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对新闻记者的赞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丹对新闻记者的赞美
新闻的发现与表达是新闻生产的两个基本过程,新闻的发现力与表达力是记者的两种基本能力,也是媒体传播力的核心要素,是媒体核心竞争力在新闻内容上的具体体现。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仅要有独到的新闻发现力,还要有高超的新闻表达力。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新闻报道,其实就是发现和挖掘一种有价值的事件进行传播的过程。

有独到发现力和高超表达力的记者,才能发现好新闻,写出好新闻。

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与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河北日报高级记者郝斌生,从各自的岗位上看,并没有高频率获奖的优势可言,分析朱海燕、郝斌生等中国新闻奖得主获奖的原因,我们发现他们首先得益于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超人的新闻发现力。

除此之外,独树一帜的表达也很重要,发现和表达,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新闻的发现力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能力,是一种敏锐发现新闻价值,精准地把握新闻事实的能力
新闻发现力,是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闻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指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
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敏锐感知的能力。

[1]一切始于发现,新闻发现是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首道工序,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新闻发现力也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能力。

发现新闻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和判断过程。

发表在2002年8月17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上的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有人说,朱海燕为采访此稿,在海拔近4800米的可可西里生活近一个月,对藏羚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新闻大奖名至实归的根本,得奖的真正原因是作者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主题。

文章这样写道:昨晚,约有500只藏羚羊带着刚满月的儿女们,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迁徙。

为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止施工,拔走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3个小时。

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

潜伏下来的观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事,像跨过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

每年6至8月,藏羚羊集结成群,长途跋涉,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一带产崽,去完成一年一度延续种群的历史使命。

小羊羔满
月后,再由母羊呵护着返回原栖息地。

这种现象不是新近发生的,年复一年,司空见惯。

就在大家不以为然的时候,有眼力的记者发现了富矿。

[2]
新闻发现的过程也是检验记者新闻敏感的过程。

有敏感才有发现。

新闻敏感是记者敏锐地发现、捕捉新闻的意识与能力。

同样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同样拿到一个通稿,但第二天见诸报端后就各有成色。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这是一句通俗的话,是用来形容珍惜机会的。

正面用反面用都可以,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

只有具备这种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才不至于采访归来两手空空,即使当时写不出稿子,记录下的资料储存起来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派上用场。

郝斌生获奖新闻评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就属于这一类型。

该评论使用了三个新闻由头:一是武安市市长在政府门前说服上访群众让开道路,推选对话代表;二是易县县长在赶路途中从呼机上读出前方有群众截车的十万火急的信息;三是涉县县委书记在旧城改造中,组织“刁民”群众到外地参观。

这三组镜头都不是现有爆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些记者,虽也身处事件现场,也有耳闻目睹,但身在新闻中却茫然不知。

也有的记者头脑里提前装了框架,这类事不让报,或者写了也发不出去,所以就忽视了眼前发生的一切,群众撵着追着给他塞资料他也不要,他似乎忘记了
自己的职业,完全等同于一个看客。

郝斌生曾经坦言,他写《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没有一天的专门采访,赶上河北省“作风建设年”后,他调动起日常生活中储备下来的资讯,一挥而就,一个晚上写成了1500字的新闻评论。

由此也可以说,这篇评论是主动抓来的“一把土”,是对一个长期关注民生和党群关系的新闻记者的超级回报。

在发现新闻的过程中要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选择新的角度,变换新的思考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角度和不同时间看是不一样的,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发现也就不同。

发表在2001年4月11日《河北日报》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作者最大的成功是善于发现问题。

这个题目来源于一次中央工作会议。

各大媒体都发表了同样的消息:《中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的副标题也都雷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作者汪金友是生活在唐山滦南县的一个司法干部,受这条消息的启发,他发现了假抓者的五种表现:真抓者开会,假抓者也开会;真抓者讲话,假抓者也讲话;真抓者抓先进典型,假抓者也抓先进典型;真抓者下去检查,假抓者也下去检查;真抓者总结工作,假抓者也总结工作。

接下来,条分缕析真抓与假抓的本质区
别。

真抓与假抓的社会现象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往往失之于肤浅,没有什么新意。

汪金友的发现做到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

他把真抓与假抓的难以区分之处概括为四个一样:一样的招招呼呼;一样的忙忙碌碌;一样的跑上跑下;一样的辛辛苦苦。

进而把他们的区别具体化——开会、讲话、抓典型等,抽丝剥茧,揭穿假抓者的画皮,从而使文章走向深刻。

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峰有一句名言:“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

”天安门的标志意义众所周知,这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强调记者要居高临下,见微知著,学会宏观把握问题、把握全局。

有的记者费力不少,写出的稿子在小范围还能勉强说过去,但一般走不远、上不去,究其原因,十之八九是记者一叶障目,或者是把芝麻看成了泰山。

细心观察是发现新闻的重要途径。

记者对自己身边、工作中的事情留心观察、细心观察,就会不断有新闻出现。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好的新闻。

一些名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不同常人的观察能力。

比如,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作品《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就是一篇通过细致观察而发现的好新闻。

据作者介绍,为写好这篇报道,在按要求做好大量“常规动作”的同时,作者至少三次全程跟随负责布置展览的龚青女士了解展览情况,并进行细致观察,从而独家发现了“夹克衫”的故事。

