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大儒 理学圣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世大儒理学圣地
旷世大儒理学圣地
吴建设
在北宋西京洛阳的思想界,活跃着两位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他们二人被称为中国理学的奠基者,而他们所创立的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由于二人一生从事教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二程先后生于湖北黄陂县。
程颐晚年在嵩县程村居住,今存有"二程故里"祠堂;二人死后葬于伊川县。
程颢1058年进士及弟后,在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先后做过主薄、县令,从政期间,爱民如子,颇多政绩。
他每到一地,在大堂上挂"视民如伤"的匾额做为座右铭,并说"颢常愧此四字"。
宋神宗时期,程颢被任为监察御史,宋神宗召见程颢时问如何当好御史,程颢说:"使臣拾遗补缺,裨赞朝廷则可;使臣掇拾臣下短长,以沽直名,则不能"。
宋神宗连声称赞为真御史。
程颢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
后来,程颢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合被贬回洛阳,与其弟程颐专门讲学于家中。
史载:"先生僦居洛阳城殆十余年,与弟从容亲庭,日以讲学为事,士大夫从游者盈门。
自是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1085年宋哲宗任程颢为宗正丞,因病卒死而未赴任。
程颐二十六岁时考进士未中,从此绝意仕途,在洛阳讲学,研究"天理之学"。
到1086年,即53岁时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担任宋哲宗的老师。
他在讲书时"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由于讲书中对朝政"议论褒贬,无所顾避",引起权臣不满,于是在做了一年多崇政殿说书之后,被差回洛阳管理国子监。
1097年,程颐被贬到四川涪陵,期间完成了理学重要著作《伊川易传》。
1100年回到洛阳,1103年迁居龙门之南,定居今嵩县田湖程村,1107月病世。
程颐一生最重要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伊川易传》中,《伊川易传》后来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书,成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伊川易传》通过对《周易》的阐释,表达了程颐对自然、政治、人生哲学的见解,构成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一些哲学思想和格言,如"否极泰来""吐故纳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天理良心","诚心诚意""修心养性"等,通过《伊川易传》的传布而被赋予理学的意义,至今仍有积极作用。
一、二程理学的概念与内涵
"理"的偏旁为玉,意为玉石中的纹理。
后引申为石中之脉,木中之纹。
循理有如沿着脉纹的路径而行。
二程就是在理的本意基础上,将伦理道德之理和自然之理蕴含其中,并将孔孟之道的博大而庞杂的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归纳为理,创立了理学体系。
从这一点来说,二程理学是对孔孟之道的概括和总结,理学的提出,又具有伟大的创新意义。
过去我们说到孔孟之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林林总总的孔子、孟子的有关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论述。
可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却很难有准确的答案。
用仁义礼智信的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概括。
二程的伟大创新就在于:他们用理这一寓伦理道德之理和自然之理于其中的词,将孔孟之道的丰富内容予以涵盖,提出了人们安身处事应遵循的普遍原则和规范。
不仅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而且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随着世界文明对话的发展,理学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将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
朱熹与吕祖谦在其合编的《近思录》中,将二程理学的基本内涵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以探讨道体和生命为目标;二是以穷理为精髓;三是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四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五是以为圣为目的。
就理学的核心内涵来说,如何成德、如何成圣始终是二程关注的重要命题。
程颐说:"人皆可以为圣人。
".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具有阔然而大公的浩然之气,具有视民如伤、爱民保民的情怀,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之心,具有敬老爱幼的孝悌观,具有诚信、中和、敬恭、慎独意识。
二程创立的理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自然科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诸多方面。
理具有规律、伦理道德和宇宙本体等诸种内涵。
概括有下列五方面内容:
(一)天理。
天理具有规律、道德的含义。
"万物莫不有对"、"生生之理、自然不息、物极必反"、"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已"。
这些思想都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二)道德价值观,提倡公与仁。
"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
"君子不可不弘毅"。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仁者,天下之正理。
