥利夫说:“通过我们的课程,资助的实习项目以及校园大事,要提高学生们对于世界女性问题的意识,以便将来无论她们成为医生、律师、化学家还是艺术家、总裁,她们都能成为世界上挑战女性受压迫的改变的重要力量。
” 蒙特霍里约克学院和史密斯学院在2004年发起了新的女子教育联盟,汇集了来自五大洲的40多个女子学院,包括在肯尼亚、苏丹、津巴布韦、沙特阿拉伯、迪拜、巴林、孟加拉国新成立的女子教育机构,其目标是集中在一起维护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教育和女性发展。
打破世界上所有女性身上的锁链,打破女性所有的种族、宗教和国籍的枷锁,唤醒和提高所有女性的认识,是女子学院背负的新使命。
3.服务更加多元化的女性是女子学院的新使命
服务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女性尽管当时是女子学院为生存而想尽办法吸引和挽留生源的策略之一,但它目前也成为了女子学院的新使命。
女子学院学生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招收有色人种(非白人)、少数族裔的女性。
美国女子学院,无论北部和南部的女子学院最初是只招收白人女性的,在南北战争之后,南部出现了专门招收黑人女性的女子学院,但一般的女子学院还是只招收白人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女子学院招生困难,她们开始扩大招生范围,招收有色人种及少数族裔的女性学生。
第二,招收中下层及贫穷女性。
最初女子学院都是招收特权阶层及中上层阶层的女性,最近几年,女子学院逐步扩大招收中下层甚至贫困的女性,并采取各种措施向学生提供奖学金及各种资助政策。
20年前此番举动主要是小型女子学院遭遇到了生存危机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现在,一些高等教育专家和观察家认为,这种转变其实才是女子学院的发展核心,是女子学院的新使命。
第三,招收非传统年龄的女性。
主要是满足22岁以上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女性或者已经生育过孩子的女性的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此类女性加入女子学院,大大提高了女子学院的入学率。
第四,招收国际女留学生。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女子学院逐步扩大招收世界范围的女性学生。
例如,史密斯学院学生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布林茅尔学院国际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高达20%。
四、单一性别的女子学院与合校教育机构的辩证关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尽管有些国家的女子学院正走向复兴或者似乎正在崛起,但就单一性别的隔离制和合校的男女混合制这两种制度而言,走向男女混合的合校教育制才是终极趋势。
单一性别的制度,无论是男子学院还是女子学院,只是走向平等的合校教育制度的一个过程和阶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但是,相较于单一性别的男子学院来说,单一性别的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单一性别的男子学院的性别隔离是为坚守、认同性别不平等而生,而单一性别的女子学院的性别隔离是为了促进、走向性别平等而生。
单一性别的
女子学院在提高女性受教育机会以及机会平等方面为合校教育机构已经提供了、并正在提供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它们对于提高女性地位最终使得男女两性在社会中获得完全的平等权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然,随着男女社会地位和机会逐步走向平等,合校教育的趋势就不会停止。
但任何人都无法预言这种趋势将何时正式完成,因为没有人能够预言男女何时获得完全的平等权。
研究女子学院是因为她们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贡献,在女子学院中能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使女子获益的特殊方式,以便将来能把这些经验运用于日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合校教育机构的模式中去。
女子学院的支持者确信,这样的机构向女性学生提供了一个挑战性、支持性和发展性的有力的学习环境。
研究结果也支持这种看法,单一性别的女子学院确实是女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选择。
诚然,相较于过去,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都有明显的提高,显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有所减少。
但不能否认的是,女性在就学、就业以及社会各领域中仍然存在着或显性或隐性的不平等待遇和性别歧视。
比如,即便是现在,在同等条件下,男女薪酬差距依然很大。
《纽约时报》引用联邦政府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目前男女收入比是100∶79,即男性赚到100美元,同等条件下,女性只能获得79美元。
对哈佛毕业生来说,这一比例更是恶化至100∶63。
[7]男女完全平等是社会的最终理想和目标而不是现实和客观存在,任何人不能基于理想、未来而对现实做出判断。
因此,不能基于未来的理想而否认现在女子学院存在的必要性。
正如迈克阿菲(Mildred H.McAfee)所说:只要世界上还需要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只要世界上男女不平等的事实仍然存在,只要年轻一代需要接受文理通识的教育,那么,就一定会存在致力于这种事业的地方。
女子学院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是因为它仅仅涉及到女子教育的问题,而是因为她关乎人类教育的问题。
[8]
注释:
①数据为本文作者统计所得。
美国也有女子大学“women’s university”,但由于绝大多数女校是学院“college”,并坚持文理学院的传统;加之women’s university也是由women’s college 发展演变而来,因此,本文将美国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统称为美国女子学院。
②这三所男子学院分别是HampdenSydney College, HampdenSydney, Virginia;Morehouse College, Atlanta, Georgia;Wabash College, Crawfordsville, Indiana。
③本文作者与该校长的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1]Irene Harwarth, Mindi Maline, Elizabeth DeBra,Women’s Colleges in th e United States: History, Issues, and Challenges[R].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7:vii.
[2]Leo Reisberg.A Crossroads for Women's Colleges[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11-10.
[3]Rosemary Salomone.A Place for Women's Colleges[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11-10.
[4]转引自:李巧针.美国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29.
[5]Mary Ann Mason.The Pyramid Problem[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03-09.
[6]Robert M.Hall with Bernice R.Sandler, The Classroom Climate: A Chilly One for Women?[R].Washington, D.C.: Project on the Status and Education of Wome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1982:24.
[7]美国名校女毕业生遇薪酬歧视收入少于男性[EB/OL].(2015-10-13)[2016-01-08].http:///2015-10/30/content-17541665.htm.
[8]Mildred H.McAfee.Segregation and the Women’s Colleg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3, No.1. Jul, 1937:16-22.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