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岷《史记斠证》词语考证商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叔岷《史记斠证》词语考证商榷
杨小平;刘炎飞
【摘要】王叔岷巨著《史记斠证》所言,多是王叔岷多年研究所得,值得学界重视.不过,王叔岷论证也有白璧微瑕之处,文章逐一研讨了其中“誓”“女
登”“除”“故遂因”“遗矢”“沧海”“祥”等词语,提出了我们的观点或者思考.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0)004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王叔岷;《史记斠证》;词语考证;商榷
【作者】杨小平;刘炎飞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王叔岷(1914-2008),名邦濬、字叔岷、号慕庐,以字行,四川简阳县(今成都市东郊洛带镇下街)人,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名家。

师从傅斯年、汤用彤等,前后用17年完成巨著《史记斠证》。

《史记斠证》所言,多是王叔岷多年研究所得,值得学界重视,如校《伯夷列传》
中“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中“逃”字当作“追”字,敦煌本、《太平御览》卷五百十四引文,“逃”字均作“追”字,可证[1]。

《五帝本纪》论证“电”字的繁体“電”字是“霓”字的形近而误(P25),“属”字是“屬”字的简体俗字,论证“服属”的“属”字是“厉”字的繁体“厲”字的形近而误,令人信服。

不过,王叔岷的词语考证也有白璧微瑕之处,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所言并非确诂,多有不成熟之处,尚望方家正之。

一、鬐
弱而能言。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路史·后纪》五弱作鬐,不知何据[2]26。

杨按:我们翻阅了《路史》,《路史》共四十七卷,包括《前纪》九卷、《后纪》十四卷、《国名纪》八卷、《发挥》六卷、《余论》十卷,宋人罗泌撰。

确实如王叔岷所言,《路史》卷十四《后纪》五,“弱”字写作“鬐”字,王叔岷所言“不知何据”,明显属于不知阙疑的严谨态度。

王叔岷所引“弱而能言”见《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司马贞《索隐》:“弱谓幼弱时也。

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

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

”据此,“弱”字是幼弱时、未七旬的意思,就是幼小的意思。

《史记》原文中“弱”与“幼”也是对文同义。

“弱”字的意思是年幼、年少,文献中多见。

《左传·文公十二年》:“有宠而弱。

”杜预注:“弱,年少也。

”《新唐书·苏颋传》:“颋字廷硕,弱敏悟。

”《路史·后纪》五“弱”作“鬐”,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鬐”表示幼小的意思。

遗憾的是,存世文献中尚未发现“鬐”字表示幼小的例证。

汉语工具书也不支持“鬐”表示幼小的说法。

《汉语大字典》“鬐”字有三个义项:马颈上的长毛(马
鬣,也泛指动物颈上的长毛)、鱼脊的运动器官,脊鳍(也代指鱼类)、喻指彩虹的拱部。

这三个义项均无法解释。

[3]4823《汉语大词典》“鬐”字有五个义项:马鬣、泛指动物颈上的长毛、鱼脊鳍、代指鱼、喻彩虹之拱部。

两部工具书归并义项似乎并不一致,但《汉语大字典》的三个义项,已经包括《汉语大词典》的五个义项,而且归纳合并得更合理。

有意思的是,和“鬐”字同属《髟部》的“髦”字,本义为马颈上的长毛,同时却还可以代指儿童。

《汉语大字典》只有孤书证,即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七缪》:“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

”解释是“代指儿童”[3]4810。

《汉语大词典》也引征该例证,解释类似,不同的是把刘邵写作刘劭。


引征清·厉鹗《五月二十五日艮山门外晚眺》诗:“几家丛薄径微窄,稚髦闯篱窥
过客。

”据此,我们能否可以类推,“鬐”也可以代指儿童。

不过,尚未在文献中找到这种意思的用例,还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二是“鬐”可能是误字。

“鬐”字疑当作“鬌”,表示幼小的意思。

《汉语大字典》收录“鬌”字,解释如下:
儿童剪发后留下的一部分头发。

《玉篇·髟部》:“鬌,小儿剪发为鬌。

”《集韵·果韵》:“鬌,剃余发。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鬌,本发落之名,因
以为存发不翦者之名。

”《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

”郑玄注:“鬌,所遗发也。

”孔颖达疏:“三月翦发所留不翦者谓之鬌。

”清毛奇龄《李女宗守志记事》:“童子饰鬌。

”[3]4821
《汉语大词典》解释类似,如下:
儿童剪发后留下的一部分头发。

《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
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