""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仁义。
""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
""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
""天理良心。
"这些格言对于砥砺情操、涵养高尚品格具有积极意义。
(三)诚敬思想。
"诚者天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学莫大于平心,平心莫大于正,正莫大于诚。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这些警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四)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古之人君
视民如伤,若保赤子。
""一命之士,若心存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这些思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具有启迪作用。
(五)"中""和"思想。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大道。
""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部书,终身受用不尽。
"在社会生活中,二程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程门立雪与如坐春风
程门立雪和如坐春风是流传千古的佳话。
"程门立雪"反映的是学生对程颐的尊重,"如坐春风"反映的是程颢的性格特征。
这两个典故折射出程颐、程颢不同的教学风格,程颐是"烈日秋霜",讲究师道尊严;程颢是慈眉善目,讲究循循善诱。
程门立雪故事发生在伊皋书院。
1093年冬天的一个黄昏,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伊皋书院一派银白世界。
书院门外的雪地上立着两个人,一个是游酢,一个是杨时。
杨时本已拜程颢为师,并深受程颢喜爱,常夸"杨君最会得容易!"在明道书院时杨时南归,程颢送出门外,说:"吾道南矣!"对杨时向南方传播理学给予了很大希望。
四年后,程颢去世,杨时闻之,在家里设灵位祭拜。
并不远千里到伊皋书院来拜程颐为师。
当他与游酢来到伊皋书院时,已是下午,当二位推开程子馆门,见程颐正瞑目而坐。
为了不打搅先生,二人便悄悄地退了出来,立在雪地里等先生醒来。
黄昏时分,程颐醒来后,得知游酢和杨时来访,便走出门外,见二人还立在雪地中,便说:"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从他们立着的脚窝看,雪已下了一尺多厚。
如坐春风的故事发生在程颢身上。
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去监察御史之后,先任镇宁军节度判官,后任汝州酒务,相当于负责监督酒税征收的官员,宝丰县宋时归汝州管辖,程颢居住的地点在宝丰县西二十里的商酒务镇。
程颢在宝丰县商酒务镇,仍然不忘聚徒讲学。
程颢的学生朱光庭这一时期就跟从先生求学。
程颢讲学同程颐完全是不同的风格。
如果说程颐是烈日秋霜的话,那么程颢则是如坐春风。
朱光庭在跟从程颢学习了三个月,回去后别人问对程先生的印象,他说:"我在春风中坐了三个月"。
别人问怎么这样讲?他说:"先生终日端坐如泥塑人,而接人浑然是一团和气,和气而春风也"。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汝州宋杨公讳于此地建明道先生春风祠。
四、关于嵩县与两程故里的渊源
嵩县历史上管辖范围包括今伊川、栾川县的大部分地区。
伊川鸣皋镇宋时归嵩县管辖。
程颐把书院建在鸣皋与当时的朝中大臣文彦博的鼎力相助很有关系。
可以说,没有文彦博的支持,就没有伊皋书院,也就没有后来的二程故里,嵩县的历史上就没有这一段空前绝后的斯文盛事!
文彦博乃当朝太尉,是皇上常常顾问的人物。
1082年,已77岁的文彦博年龄大了,到洛阳做西京留守。
据宋史《文彦博传》介绍,"彦博虽穷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
其在洛地,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程颐想到洛阳城南10公里处的龙门山胜善上方寺旧址去讲学,给文彦博写了一封求地信。
程颐上文潞公求龙门庵地小简:"颐窃见胜善上方旧址,从来荒废为无用之地。
野人率易,敢有干闻,欲得葺幽居于其上,为避暑著书之所。
唐王龟构书堂于西谷,松斋之名,传至至今。
颐虽不才,亦能为龙门添胜迹于后代,为门下之美事。
可否,娭命。
"
文彦博回信说:"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其盛。
龙门久荒,虽然葺幽,岂能容之。
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
无为赐价,惟简是凭"。
当时的鸣皋镇归嵩县管辖。
鸣皋,南望九皋,东临伊水。
程颐就在鸣皋建起伊皋书院。
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大门一间,匾曰"伊皋书院"。
另有宅田10亩,粮地10顷,以赡生徒。
书院建成时间当在1083年前后,此后除程颐于1086年被任为崇政殿说书和流放四川涪州外,在他逝世前的二十多年间,经常来往于洛阳和鸣皋之间,长期在这里讲学著书。
因程颐常居伊川著书讲学,故被称为"伊川先生"。
据程颐自述,他的著书时间在60岁以后。
他说:"吾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岁以前反复演绎,六十岁以后著书"。
可见他所著《周易程氏传》、《书解》、《诗解》、《论语解》、《孟子解》的成书和《春秋传》的撰写是他在60岁以后。
而这段时间,他又常在伊皋书院居住。
这就说明程颐构思其思想体系和著书讲道与伊皋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
史料证明《周易程氏传》的撰写和传授大部分时间在伊皋书院。
程颢、程颐除了在登封嵩阳书院讲学外,在洛阳讲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伊皋书院。
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二程故里在嵩县程村耙楼山下,南望九皋,伊水之滨。
1103年4月,程颐为躲避朝廷党禁的迫害,由龙门迁居到如今的嵩县田湖镇程村。
他在屏风庄的龟山上建起了书院,也就是在这里,他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研究成果《伊川易传》向他的学生进行传授。
