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市八年级(初二)二模生物汇编:生物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北京初二二模生物汇编
生物与环境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石景山·二模)素有“鸟界伪装大师”之称的林鸱(chi)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利于躲避天敌。
下列关于林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是一种拟态
B.为了躲避天敌林鸱产生了与树干相似的形态
C.林鸱的伪装不能使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林鸱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2.(2022·北京石景山·二模)海棠多在春天开花,菊多在秋天开花,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温度D.空气
3.(2022·北京海淀·二模)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城市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生物圈
4.(2022·北京海淀·二模)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池塘中的水草B.池塘中的鱼C.池塘中的水D.一个池塘
5.(2022·北京朝阳·二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被丰富,其间有松毛虫、蝴蝶、蜻蜓、绿头鸭、杜鹃、刺猬等多种动物,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园中的动植物构成生态系统
B.捕捉蝴蝶与蜻蜓对该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C.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松毛虫→杜鹃→细菌
D.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6.(2022·北京朝阳·二模)研究人员发现高粱进入灌浆期之后大量麻雀会飞到农田周围伺机偷食,但是在571份高粱自然变异群体中,其中接近46.7%的高粱品种麻雀不喜欢吃。
以下关于这一发现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粱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麻雀对不同的高粱籽粒有选择偏好
C.麻雀的取食使得高粱发生了有利变异
D.这一研究成果将推进农作物鸟害防治工作
7.(2022·北京房山·二模)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示意图,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丙→甲→乙
B.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丁
C.四种生物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D.丙与甲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二、选择题组
(2022·北京丰台·二模)在永定河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引入大量水生植物,既能够吸收水中过多的氮、磷,又给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营养,同时吸引黑鹳等鸟类在此生活,生物多样性增加。
请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有关永定河湿地生态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的根本来源是水生植物B.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
C.黑鹳属于消费者D.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9.有关水生植物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营养B.吸收水中多余氮、磷,避免富营养化
C.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D.增加生物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稳定
10.黑鹳以鲢鱼等鱼类为食,鲢鱼以水生植物为食。
据此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A.水生植物→鲢鱼→黑鹳B.阳光→水生植物→鲢鱼→黑鹳
C.黑鹳→鲢鱼→水生植物D.水生植物→鲢鱼→黑鹳→微生物
三、综合题
11.(2022·北京房山·二模)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
1920年该地引入无患子科植物新种——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喜食,如图2所示。
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1)蝽蟓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
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_________(长喙/短喙)蝽蟓的数量逐渐增加。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
_________,因为两种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是_________关系。
(3)在蝽蟓的进化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具有_________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_________,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_________(遗传/环境)决定的。
12.(2022·北京石景山·二模)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极易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1)图1为某湖泊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_。
该食物链能量的最终来源为______。
(2)该湖泊受到重金属污染,生活在此的各种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
(3)为重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水生植物来吸收重金属,结果如图2。
据图分析,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快的是______(填序号)。
该实验结果______(符合/不符合)“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原理。