”郑玄注:“鬌,所遗发也。

”孔颖达疏:“三月翦发所留不翦者谓之鬌。

”《金史·济安传》:“丁巳,翦鬌,奏告天地宗庙。

”清毛奇
龄《李女宗守志记事》:“童子饰鬌,鬌者,角发也。

”《说文·髟部》“鬌,发
堕也”清段玉裁注:“鬌本发落之名,因以为存发不翦者之名。


两者对比,《汉语大字典》举例更丰富,排列更合理。

“鬌”再由“儿童头发”的意思引申为“幼小”的意思十分自然。

二、女登
神农氏世衰。

王叔岷《史记斠证》引《金楼子》:母曰女登,为少典妃。

游华阳,有神龙感女登,生炎帝[2]26。

杨按:王叔岷所引《金楼子》明确指明炎帝母亲名字叫女登,“女登”二字用专名号。

这与《史记正义》所言不合。

为说明问题,具引《史记正义》如下: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两者必有一误,究竟谁对谁错呢?王叔岷所引《金楼子》是《正义》所引标点欠妥,“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当作“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
实际上,《金楼子》所言据《史记索隐》。

《史记索隐·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

母曰女登,有娲氏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三、除
五月,除田半租。

王叔岷《史记斠证》先引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中井积德曰:‘《汉书》云:“五月,令田半租。

”’盖孝文十三年,除田租税。

后十一年,不复取租。

至此,乃令出半租也。

《史记》除字失当。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汉纪》作“令民田收半租。

”《通鉴》作“复收民田半租。

”注:“文帝十二年赐民田租之半;次年尽除田之租税;今复收半租。

”孝文十三年以后尽除田租,至此仅除其半。

故曰“除田半租。

”其余半租不除,故
亦可谓之“复田半租”。

此文除字,固未尝失当也[2]411。

杨按:王叔岷所言,是。

“除”字的确有免去、免除的意思,文献多见,如《墨子·号令》:“归敌者父母、妻子、同产皆车裂。

先觉之,除。

”孙诒让《间诂》
引苏时学曰:“言先觉察者,除其罪也。

”《汉书·元帝纪》:“有可蠲除减省以
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

”《明史·韩政传》:“(韩政)二十六年坐蓝党诛,爵除。


不过,王叔岷说“其余半租不除,故亦可谓之‘复田半租’。

”我们认为可商榷。

同时,《通鉴》的“复收民田半租”也当作“复民田半租”。

因为“复”并不是“再”“又”的意思,而是“免除”的意思。

“复”字是指免除徭役或赋税,文献多见。

《荀子·议兵》:“中试,则复其户,
利其田宅。

”杨倞注:“复其户,不徭役也。

”梁启雄《简释》引《汉书·刑法志》注:“复,谓免其赋税也。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

”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制》:“其管内八州百姓,并宜给复一年。

”清·顾
炎武《生员论中》:“是三者,法皆得以复其户,而无杂泛之差。


四、故遂因
故遂因命之曰虞。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初学记》、《御览》一引此并无故字,《白帖》引此无故、因二字。

故、遂、因,三字叠义,故可略其一,或略其二。

故犹因也,《左》隐元年《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御览》三六一引《风俗通》故作因;《仪礼·聘礼》:“君与卿图事,遂命使者。

”郑注:“遂犹
因也。

”是故、遂并与因同义矣[2]1448。

杨按:王叔岷说“故、遂、因,三字叠义”,是;但说“故可略其一,或略其二”,则非。

因为这属于古代修辞常用的同义连用,并不可略其中一或者二。

可参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词复用例”条[4]68。

同时,虽然王叔岷说三字同义,但是并未明言这三字究竟是何义,容易导致误解,值得探讨。

笔者认为,这三字意思均是“就、于是”。

“因”字表示“于是”的意思,文献多见,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

”《红楼梦》第四三回:“老姑子献了茶,宝玉因和他借香炉烧香。

”“故”字可以表示“于是”的意思,如《山海经·北山经》:“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遂”字也可以表示“于是”的意思,文献多见,如《春秋·僖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侵蔡。

蔡溃。

遂伐楚,次于陉。

”杜预注:“遂,两事之辞。

”《史记·周本纪》:“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类似的问题,王叔岷此书中还有,可能王先生认为不需要明言。

如:
因名月弃。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白帖》六引因作故,义同[2]114。

五、遗矢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王叔岷《史记斠证》先引司马贞《索隐》:谓数起便也。

矢,一作屎。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御览》八百五十引虽上有年字,“顷之”作“少顷”,“矢”作“尿”。

尿当作屎,《说文》:“粪也。

”矢,借字。

屎,俗字。

《庄子·知北游》:“在屎溺。

”《释文》:“屎,本或作矢。

”亦同此例。

[2]2462
杨按:究竟是“矢”、“屎”,还是“尿”、“溺”,还需要斟酌。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遗”字,二是“矢”字。

