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陵墓
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
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
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
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这种陵从南京的五代南唐二陵、成都前蜀永陵已有开端,到明十三陵、清东西陵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陵园建筑
中国古代埋葬帝王、后妃的坟墓和祭祀建筑群。

它与宫殿、坛庙一样,都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体现了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

地面建筑、神道和地宫
陵园建筑除了封土坟头之外,一般分作地面建筑(享堂)、神道和地宫三部分。

陵地有占地数里、甚至数十、百里的,陵园建筑以祭祀的大殿为主,称作棱恩殿或隆恩殿。

在它的前后四周有各种门和配殿,形成了一个地面宫殿建筑群,规模十分庞大。

神道即墓道,帝王陵的神道规模很大,两旁有石人石兽等雕刻。

这种石雕称为“石象生”,以其好像生前的仪仗队一般。

地宫是埋葬死者的地方,是帝王陵的主要部分,又称为幽宫、玄宫等等。

陵园建筑形制和沿革(地上)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

•战国墓上有坟丘,坟顶有享堂遗迹。

•汉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制。

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

墓前或置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石阙。

•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已不存,规模仅及汉代贵族、官僚的墓制。

•唐代因山为陵,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成为上、下宫制。

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生增多。

•宋代帝陵规模远不及汉、唐。

北宋各陵布局大体是:陵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也称之为上宫。

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为下宫。

•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2进或3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

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

陵园建筑形制和沿革(地下)
地宫的发展也有几种形式。

●最早是土穴墓室。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

●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木椁墓室盛行,成为数层棺木外套木椁的大型木椁玄宫。

这时期出现了十分考究的“黄肠题凑”,其结构是“以柏本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

●东汉时便逐渐扬弃了木椁地宫,代之以砖石地宫。

原因在于木材容易被盗被焚和腐朽。

●一直到明清时期,凡是帝王陵墓大都是用砖石砌筑地宫的。

陵园建筑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陵墓属于礼仪性纪念建筑,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帝王神灵不朽,法统永存。

因此要求建筑表现出某种肃穆、崇高、永恒的艺术气氛。

陵上种植长青松柏,就表明了陵墓所追求的涵义。

•在建筑处理上,唐代以前,多注重陵墓本身的造型设计,十字轴线对称的截锥体,富有稳定、坚实、严肃的性格,陵丘顶上建寝殿,更突出了这种建筑的神圣性。

但当时对环境序列重视不足。

•唐代开始重视环境,陵前设置很长的神道,用门阙、石刻加深了序列层次,烘托出了浓重的纪念性格。

而利用自然山峰作为坟丘,使神道至陵前逐步升高,展示出雄伟壮阔的气势。

但陵墓本身建筑处理不多,气魄开阔有余而格调深沉肃穆不足。

•宋陵综合汉唐手法,并将帝陵后陵集中修建,环境总体气氛组织得比较好,但因受风水观念影响,依“五音姓利”的说法,以国姓赵属“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偏西),必须按照“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布置建筑,所以各陵都是前(南)高后(北)低,再加南对嵩山少室,北靠洛河,更加大了后倾的趋向。

•明清陵墓艺术形象最突出,手法最成熟,主要表现在:
1、集中修建,注重环境效果。

2、每陵正对一个山峰,将自然的山陵组织到
人造的陵墓建筑中,增加了建筑艺术形象的内涵。

3、特别注重前导部分的序列处理。

4、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很富有纪
念性格。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总
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有陵墙二道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锥体组成,最下一级南
北350米,东西345米,三级总高46米,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

据《史记》记载,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世纪70年代在陵东1.5公里处发现秦兵马俑和铜马车,史书上对此并无记载。

二、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
汉武帝茂陵的地面部分现存有方上、四面门阙与周垣的残迹,平面布置仍是以方截锥体为中心,四出陵门。

汉宣帝杜陵封土形如“覆斗”,高29米,底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封土夯筑,无建筑遗迹。

陵墓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四条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

陵墓周围筑有墙垣,此即帝陵陵园,陵园四面墙中各辟一门,四门与陵墓封土正中的墓道相对,时称“司马门”或“阙”。


陵的寝园位于陵园东南,包括寝殿和便殿。

汉陵各设陵邑。

汉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
置了七座城市—陵邑(长陵邑、安陵邑、霸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平陵邑、杜陵邑),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陵邑制度也为后世继承,作为保卫、供奉、管理陵园的措施。

三、唐乾陵
 唐陵特点是利用地形,以山为坟,不采用秦汉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

 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

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陵前共有三对阙,阙的形制是在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

自第二道阙内神道两侧分立石柱、飞马、朱雀、石马、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狮等。

由于神道地势向上缓坡,加以两侧石刻与阙台的衬托,使陵山更为突出。

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山下有陪葬墓17座,已发掘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三墓。

墓制大体相同。

四、宋永昭陵
宋朝陵制,沿袭唐制,惟尺度远逊。

各陵制度相同,石刻内容也一律不变,只有尺度差别。

永昭陵是宋仁宗赵祯的墓,规模较大,陵台及石刻尚较完整。

陵台正方形截锥体,成阶级状。

北宋是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陵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五、明十三陵
明太祖孝陵在南京中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

永乐以下诸帝,除景泰帝葬于北京西郊外,其余十三帝都葬于北京北郊昌平天寿山麓,统称十三陵。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总神道稍有曲折,长约7公里许。

以石牌坊为起点,沿线设大红门、碑亭、望柱、18对石象生和一组棂星门。

长陵
长陵为十三陵中最宏伟
一处,各陵布置大体参照长
陵制度,而尺度较小。

陵的
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
明楼,明楼前置石几筵、二
柱门,前为陵寝门,再前为
祾恩殿、祾恩门。

陵门
祾恩门
祾恩殿内红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
定陵
定陵为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及永陵(嘉靖)的第三位,其地宫结构是可代表明陵规制。

墓室以一个主室和两个配室为主体,主室前有甬道,门三重,地宫结构为石砌拱券。

六、清东陵、清西陵
清帝入关后,陵区分河北遵化的东陵和易县的西陵。

东陵包括5座帝陵: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4座后陵和5座妃园寝。

西陵包括4座帝陵: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3座后陵和3座妃园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