(4)进一步研究发现,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再次上升。
推测是由于水生植物的枯枝败叶被______分解后,导致其体内吸收的重金属重新释放到水中、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时,达到其生长周期后应及时捞出做无公害处理。
以下措施可行的是______。
a.直接埋在田里做肥料 b.制成饲料喂牲畜 c.从植物体内回收重金属
13.(2022·北京顺义·二模)套作又称套种,是指在前季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时,在植株与植株之间播种、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大蒜套作辣椒的栽植模式,可提升经济效益。
图为大蒜和辣椒的套作示意图。
请回答问题:
(1)大蒜通过其鳞茎(蒜瓣)栽种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有性”或“无性”)生殖,蒜瓣下生出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运输到叶片和其它器官,促进蒜苗的生长发育。
(2)运用大蒜和辣椒套作的栽植模式,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密植,这些措施能有效利用__________,提高农作物产量。
(3)蒜和辣椒等生物与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大蒜、辣椒与田间杂草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大蒜、辣椒套作等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定期管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__________能力弱。
14.(2022·北京海淀·二模)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中元宝枫是重要的红叶观赏植物。
(1)元宝枫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其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______植物。
(2)黄刺蛾、天牛等的幼虫均可以取食元宝枫叶片,黄刺蛾幼虫与天牛幼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3)黄刺蛾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属于______(选填“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4)进入秋季,叶色逐渐褪绿变红。
在日最低平均温度低于8℃、昼夜温差大于13℃时,叶片变色效果最佳,西山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据此分析,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
(5)游人进入森林公园观赏红叶时,正确的游览方式是______。
四、资料分析题
15.(2022·北京顺义·二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近年来,300余万只候鸟乐享北京生态福祉,目前的北京已变成了候鸟的天堂,有的在京城各处中转休息、觅食“加油”;有的贪恋北京良好生态环境,以京城为家安然过冬;更有的在这里筑起“爱巢”。
解决了鸟类等野生动物吃、喝、住,使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增长,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之一。
北京大面积栽植的油松、白皮松、侧柏、国槐、洋槐、荆条、彩叶豆梨等树种,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此外水源充足,动物们不用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鸟儿扇两下翅膀就能轻易喝到水。
北京特色的仿古建筑也成为鸟儿搭窝的理想之所,城市的守望林和林中大片栽种的灌木为各种小型动物安家创造了条件。
动物爱好者们在北京看到了大鸨的身影。
统计数据显示,大鸨在世界上的数量只有数千只,在北京看见大鸨绝对是一个偶然事件。
大鸨是鸦形目鸨科鸨属的鸟类,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善于奔跑;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既吃野草,又吃以野草各部分为食物的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
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衡量生态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
人工营造的树林,引来鸟儿,招来小动物,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绿色生态,构建了一个生态平衡、自然稳定、良性循环的森林生态系统。
使北京不仅绿起来、美起来,还“活”起来。
(1)从生物分类的角度分析,大鸨属于_____纲鸦形目鸨科鸨属,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它的__________已退化,不能鸣叫。
(2)鸟类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筑巢、求偶、交配等__________行为。
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请据此写出一条包括大鸨在内的食物链__________。
(3)据原文,北京大面积栽植的油松、国槐、彩叶豆梨等树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可以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和栖息场所。
对构建一个生态平衡、自然稳定、良性循环的森林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4)动物种类和数量是衡量生态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曾将“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作为主题,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_____
A.迁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D.过渡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16.(2022·北京海淀·二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六月底的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林木葱郁,鸟鸣悠扬。
一只红嘴蓝鹊从高高的树冠中飞出。
突然一只比它小一些的黑色鸟儿,尖叫着冲向它,勇猛地发起战斗。
几个回合下来,红嘴蓝鹊落荒而逃。
这一幕刚好被从营地走出的观察者看到。
这只黑色小鸟是紫啸鸫,紫啸鸫为什么如此勇敢地挑战比自己体型更大更凶悍的红嘴蓝鹊呢?