首先,“遗”字。

“遗”并不是遗留的意思,而是排泄、屙的意思。

文献多见此义,如《后汉书·张湛传》:“湛至朝堂,遗失溲便。

”注:“溲,小便也。

溲音所流反。

”[5]930此处的“遗”也当是排泄、屙的意思,“失”则是“矢”的误字,
两字形近音同。

李贤注释中的“小便”容易导致误解,读者容易理解为名词。

实际上此处的“溲”的意思是排泄大小便,属于动词,后面接有宾语“便”,“溲便”与“遗失”同义连用。

“溲”表示排泄的意思,文献常见,如《国语·晋语四》:“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

”《史记·扁鹊仓
公列传》:“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

’”司马贞《索隐》:“前溲谓小便;后溲,大便也。

”《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饮食溲秽,
共在一所。


“遗”字读音近“窝”,而“窝”字古今常见排泄的意思,如清·浦琳《清风闸》
第十八回:“五爷连掷了十三个么二三,将银子输得干干净净。

将骰子一咽在肚内,他到门外毛厮上窝下来,还是么二三。

”曹小云《清风闸中扬州方言词例释》解释:“‘窝’,即屙。

扬州方言中把排泄大便叫‘窝屎’。

”[6]233
其次,“矢”字。

王叔岷说“矢”是借字,是。

意思当是“屎”,文献也见类似用例,如《汉书·昌邑哀王髆传》:“既即位,后王梦青蝇之矢积西阶东,可五六石,……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

”颜师古注曰:“恶即矢也。

越王句践为吴王尝恶,亦其义也。

”杨按:“恶”当是“屙”义,非矢(屎),颜氏误。

《朱子语类》卷一二一:“古山和尚自言:‘吃古山饭,阿古山矢,只是看得一头白水牯。

’”
六、沧海
愿罢西南夷、沧海。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汉传》沧作苍,《通鉴》从之,古字通用[2]3022。

杨按:“沧海”、“苍海”均可以指大海,文献多见。

唐元稹《巴蛇》诗之三:“战龙苍海外,平地血浮船。


文字中,声旁更重要,形旁往往比较次要。

“仓”、“苍”二字通用,《仓颉篇》
又作《苍颉篇》。

敦煌变文多见二字通用。

如“上仓(苍)”“苍苍(仓
仓)”“仓(苍)然”“苍惶(仓皇)”等。

“沧”与“苍”古字并非通用,而且此处沧海是专名,不能够随便更改文字。

《初学记》卷六引晋张华《博物志》:“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不过,“沧海”不是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而应该是郡名。

因为上文有言:“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


那沧海郡在哪儿呢?笔者认为,沧海郡有二。

一是秦置。

楚汉之际也称郯郡。

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西汉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

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
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臣昔从先
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赵一清曰:“赤,赤壁也,谓征刘表。

沧海,东海也,谓平青、兖、冀三州。

”[7]1584此两个沧海均是
指山东的沧海郡。

二是指朝鲜。

《史记·平准书》:“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

”据《集解》《正义》《索隐》,“沧海”为东夷,属于高丽南、新罗北。

根据上下文,沧海郡当是与西南夷相对的,应该是东夷,即朝鲜。

七、祥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彻讳,使人拘而多所畏。

王叔岷《史记斠证》先引各家异文和解释:
《集解》:“徐广曰:祥,一作详。


《索隐》:案《汉书》作“大祥”,言我阴阳之术大详,而今此作祥,于义为疏也。

梁玉绳云:徐广祥作详,与《汉书》合。

二字古通,见《别雅》。

《考证》:详,亦读为祥。

众,多也。

《汉书》无所字,与下文合……
王叔岷《史记斠证》考证说:案《长短经·正论篇·注》引祥作详,无所字,与《汉传》合。

《记纂渊海》九七引祥亦作详[2]3465。

杨按:王叔岷引梁玉绳说祥、详二字古通,是。

《汉语大词典》“祥”字第5个
义项的解释是“通‘详’。

细密,周全”。

唯一例证是:《史记·太史公自序》:“尝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按,《汉书·司马迁传》作“大详”。

《汉语大词典》收录“详”字,通“祥”,
但有四个义项,分别表示吉祥、和顺、善、完美等意思。

但阴阳之术到底是祥还是详,王叔岷并未明断。

如果解释为细密、周全,全句就是说我观阴阳之术细密、周全,似乎与下文的“众彻讳,使人拘而多所畏”不合。

根据上下文,笔者认为“祥”字自通,意思是和顺,解释为和顺上下文意最为妥当,和顺是事鬼神之应有态度。

而异文作“详”字也是因为“详”字能够通“祥”,也有和顺的意思。

《左传·成公十六年》:“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

”杨伯峻注:“祥、详两字本可通假。

祥即事鬼神之应有态度,顺也,善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胡开全.校雠名家洛带乡贤——历史语言学家王叔岷先生事略[J].成都大学学报,2012(6).
[2]王叔岷.史记斠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4]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曹小云.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7]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