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实验分析与典型例题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实
验分析与典型例题讲解
典型例题分析
【典例01】四位同学讨论对观察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丽: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
B.小军: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
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
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
【答案】B
【详解】A、眼睛看现象,不一定能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不一定就是观察,故选项说法错误;
B、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是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
C、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如细胞的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典例02】在“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石蜡融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D.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详解】A、燃烧前石蜡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颗粒,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B、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03】“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其名称源于北京某医院在1984年研制成
功的一种高效含氯消毒液。
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A.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C.获得结论D.收集证据
【答案】B
【详解】A、建立假设是根据问题和相关的资料作出假设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不符合题意;
B、提出问题是需要探究的课题,如“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符合题意;
C、获得结论是根据相关资源和实验现象等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D、收集证据是根据假设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04】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
B.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
D.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答案】D
【详解】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
故对。
B、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故对。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
故对。
D、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蜡烛燃烧各层火焰温度高低。
故错。
故选:D。
1.(2023秋·山东聊城·九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
就此说法而言。
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获得结论
【答案】B
【详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
故选:B。
2.(2022秋·安徽马鞍山·九年级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校考期中)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为探究气体是什么物质,小红提出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B.设计实验C.获得结论D.反思与评价
【答案】B
【详解】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为探究气体是什么物质,小红提出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B。
3.(2022秋·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化学课上,同学们看老师做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反应非常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于是就提出“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设计实验C.进行观察D.得出结论
【答案】A
【详解】“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
故选:A。
4.(2022秋·山东威海·九年级校考期中)小明同学放学回家,打开开关,发现灯不亮了。
他怀疑是灯泡坏了。
他重新更换灯泡后,打开开关,灯亮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B.推理C.实验D.归纳
【答案】D
【详解】A、小明同学放学回家,打开开关,发现灯不亮了。
他怀疑是灯泡坏了。
他重新更换灯泡后,打开开关,灯亮了,属于观察过程,不符合题意;
B、打开开关,发现灯不亮了,他怀疑是灯泡坏了,属于推理过程,不符合题意;
C、重新更换灯泡,属于实验过程,不符合题意;
D、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的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该过程中不涉及归纳的科学方法,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3秋·广东广州·九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关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B.蜡烛的火焰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
C.蜡烛燃烧时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最外层先变黑
【答案】C
【详解】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温度最高,故A正确;
B、蜡烛的火焰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故B正确;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C错误;
D、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最外层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故D正确。
故选:C。
6.(2023秋·湖北黄石·九年级期末)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D.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B
【详解】A、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装置内不是只含有氧气,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其他气体不变,蜡烛熄灭后瓶内除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其他气体,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但石蜡熔化过程是物
质状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3春·山东威海·九年级统考期末)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用蜡烛(主要成分石蜡)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
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这一现象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
B.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分解产生的氢气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答案】B
【详解】A、蜡烛中主要物质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汽,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故A错误。
B、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汽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B正确。
C、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汽,故C错误。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汽,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D错误。
故选:B。
8.(2023秋·湖南益阳·九年级校联考期末)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会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答案】A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B、点燃蜡烛,将一支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灭蜡烛,有一股白烟飘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2023秋·湖北黄石·九年级校考期末)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详解】A、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炭化变黑,故正确;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汽,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错误;
C、燃烧除了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外,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燃烧后生成了水,故错误;
D、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A。
10.(2023秋·河北保定·九年级统考期末)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答案】D
【详解】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蜡烛熔化过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正确;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使蜡烛能重新燃烧,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并产生黑烟,错误。
故选:D。
11.(2023春·山东滨州·九年级统考期中)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C.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D.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答案】D
【详解】A、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图1实验中根据火柴颜色的变化可比较火焰的温度,故B正确;
C、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故C正确;
D、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
所以,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故D错误。
故选:D。
12.(2023秋·河北保定·九年级统考期中)《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著的传世科普经典。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1)如图甲,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
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2)如图乙,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当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证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丙,用一个大烧杯罩在一支点燃的小蜡烛上,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和。
②在该实验中,蜡烛受热熔化和燃烧,这两种变化根本区别是。
【答案】(1)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2)白烟燃烧
(3)水二氧化碳变化前后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详解】(1)观察到外焰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证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该物质可燃,所以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烟燃烧;
(3)①因为“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产物有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有二氧化碳;
②在该实验中,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燃烧是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根本区别是变化前后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13.(2023秋·陕西榆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燃烧的实验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①所示实验中,小华同学将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的(选填“a”、“b”或“c”)处最先变黑。
据此得出结论:蜡烛火焰的部
分温度最高。
(2)图②所示实验中,小红同学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到。
为了验证蜡烛燃烧的另一种生成物,接下来的操作是。
(3)小丽同学做了图③所示的“母子火焰”的趣味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子火焰”处被点燃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欲使该实验成功,选用的导管不宜过长
C.导管要插入母火焰的焰心部位,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答案】(1) a 外焰
(2)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3)B
【详解】(1)图①所示实验中,小华同学将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
据此得出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2)图②所示实验中,小红同学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原因。
蜡烛燃烧除生成水外,还有二氧化碳生成,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3)A、“子火焰”处被点燃的物质是气态石蜡,此选项错误;
B、欲使该实验成功,选用的导管不宜过长,否则石蜡蒸气遇冷会凝固为固体,影响实验效果,此选项正确;
C、导管要插入母火焰的外焰部位,因为该处氧气充足,此选项错误。
故选:B。
回答下列问题:
①子火焰的可燃物是石蜡蒸气,蜡烛能产生“母子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组成蜡烛的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决定的,该物理性质是。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能太长,且导管的起端必须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原因是:
a ;
b 。
【答案】(1)C
(2)①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为蒸气②导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母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
【详解】(1)蜡烛外焰温度最高,故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与火焰接触的C层最先炭化变黑;
(2)①蜡烛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为蒸气,故蜡烛能产生“母子火焰”这一现象;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能太长,且导管的起端必须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原因是:
a、导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b、母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
.
11
1.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放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2. 现象与结论的区别
现象是能用器官感知的,结论是根据现象得到的。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3. 蜡烛燃烧
(1)蜡烛燃烧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固体石蜡小颗粒,它是由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
(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变黑,该黑色物质是炭黑,形成的原因是石蜡燃烧不完全。
(4)烟与雾的区别:“烟”是 固体小颗粒 ;“雾”是 液体小颗粒 。
4.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或调查方案→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数据→形成结论及建构模型→反思评价及表达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