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由此汩汩涌出,流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程颐于1107年9月17日在程村去世,享年74岁。
程颐去世时,由于党禁正严,人们不敢前来吊唁,只有最亲近的学生来料理后事。
宋宁宗嘉定13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理宗淳佑元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
次年康熙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光绪黄帝御书"伊洛渊源"、"希踪颜孟"匾额,悬挂于河南府伊洛渊源祠。
淸康熙元年恩诏:"凡程姓之后裔流寓他方者,除正额外,杂派差傜,概行豁免。
"规定凡经过二程祠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二程创立的理学,在十三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对东亚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新家坡以及美国、西欧等国也加强了对二程理学的研究。
二程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明、清以来,伊皋书院、二程故里成为文人学士朝圣之地。
二程理学是宋代思想界绽放的两朵奇葩!历史将二程故里安排在嵩县,是嵩县山川的荣耀!是历史对嵩县的垂爱!二程这一笔丰厚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为嵩县山水增辉!古老的嵩州大地,由于二程理学的滋润而显得圣洁与灵秀!
五、学者对二程理学的评价
中国文化大动脉中的终极关心问题,是"如何成德,如何成就人品的问题"。
事实上,自我修养功夫、如何成为圣人的研究,正是宋明儒学最独特的成就和贡献。
---美籍华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
鉴于古代中国社会精英以儒学为意识形态并身体力行,恪守修身传统应该是当代中国兴旺发达的基础。
当代中国在道德上面临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是精英分子应痛下功夫修身,成为全民族道德楷模;其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哲学要参与塑造全球理念,并进入全球道德话语主流。
---复旦大学教授谢遐龄
现在社会问题多,原因之一就是个人的内外问题没有解决好。
这个问题儒家同样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源。
宋明理学提出"孔颜乐处",就是追求人身心内外的和谐。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
北宋的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兄弟,突破西汉以后儒家以宇宙论为主导的意向,重新抓紧涵养省察的自我修养功夫,令孔孟道德"内省"功夫,经历千多年的暗昧之后,得以重现。
这对中国儒学的复兴和深化,具有不可质疑的贡献。
---台湾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
程氏兄弟二人,开一代思想之二大派,亦可谓罕有者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程朱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
---李约瑟
朱熹与吕祖谦在其合编的《近思录》中,将二程理学的基本内涵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以探讨道体和生命为目标;二是以穷理为精髓;三是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四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五是以为圣为目的。
就理学的核心内涵来说,如何成德、如何成圣始终是二程关注的重要命题。
程颐说:"人皆可以为圣人。
".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具有阔然而大公的浩然之气,具有视民如伤、爱民保民的情怀,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之心,具有敬老爱幼的孝悌观,具有诚信、中和、敬恭、慎独意识。
六、二程语录选
视民如伤
--程颢
程颢先后做过主簿、县令,从政期间爱民如子。
他每到一地,就在大堂上挂"视民如伤"的匾额,并说:"颢常愧此四字。
"
一命之仕,苟心存爱物,与人总有所济。
--程颢
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程颢
程颢年少能诗赋。
10岁时作此诗,并常独自吟诵。
人皆可以至圣人。
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
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弃也。
---程颐
德者本也,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程颐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
--程颐
诚者天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则诚。
--程颐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程颐
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仁义。
--程颐
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
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取也。
--程颐
人思如泉涌,浚之逾新。
---程颐
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
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
今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得而用之;
甲胄之士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
却如此闲过了日月,即是天地间一蠹也。
--程颐
士之于学也,犹农夫之耕。
农夫不耕则无所食,无所食则不得生。
士之于学也,其可一日舍哉。
--程颐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