观察者发现,另一只紫啸鸫在石块间跳跃穿梭,很快嘴里就叼满了昆虫。
可它并没有吞下,而是衔着食物先飞到大约15米高的树枝上,停了一会儿后又飞到树干的侧面。
原来那里有一个隐蔽的鸟巢。
观察者发现巢中有几只雏鸟,于是他静静地站在原处继续观察,详细记录了亲鸟忙碌的身影。
1.紫啸鸫夫妇轮流育雏。
每隔一段时间亲鸟飞回来
喂食。
2.捕获食物的亲鸟并不直接回巢,在周围停留一会儿才飞回。
3.亲鸟每次喂食一只雏鸟后,便立刻飞走。
4.亲鸟将包裹雏鸟排泄物的白色粪囊丢入溪水冲走。
为什么会有这些有趣的现象呢?亲鸟喂食一只雏鸟后,如果不立刻飞走,其它未获得食物的雏鸟会发出尖叫,引来天敌。
而白色的粪囊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留下痕迹和气味,同样使雏鸟的安全受到威胁。
紫啸鸫夫妇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应对着天敌的威胁,保证幼鸟成活,保障种族的延续。
(1)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红嘴蓝鹊和紫啸鸫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者。
它们的生殖方式都属于______(选填“卵生”或“胎生”)。
(2)文中记录的是一次对紫啸鸫行为的自然观察过程。
在此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观察工具有______。
(3)紫啸鸫亲鸟喂食雏鸟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属于______(选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由______物质决定的。
捕获食物的紫啸鸫不直接回巢,而是停留一会儿才飞回喂食。
推测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A.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
所以,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的形态,属于拟态,A正确。
B.林鸱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与树干相似的形态的变异,这属于有利变异,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与树干相似的形态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所以,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D.林鸱的伪装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正确。
故选B。
2.A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
自然环境中,海棠多在春天开花,菊多在秋天开花,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日照的长短有关,所以造成海棠春天开花,菊花秋天开花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同。
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即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故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D。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它既包括某一地域的全部生物又包括环境。
【详解】
A.池塘中的水草:只有部分植物,没有其它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A错误。
B.池塘中的鱼:只有一部分动物,没有其他动物、植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B错误。
C.池塘中的水,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的水,没有生物,也没有其它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 错误。
D.一个池塘:既包括了池塘这个环境,也包括了池塘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生态系统,D 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保护区内动物、植物属于部分生物成分,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捕捉蝴蝶与蜻蜓对该生态系统会产生影响,B错误。
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保护区内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松毛虫→杜鹃,细菌是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
D.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身,还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能量,高粱属于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意可知,有接近46.7%的高粱品种麻雀不喜欢吃,可推测麻雀对不同的高粱籽粒有选择偏好,B不符合题意。
C.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高粱本身存在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不是麻雀的取食使得高粱发生了有利变异,C符合题意。
D.因为麻雀对不同高粱籽粒有选择偏好,可依据此推进农作物鸟害防治工作,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详解】
A.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逐级递减规律,该食物链是:丁→甲→丙→乙,A错误。
B.该食物链中丁的能量最多,因此是食物链的起始端,应是生产者,B正确。
C.根据生物富集现象,四种生物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C正确。
D.根据A中食物链可知:丙与甲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A。
【点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有毒物质积累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8.A
9.C
10.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参与了物质的循环。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碳主要
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8.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错误。
B.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称为生产者,正确。
C.黑鹳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正确。
D.微生物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参与了物质的循环,称为分解者,正确。
故选A。
9.
AB.由题干可知:在永定河湿地生态系统,引入大量水生植物,既能够吸收水中过多的氮、磷,又给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营养,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
能量不会循环,错误。
D.引入大量水生植物,同时吸引黑鹳等鸟类在此生活,生物多样性增加,正确。
故选C。
10.
A.水生植物→鲢鱼→黑鹳,正确表达了水生植物、鲢鱼、黑鹳的食物关系,正确。
BC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错误。
故选A。
11.(1) 变异短喙
(2) 下降竞争
(3) 不利变异自然选择环境
【解析】
【分析】
(1)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3)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
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是定向的。
因此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生物的进化是定向。
所以,通过上述事实也说明,蝽蟓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1)
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
所以,蝽蟓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
地区短喙蝽蟓的数量逐渐增加,因为短喙蝽蟓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2)
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
所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下降。
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
这两种植物之间会竞争阳光、水等资源,营养关系是竞争关系。
(3)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并将这些变异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在蝽蟓的进化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12.(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水鸟太阳能
(2)有限的
(3) ④符合
(4) 分解者(细菌、真菌;微生物) c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4)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
(1)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图1的食物链有:①浮游植物→蟹→水鸟,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蟹→水鸟,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水鸟,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水鸟,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水鸟。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2)
湖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