文中写道:
王老先生是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来到国家博物馆的。

参观中,王老先生的外孙惊奇地发现,小平同志生前穿的一件夹克衫好像有毛病:夹克衫纽扣间距都是15厘米左右,但最下面一颗纽扣离衣服下摆只有四五厘米,显得非常不协调。

找讲解员一问,王老先生和他女儿、外孙三代人不禁齐声感叹:邓小平如此朴素随和,真是可钦可佩!
原来,当年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前,女儿给他买了这件夹克衫。

回家试穿发现下摆长了一截。

邓小平舍不得把这件新衣服搁置浪费,就让裁缝剪掉一截下摆。

在整个视察南方期间,这件灰蓝色夹克是邓小平的两件主要外套之一。

他就是穿着这件纽扣不协调的夹克衫,站在罗湖口岸,深情地眺望香港的。

听到这个故事,几位围过来的观众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负责布展设计的国博工作人员龚青女士眼眶都湿润了,她说,虽然这件衣服的纽扣间距不协调,但和邓小平这位老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的作风是和谐一致的。

发现新闻没有固定的场合,越是不被人重视的地方,产生新闻的几率越大。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什么、想什么。

”陆诒深受启发,立刻去采访了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访问记和特写。

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秀国用自己十年记者生涯
的体会,总结穷记者富记者之说。

富记者,首先有一堆朋友,新闻有报料、有线索,写稿子时呼之欲出;穷记者,身边没有几个知己,甚至连电话簿、通讯录都没有建立。

这样的记者单打独斗,遇到什么写什么。

信息得不到补充,素材有限,眼光有限,所写内容只是一孔之见,自然也就难出精品佳作。

新闻的表达力是记者核心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决定新闻影响力大小的核心因素
对于记者来说,不仅要有深邃的发现眼力,还要有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

新闻表达从宏观上是研究新闻题材,即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文体框架的学问。

但诸文体都离不开表达的技巧和艺术,也可以说,新闻表达就是把话说得更明白,把文章写得更漂亮。

熟稔各种文体的表达艺术,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记者在表达新闻的过程中乃至遣词造句之间,必定有自己的观点、喜好渗透其中。

有人向小说学细节,有人向散文学句式,有人向评论学逻辑推理,有人向报告文学学议论抒情。

从各类文体上汲取养分,通过形式上的互相借鉴,在应用手段上融会贯通。

新闻贵在新,语言也要新。

新闻天生是喜新厌旧的,即使内容很新鲜,但语言陈旧、形式老套,照样不受欢迎。

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新鲜又活泼、既生动又形象。

如文中写的欢迎“孕妇”
来,不舞彩旗;喜送“母子”去,不敲锣鼓;把亲爱的藏羚羊称为“可爱的精灵”“刚满月的儿女们”“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像跨过自己家的门坎一样”等,读来亲切、自然、赏心悦目,既是一种美文的享受,又受到文中新闻事实的感染。

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的新闻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递员王顺有》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典型报道在表达上大量运用了散文的特点,以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王顺有在险峻的马班邮路上20年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

作品的“新闻美”主要体现在:真实美、人性美和语言美。

长期以来我们在典型宣传中有一个固定模式,先进典型一定是不顾家庭、不顾身体、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材料制造”。

这种思维定式指导下的典型人物一个个都是“高大全”,都是“烈火金刚”。

而《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与众不同,通过对王顺友在马班邮路上的坚守和孤独的描写、对家人儿女情长的牵挂等细节描写,多方位展现人物的人性美,用人性美升华典型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引起受众共鸣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表达上的肆意畅快,《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几次引用了极具赋比兴特色的当地民歌。

“高山起云遮住山,马尾缠住钓鱼竿,藤儿缠住
青岗树,哥心缠住你心肝。

獐子下山山重山,岩间烧火不见烟,三天不见你的面,当得不见几十天。

”优美哀婉的歌词里,充满了王顺友思念妻子的真挚情感。

把典型和英雄首先是平凡人的一面展示给受众。

表现手法上要不拘一格,独具匠心。

鲁迅杂文的成功,除了与他作品深刻的主旨内容密切相关外,还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鲁迅的作品中,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式随处可见。

明喻、暗喻、隐喻、博喻等信手拈来,有的以喻领起,展开议论;有的喻构全篇,妙语连珠。

而且,鲁迅经常通过在比喻由头中寄寓褒贬,巧妙地定下全文的基调。

比喻是新闻表达的一个常规武器。

中国青年报的曹林在新闻评论《活跃的巡视组拓展中国“风闻言事”》一文中说:中央巡视组要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

这个“千里眼”的形象比喻,很容易让人想起熟悉的历史上的“风闻言事”。

“风闻言事”是中国古代帝王了解吏治民情、疏通言路的一种途径。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记者采写新闻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的内容很丰富,有真假比较、好坏比较、主流支流比较、经验教训比较、纵横比较、点面比较、内外比较,等等。

发现和表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样是植树节,众多记者集体采访劳模种树,但在发表的时候,就有不同的稿件标题:《太行绿化新愚公》《树是俺的娃》《家园保卫战》……从稿件标题上,就完全验证了记者的
眼光。

目光深远的记者,把种树劳动视为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和战役;有的记者拿上通稿就走;有的记者通过“种树表演”,扩展出其他文体,比如用杂文的形式揭露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新闻的发现展开和纵深表达,是建立在记者新闻素养、知识结构和敬业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是一个长期用心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炼提高的过程,它是记者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