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0.空气在哪里》课堂实录
课前小游戏: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好吗?请同学们捏紧鼻子,闭紧嘴巴,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时间长。
好,开始.
师:什么感觉?(找两个学生谈感受)。
师:空气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赶紧深吸一口气。
好,开始上课吧。
一、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最近老师喜欢上了《小鲤鱼历险记》其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看小鲤鱼吐的泡泡又圆又大多,好看吗?
师:粉笔也能吐泡泡,你信不信?(手拿粉笔)
师:看老师的!(将粉笔放到水槽中,有气泡冒出。
)
师:你看到粉笔吐泡泡了吗?粉笔为什么能吐泡泡?
生:因为里面有空气。
师:空气藏在哪里?(粉笔里)
师:你真聪明。
除了粉笔里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不好?【板书:20 空气在哪里】
二、快乐感受
师: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嘛?你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生:教室里、操场上、公园里、校园里。
(师可以拿起矿泉水瓶或烧杯暗示学生。
)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空气在哪里?
生总结。
师总结:说得真好。
其实,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板书:周围到处都有】
师:想不想找一找你身边的空气去玩一玩,感受一下?(想)
师:为了方便大家找空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下材料(扇子注射器气球塑料袋塑料瓶玻璃杯水槽水等)。
请看大屏幕。
(学生活动约3-4分钟)师巡视,提示学生怎么汇报。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找到了空气。
那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啊?你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舌头尝一尝。
看看你能发现空气的哪些特点?
生汇报
【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快乐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空气的一些特点,可是空气还有一些特点是我们不容易发现的,想不想继续探究?(想)
看老师的提示:
1.把塑料瓶的盖子拧紧,用手使劲捏塑料瓶。
2.把注射器的活塞抽出,用手堵住针孔,往里推活塞。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去试一试,想一想,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汇报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到了一定的程度活塞就推不动了?
生:活塞里面有空气。
师:说明什么呢?
生:空气需要一定的空间。
师:也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师:同学们真会玩。
看同学们玩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玩一玩。
仔细看老师怎么玩:看老师手里有一张纸片,我把它放到一个烧杯的底部,塞紧了,再把烧杯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让水没过烧杯底部。
水已经把纸给淹没了。
好,再把烧杯竖直拿起来。
等我把水擦干净。
猜一猜,纸片湿了吗?老师先不告诉大家。
师:想不想体验一下?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成功,老师再提示一下大家。
(大屏幕呈现温馨提示)
小组长领取纸片、烧杯和水槽。
开始你的快乐体验吧。
师巡视,引导学生如何回答。
找没成功的同学演示,反思。
师:成功了吗?纸片为什么没有湿?
生:烧杯底部有空气,水进不去,所以没有湿。
师:说明什么呢?
生:空气要占据空间。
师:这是空气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板书:占据空间】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小实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播放视频)
四、快乐体验
师:是不是越来越好玩了?想不想玩点有难度的挑战一下自己?(想)
看老师手里有两个烧杯,一个装满了水,一个没有水。
我们知道水可以流动,我们可以给水搬家,让它从一个烧杯流到另一个烧杯。
同学们能不能想想办法给空气搬搬家?小组内讨论一下,试一试。
师:成功了吗?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通过实物展台展示。
我们能给空气搬家说明空气跟水一样可以流动。
而且空气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
【板书:能向四面八方流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师:老师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去超市买菜卖水果,都要用称称重。
说明它们有重量。
我们的桌子搬也搬不动—很沉。
我们的书包也很沉,一个铅笔在手中也是有重量的,那么空气有没有重量呢?
师:大家看,(老师伸出手),我的手心上有空气的,但是一点也感觉不到沉重,由此可以猜测出,空气没有重量。
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到底空气有没有重量,只靠猜测是不行的,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去探究。
五、课外延伸
空气有没有重量呢?
师:通过课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空气对我们非常重要。
关于空气,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究,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发现更多空气的秘密。
感谢大家40分钟的陪伴,谢谢!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
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
)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
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认为实验将会怎样做?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还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方法的习得以及实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给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预想实验方
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心理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现在,如果点燃三支蜡烛,再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饮料瓶,分别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猜一猜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被瓶子罩住的蜡烛会熄灭,小瓶子内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小瓶子内的空气较少。
)
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时发生的现象就能找到答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点燃蜡烛之后,瓶子要同时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2、尽可能把蜡烛罩在瓶子的中央,先扶一会儿再松手;3、瓶子罩住蜡烛后就不要往外拿了,后面还要用它做实验。
(出示实验记录表:用你喜欢的符号在图上标出实验时有变化的地方。
)
《空气的成分》实验记录表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观察后不乱动瓶子,认真整理记录表。
)师:老师给各小组3分钟的时间,互相说一说你观察到的现象,谈谈你的发现,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学生组内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1、你画了几个圈,你有哪些发现?
(小瓶子罩住的蜡烛最先熄灭,大瓶子罩住的蜡烛后熄灭,蜡烛熄灭时,瓶子里涌进一些水;在空气中燃烧的蜡烛没有熄灭。
)
鼓励学生说出所有的发现。
2、被瓶子罩住的蜡烛熄灭,这说明了什么?(瓶子里没有支持燃烧的空气了)
3、水进入瓶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减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水就
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空气为什么会减少?(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4、瓶子里还有空气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瓶子里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只占据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
)
5、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瓶子里还有空气?(将其中一个瓶子倾斜,瓶子里有气泡冒出。
)
6、师生达成共识: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板书: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的这部分空气被用掉之后,蜡烛也就熄灭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预想实验现象与结果,让探究新知的过程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发生联系,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教师进行必要的实验演示与指导,交代清实验观察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尤其实验记录表的设计很富有创意,教师将实验效果图打印在记录表上,学生直接在实验效果图上圈出自己的发现,既便捷又直观,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发现、整理记录、分析研讨、归纳结论,使知识的获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探究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师:瓶子里剩下的气体是不是真的不能支持燃烧了?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师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法:实验时要先把水槽内的水加到比瓶内水面略高的位置,然后一个同学扶住瓶身拧开瓶盖,另一个同学迅速插入燃烧着的蜡烛,观察蜡烛还能继续燃烧吗?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在瓶内迅速熄灭。
师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1)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支持燃烧吗?(板书:燃烧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出示课件)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指导学生观察空气成分比例图并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板书: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旨在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已经习得的实验方法自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气成分比例图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形成“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正确认识。
三、体验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1、憋住气(捂住口鼻),短时间内不呼吸,有什么感觉?(注意提示学生要量力而行,不要憋得太久!)
2、离开座位,原地下蹲10次,体验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就越多。
3、课件展示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空气的应用:气焊、炼钢、消防员背着氧气瓶救火、火箭升空、潜水员携带氧气潜水和宇航员携带氧气。
4、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空气,你喜欢和它交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体验和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课后调查
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清新的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结尾处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清新的吗?”唤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的关注,将思考和探究延伸到课后,也为下一课学习《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燃烧用去一部分气体氧气 21%
瓶内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氮气 78%
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
实验记录表:用你喜欢的符号在图上标出实验时有变化的地方。
3号 2号 1号
我们的发现:
1号蜡烛,是因为。
2号蜡烛,瓶内的水,瓶内的空气,说明了。
3号蜡烛,瓶内的水,瓶内的空气,说明了。
我们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