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分析及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一幼儿园女教师的虐童照片曝光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该事件为导火索,虐童这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立刻引爆了社会舆论,顿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虐童是什么呢?为什么会社会的关注呢?
(二)虐童是什么
虐童或者说是儿童虐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避免不了的现象,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虐童现象在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依然普遍存在着。
事实上,对儿童的虐待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医学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虐童问题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认为虐童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
”而幼儿园,这个为孩子提供启蒙教育的地方,居然成为虐童事件的摇篮,这会为孩子们留下多大的阴影啊!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更有必要关注此类事件,并思考解决方法。
二、为什么会出现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
(一)幼儿园教师虐童现状
国内幼儿园老师体罚或虐待孩子现象时有发生,从狂扇女童耳光到揪耳朵提起,手段和花样不断升级。
如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女幼师揪幼童双耳离地20厘米,将幼童扔进垃圾桶内;又如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教师半小时
内打了孩子70次耳光;以及上海杨浦区格林双阳幼儿园:女童下体被老师塞入芸豆等等等等,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幼儿园老师的残忍程度让人大呼心理变态。
本应是呵护幼儿成长的园丁,怎么就成了戕害儿童的毒手?
(二)什么导致了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出现
虐童的教师主要是那些素质低下、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幼师,那这些幼师又是为什么会进入教育的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呢?放任这些人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就是那些不负责任的无证民办幼儿园。
无证幼儿园得以存在,则是看中了幼儿园无往不利的吸金功能和政策法规的监管不力。
从各个方面来说,虐童事件其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1、从幼师方面来说:幼教师资培育院校对师德培养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幼师职业道德和素质低下,并且很多幼师为无证上岗,或者“先上岗,后考证”。
同时幼师工作压力大、时间长、待遇低,使得很多幼师认为她们明明跟中小学老师一样培养着未来的希望,却拿着比清洁工还低的工资。
这些原因导致幼师产生了心理危机,积聚负面情绪,拿学生出气。
2、从法律来说:法律治理偏失,虐童刑事处罚存在法律空白。
我国刑法无“虐童罪”这一罪名,而虐待罪指虐待家庭成员,幼儿不属幼师家庭成员,无法以此罪立案;至于“故意伤害罪”,只有受害人伤势达到轻伤以上结果,才符合立案标准。
就如浙江温岭幼儿教师颜某虐童一案中,涉嫌寻衅滋事犯罪,仅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
3、从国家来说:国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扶持不够。
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城镇、乡村对学前教育投入持续不足,资金短缺导致公办幼儿园太少,小规模幼儿园、无证幼儿园大量存在,师资没有保证,不少幼儿园只能聘用无资质的教师,致使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法律的不完善,民办幼儿园的经济利益以及教师的道德问题等问题,共同结下了虐童事件这个恶果,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挽救,只能想办法加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
(三)怎样杜绝幼师虐童事件
(一)深入展开师德教育
师范教育应该坚定不渝地贯彻爱,要让现在的学生、教育者明白,其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评论成败的标准,应该首先是道德,而不是若干条刻板的规矩、条文。
缺乏爱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二)完善法律条文,加大惩处力度
以寻衅滋事罪立案追究,不仅处罚力度极其有限,也很难针对儿童权益确立有效的法律设防。
用行政处罚代替刑法罪名,威慑力不足。
其次,在法律责任追责上,也必须加大对幼儿园的惩戒力度。
(三)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
只有政府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通过良好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教师进入幼教队伍。
就短期的改善来说,要提高在职幼教老师的素质,需要通过培训实现,而民办园的培训经费也必须要有政府的补贴。
(四)结语
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孩子的思想尚未成熟前的启蒙老师,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依稀都能看见老师的影子。
而作为一名老师,自身的修养,道德的底线,以及言语行为都应该有较高的水准,这样才能为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最后,希望虐童事件不再发生,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